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李逵的逆袭之路 > 第366章 小李探花

李逵的逆袭之路 第366章 小李探花

作者:水鬼游魂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3:26:05

第366章 小李探花

让李逵胜出,或者说让李逵在绍圣元年的科举之中脱颖而出,这本来就是章惇的计划。

可并不是主考官李清臣的计划。

但这有问题吗?

一个进士而已,最多也就是进士及第,反正状元肯定需要皇帝点,只要皇帝不管不顾,死命要点李逵为状元,别看章惇等人掌控朝堂已经差不多完成了,除了科道和言道之外,所有的核心部门都差不多是变法派任主官。但皇帝真要认准了李逵,章惇等人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再说了,李逵中进士,就算是进士及第,对变法派来说,也一点关系都没有。

皇帝才亲政,之前的小十年,都被太皇太后高氏给圈养了,连在宫里都没有几个亲信,更不要说在朝堂了。

李逵出仕,哪怕绍圣元年这一科的所有进士都成了皇帝的亲信,等到这批人起来,少说也是十年之后的事了。

到时候,变法派早就稳定了局面,说不定对外开疆扩土,对内修法富民,已经是皇帝都不敢轻易动弹的庞大势力了。

甭管章惇,还是曾布,还是蔡卞,都不在乎这科进士的归属。

唯独对这科进士有所企图的李清臣,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这不是什么立场问题,而是对其他人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唯独对李清臣可以培植势力的契机。但这种事,暗地里做,没人说,也没有人会挑破。

这也是为什么苏轼主考,考官都是他自己安排的,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都赫然在列。也没人说苏轼安插亲信,私授朝廷官职,因为这都是科举主考官的福利,每一任主考官都是这批进士的座师,大家都在圈子里按规矩做事。真要是被挑刺了,那么站出来不满的人才是真的不懂做人,坏了大家伙的规矩。

正是因为这场科举,让苏轼的弟子遍布天下,成了一方势力。当然,唯独苏轼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成大佬了,成了别人的眼中钉,可他还挺高兴,朋友多了不少。

也正因为这场科举,让人发现,苏轼的人格魅力比其他主考官强很多。很多士子被苏轼举荐之后,都心甘情愿的认苏轼为老师。而苏门一时间,也迅速膨胀了起来。于是,苏轼成了被打压的对象。但也没人敢说,苏轼的弟子太多了,蜀党势大这些理由。反倒是一些无关紧要的说词,让苏轼莫名其妙的挨批。因为,苏轼没有坏规矩。

真要是放在明面上,就是众矢之的的局面。

李清臣心里有怨,也得忍着。

不过,考卷还有很多,还需要评卷。

“这份卷子不错,颇有见地。”

蔡卞拿出一份卷子,眉飞色舞的高兴劲,让人不看卷子,光看他的表情就知道,这是一张纯粹拍马屁的卷子。当然,不是拍他蔡卞的马屁,多半是鼓吹王安石的功绩的文章。

苏辙不甘示弱,也拿出一份卷子,给了蔡卞:“文笔斐然,张弛有度,此乃宏文。”

蔡卞刚高兴不久,就被苏辙连番打击,他手中的卷子,怎么玩意?通篇竟然说的是,变法之中水土不服。这算是什么鬼?

哪里有比通篇吹捧他岳父王安石的文章看起来让人舒坦?

“立意不明,辞藻堆砌痕迹明显,这样的文章也不过中流而已。”

可说实在的,文章真的不错,写文章的人可能更不错。蔡卞恹恹地走开,决心再找一篇让人信服的文章出来。

还真让他给找到了,通篇文章一气呵成,甚至给人一种准备很久的感觉。尤其是立场明确,支持变法派不说,还指出了变法之中的一些无关大雅的瑕疵。大宋的文臣,不是真听不进去任何谏言,但唯独一样不能忽略,就是立场。

立场决定了对方是自己人,还是敌人。在元祐年之后,这种泾渭分明的立场,甚至比道理更重要。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皇帝的喜好。

皇帝赵煦终于有种给自己网罗小弟的感觉,唯独有一点不舒服,就是糊名不能拆开。也不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拆,而是需要评判出前十分卷子的时候,才能拆开。

曾布也不慌不忙的给他拿来了一篇文章,确实让他有种如饮甘泉的爽利,通篇说什么小皇帝都没看,就看到了一句话:“继先帝之遗志,开太平之盛世!”

