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北宋之无双国士 > 第77章 一夜鱼龙舞(十)

北宋之无双国士 第77章 一夜鱼龙舞(十)

作者:墙头上的猫1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3:50:08

第77章 一夜鱼龙舞(十)

梅尧臣怀着好奇地心态埋头国富论,这一看就彻底沉迷了进去。

他如何也不会想到,有一天他会因为一本专门论述关于经济或者说商业的书籍而沉迷。

即便里面讲的都是利益和金钱,这对他一个秉持儒家信念的君子来说是很难想像的。

不过这正是宋时文人的独特之处,因为国朝得国不正,因而与士大夫共天下。

所以这一朝的读书人是真的以天下为家,造就了一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人。

他们不仅读书理政,还愿意上马治军下马治民,也并不忌讳帮国家理财。

在这种情况下,包拯、王安石、蔡襄、梅尧臣这帮人才毫不抵触的看进去富国论这样的一本著作。

梅尧臣看完之后,又反反复复的看了好几遍,笔记都做了几倍于富国论的厚度。

只是问题却越读越多,里面有不少的理论他还是理解不了,这让他心内如同有好几百字老鼠在抓挠一般。

他只能将疑问整理出来,寄给了欧阳修,希望欧阳辩能够在书信上给他答复。

于此同时,他又写信给好友们曾巩、徐无党等人,将富国论的抄本送过去,这么好的书,一定得让他们都看看。

只是他不知道的是,有不少的人在做和他一样的事情,着人抄书,然后将书寄给自己的好友。

四川眉山。

苏家。

苏洵自庆历七年离家出外游学,自眉州出发到嘉州,游峨眉山,然后顺流而下从夔州巫峡下荆诸之后归来,就一直居家读书,考究古今治乱得失同时教授苏轼和苏辙读书。

最近的苏洵有些静极思动了,想出去走走,有段时间没有去张方平那边走动走动了,想一想自己的两个儿子也该出去游历一下了,增长一下见识,免得明年去京师被迷了双眼。

于是父子三人辞别家中的妻子,结伴往成都而去。

苏轼去年娶了表妹王弗,弟弟苏辙今年娶了史氏。

路上不算好走,但父子三人都算是身体康健喜爱运动的人,一路上并没有障碍。

张方平见到苏家父子三人联袂而来大喜。

“明允,你终于来了,啊,子瞻子由都来了,你们结婚我都没有空去,真是失礼了。”

苏家父子三人赶紧连说无妨。

张方平笑道:“明允,你们来得正好,我正好有事要和你们说呢。”

苏洵笑道:“哦,是何事?”

张方平道:“明允还记得去岁中秋时候,京师那边的传来的水调歌头一词么?”

苏洵皱眉道:“当然记得,那首词真是绝妙,只是一个孩童真的能够作出这样的词?即便是欧阳学士的儿子,也存在着疑点。”

张方平呵呵笑道:“中秋之后,他又有新作了,你看看。”

苏洵接过张方平递过来的纸张:“破阵子、丑奴儿、卜算子-咏梅、青玉案-元夕……”

苏洵越看越是惊讶:“真是他所作?”

张方平肯定的点头。

苏洵将纸张递给了苏轼,苏轼已经听得明白,他读过水调歌头,对那词的作者非常钦佩,他读完的时候如是说道——水调歌头旧词句,已应知我此时情。

苏轼的意思是,当我听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的时候,已经不是刚写出来的时候了,但那首词却将我的心情全部洞悉明了。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真好,写得真好!”

苏轼读完后都有些魔怔了。

不是他没有读过好诗词,唐诗好的大把,国朝也有很多好词,只是这些词是一个五六岁的孩童写出来的,那这种惊艳程度就直接拔高了两个等级了。

苏轼正在胡思乱想,却听张方平说道:“这些诗词倒是绝妙,不过我想给你看得是这个。”

苏轼将张方平递给父亲苏洵一本大部头书籍,上面写着国富论三字,字迹不像是印的,而是一本手抄本。

果然听张方平道:“这是我在汴京的朋友给我抄送来的,这本书没有在市面上正式出版,但现在汴京相当流行。”

苏洵翻了一下,看到上面著作者的名字,忍不住咦了一声:“还是欧阳大学士的儿子欧阳辩所写的啊!”

苏轼和苏辙交换了一个震惊地眼神。

写诗词和写书不一样,诗词讲究才气,写书著作讲究积淀,没有大量的输入,根本谈不上输出。

苏轼和苏辙两兄弟伸着脑袋跟着苏洵看书,一开始就是欧阳修、王安石、包拯、蔡襄等人的序言,这几个人的人品道德都是有名的,他们来作序别人都信得过。

读了一遍序言,苏洵有些震惊:“这些评价很高啊!”

张方平得意道:“你可以再看看内容,就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评价了。”

苏洵先是打开目录粗粗扫了一遍,上面的名词大多不太认识,只觉得有些蒙。

张方平提醒道:“后面有名词和概念的释义,最好看之前把后面的释义先看一遍。”

苏轼和苏辙更加的震惊。

当一本书里面有很多的新名词和新定义的时候,意味着这本书的内容可能是开山之作,因为在之前没有人提出这些理论,他才需要自己去制造一些新的名词,并且给出定义。

苏洵自然也是知道这个道理的,闻言震惊道:“这……这怎么可能!”

张方平叹息道:“很难相信对吧,一开始我也很难相信,但寄给我书的朋友是个非常可靠的人。

上面写序言的人你也看到了,王安石,欧阳修,包拯,蔡襄,那一个不是道德君子,他们不可能说假话的。”

“可是,一个五六岁的孩童,怎么可能写出这样的皇皇巨著呢,难道他是所谓的生而知之者?”

张方平倒是来了兴趣:“还真别说,我那朋友在信里面说,现在汴京城里是有这种说法,说欧阳家的四公子,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呢。”

三苏没有笑,反而一脸的严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