赵煦心里如同小猫爪子挠似的痒痒,恨不得立刻就拆开糊名看看到底是哪位国士,太会说话了。这不就是他十年傀儡皇帝的最强愿望吗?

都说到了他心坎里去了,这状元一定要给他。

当然,李逵的分量也很足。作为最早追随自己的仔,李逵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实际上,赵煦知道李逵这个人,至少已经有快两年了。

宣仁太后崇尚节俭,她老人家的孙子即便不想抠抠搜搜地过日子,也被逼着过了七八年苦日子,哪怕赵煦是皇帝也不能免除。这种憋屈了好几年积攒下来的苦闷,一下子遇到了李逵就迎刃而解了,这份感激,赵煦是说什么也不会忘记的。

皇帝的感激,不会真的说感谢,而是给予他能给的东西,高官厚禄。

一个是真心实意投靠自己,并且说话好听的新马仔;一个是忠心耿耿的旧人。皇帝赵煦也不免为难起来,状元到底给谁?

给李逵,这是遵从了自己的本心,给新马仔,这个人长什么样,是否真心,就难说了。

皇帝赵煦陷入了幸福的两难之中。不由得看向了苏辙,他对苏辙的恶感并不大,主要是因为苏辙没有得罪过他,这也是为什么苏辙能够成为变法派留在朝堂上,手握重权的原因了。他很希望苏辙能够迷途知返,投靠他的麾下,毕竟听皇帝的话,对于大臣来说,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吧?

小皇帝赵煦不免看向了章惇等人,心说:“你们还都是同科的进士,说起来还都是出自欧阳修的门下,怎么彼此的差距就那么大呢?”

还真别说,苏辙,苏轼,章惇,曾布,这些都是同科士子。除了章惇比较悲催之外,其他人都是嘉佑二年这一科之后就开始当官的同门。

不断有被章惇等人评为优等的卷子送到御案上,同时苏辙也时不时的来恶心人。送上的卷子千奇百怪,有说变法派坏话的;有说变法不成功,是因为不需要变法的;甚至还有说变法因为水土不服,根本执行不下去的……尤其是这些家伙一个个说文论古,文章有据可查,让他看多了,差点就信了。

这让赵煦对苏辙的厌恶更加深了不少。

本来,苏辙就不受待见,这位是赵煦的皇祖母病死前钦定的八位顾命大臣之一。但宣仁太后已经薨了,怎么这个苏辙还抱着对宣仁太后的死忠,一点变通的念头都没有呢?

这大宋今后的掌舵人是他赵煦,可不是已经躺在陵寝里的宣仁太后。

可苏辙能怎么办?

他也很绝望啊!

当然,不认可变法就是不认可,在他看来变法的危害太大,这完全是战争时期才会选择使用的极端做法。可以说,很多遍法的条文,都是为了战争为本的,比如说《市易法》。这就是完全为了战争的需要,才会出现的发令,但却被搬到了平时,这简直就是毫无节制抽取民力的做法,根本就不能长久。

再说,他作为保守派的大佬。也知道太皇太后不在了,他要是改换门庭,也无可厚非。

尤其是他还是顾命大臣,真要是支持变法了,赵煦这没心机的小皇帝,能高兴的笑出鼻涕泡。

但哪些追随保守派的官员们会怎么想?

苏辙这厮竟然叛变了!

尤其是,他改换门庭还需要‘投名状’,要不然皇帝如何会相信他?

而‘投名状’就是保守派们的官职,这岂不是成了卑鄙小人?

这也是苏辙的难处,也是他准备一条道走到黑的无奈。真要是贪恋权位,他就成了反复无常的奸佞小人,这辈子过舒坦了,但骂名会留在史书上,遗臭万年。苏辙这样的高官,这辈子什么没见过?什么没吃过?什么没玩过?

他真要是为了暮年的富贵,丢失了一辈子的清誉,对他来说,才是得不偿失。

不知不觉之中,阅卷快结束,留下的卷子要么有瑕疵,要么就不符合大佬们的心意。能够推荐给皇帝的卷子,都已经给送上去了。

不过,皇帝赵煦有点不满意,他觉得十份卷子太少了,开口道:“诸位爱卿,多准备些卷子,我朝举士,多多益善。”

显然,赵煦并不是因为卷子太少。

而是附和他心意的卷子太少。

其中还有几分夹杂着对变法模棱两可的卷子,这样的人,赵煦看着就别扭,更不要说选他们成为绍圣元年最为出众这一批进士了。

一般的科举,进士及第就前三,这几个人的仕途肯定会很顺。

还有二甲进士前二十,也是能够被皇帝记住的名字。这些人也会在仕途升迁很快,成为朝廷重视的一批年轻官员。至于一百名开外……主考官都不见得记得,还指望皇帝会重视吗?

赵煦拿着不合他心意的卷子,对章惇说:“这份卷子立意模糊,虽文采不错,但也不足以二甲靠前。”

“该士子支持变法,且文采尚可,可以上取。”

……

殿试,对于主考官来说,他们已经决定不了什么了。前十的排名,都是宰相,副相等朝堂重臣之间的博弈。

连范纯仁这样的老好人,都下场搏杀了:“陛下,此子文采斐然,还是今科的省试第一名,真要是落在名次太差,恐怕主考官的脸面落不下来。”

皇帝瞪眼看着卷子,他怎么就没看出来这文章的来历呢?

他想起来,这卷子似乎是苏辙推荐的卷子。

可关乎李清臣的面子,这必须要给,省试第一名,他忽然想起来,这不就是范冲吗?

也不算是外人,和他还是麻友的关系,赵煦学打麻将,陪练就是范冲。就是这家伙似乎很穷,一个劲的赢自己的钱。

赵煦看向了李清臣。

李清臣能说什么?

他就差一口老血堵在了胸口,千不该万不该,自己竟然把老仇人的儿子录了贡士,还好死不死的被他选为省试第一名。

他对范冲的文章也有过了解。北宋的文臣,可能是对文章最为敏感的一类人了,他们甚至能够从文章的布局,看出文章的作者。可谁知道,范冲在黄庭坚门下回炉再造之后,完全就变了一套路数。既然不是黄庭坚的路数,也不是范祖禹的路数,更不是范冲自己的路数。这简直就是读书人学兵法……人心都被带坏了啊!“

可这种事,李清臣能说什么,只能低下高傲的头颅,对皇帝道:“还请陛下定夺!”

李清臣心很累,他是打落了门牙往肚子里咽。范冲的省试第一名是他定下的,拆开糊名之后就傻眼了。

这时候李清臣要说范冲的人品文章都不足以进士及第,这是打自己的脸。

关键是,这等丢人现眼的事,在大庭广众之下,李清臣肯定下不去手。

赵煦激动的拿着龙剪刀,他要亲自拆糊名,这一刻,他有种天下尽在他掌握之中的畅快,双眼放光的盯着糊名处。

前十的卷子,第一份已经出来了,潜江士子毕渐。

第二份,太学生苏过。

怎么回事?

苏辙和范纯仁愣了一下,这卷子……有点古怪啊!

看来自家的侄子也学会了变通。当然,排名第一点没什么,能进入前十排名就好。

……

第八份卷子,范冲,也是太学生身份。

第九分卷子,马昱,太学生身份。

还有一份李逵的卷子,早就被拆开了糊名,孤零零的被搁置在了一旁。

三甲排名争夺正式开始了,李清臣觉得他作为主考官,有必要对苏过和范冲有所表示:“范冲乃范祖禹之子,其父在元祐年间攻讦同僚无数,不宜拔高!”

至于苏过,不用李清臣开口,苏辙这位亲叔叔就不能让苏过获得前三甲的名次,这叫避嫌。

果然,苏辙站出来,恳请皇帝到:“臣请避嫌。”

“准了!”皇帝赵煦压根就没打算给老臣苏辙哪怕一丁点的客气,让苏辙脸色很不好看。

而且皇帝亲自定下了基调:“第一名就选太学生马昱,非世家子,出身清白。”

这话还让人怎么接茬说?

要说寒门子弟,毕渐更适合,毕竟他是真的寒门出身,从地方上一步步考上来的士子。

当然,比家境落魄,谁比得上李逵?

当初李逵可是家徒四壁,父亲早亡,寡母需要赡养,他除了成功,别无选择!

三日后,皇榜下。

李逵还是站在老位置,他真无法理解,大宋的达官贵人们,为什么会榜下捉婿如此热衷?

而且他还遇到了熟人,文家的管事,带着八个壮硕的家丁,在边上虎视眈眈的盯着头山人还榜下人群。

作为老主顾,李逵觉得应该客套两句,问:“文管事,你怎么又来了,难不成马昱贤弟不合你家老爷的心意?”

文管事仰头一瞅是熟人,急忙躬身道:“非也,这次是我家老爷的嫡女,非三甲进士及第者不配为佳婿。”

李云在边上插嘴:“可有目标,我们还是按照老价钱算。”

文管事哪敢再请李逵出手,之前他不知道李逵是贡士就罢了。如今皇榜没有揭,但李逵已经铁定是进士老爷了,让进士老爷帮忙做这腌臜事,他家老爷知道,肯定会打断他的狗腿,急忙撇开关系道:“李老爷,小人之前有眼无珠,不识真人,还请恕罪。”

皇榜前十名之后,都没有蒙着。

上面可没有李逵的名字,显然,李逵这次殿试肯定拔高了不少,运气好的话,前三甲也有可能。文管事很忧伤,他的人去抓李逵,肯定会被踹在地上摩擦到怀疑人生,打遍御拳馆的猛人,殿帅门下都不见得有,他带着的是看着高大,也就是中看不中用的家丁而已,怎么敢对李逵有企图?但要是请进士及第的老爷帮忙干粗活,他不过是文家诸多不起眼的管事之一,又不是潞国公亲至。

人群突然热闹了起来,铜锣响器开始打起来,场面顿时热闹了起来。

“第五之后已经出来了,苏过是谁?”

“钱廖长什么样?”

……

如果说上次省试榜单下,榜下捉婿是演习版的话,这次榜下捉婿绝对称得上是战争版。

至少上次榜下捉婿,李逵还没见过人手拿棍子的场面。但这次,棍子有了,麻袋也有了。恐怕少不了一场龙虎斗。

不过李逵并不在意,这帮人再厉害,也威胁不到自己。甚至连赤手空拳的阮小二都能一个个收拾的服服帖帖。

第四竟然是范冲?

李逵不认识。

前三了,李逵心中不仅有些意动,不会是真的被老娘张氏的金口说中了,自己是状元的命?

这会儿功夫,连文管事都对李逵有所想法,可惜李逵不是他的手下能够对付得了的强悍对手。这让文管事心痛不已,要是李逵能乖乖的跟着他走,这老爷安排下的差事,岂不是完成了吗?

可惜了……

“绍圣元年进士及第,探花,沂州李逵。”

李逵心头的石头终于落地,但也隐隐有些失望,十七岁的探花,应该叫——小李探花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