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 第846章 中国已经崛起

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第846章 中国已经崛起

作者:江山不落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3:20:27

第846章 中国已经崛起

除了大炮,张汉卿还优先发展了必将惊艳军界的坦克。这个在一战中发明出来的战争怪兽,要到十年后才被大家所重视,也才开始大规模研究它战法。而张汉卿根据前生所得到的信息,在坦克的训练使用上别树一帜:集中。

T-20坦克经先后进行了多次改装和发展已经批量性投产,由初期的营级建制30辆,已经发展为300辆的庞大数字了。因为这是张汉卿的“私产”,所以在它的使用和编制上,张汉卿具有决定权。

张汉卿将这支庞大的装甲部队编为一个装甲师,并命名了一个响亮的番号:第一装甲师。

富于进攻的王文升为师长。这个卫队旅组建时打响第一功的骑兵连连长,经过几年的磨炼,已经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方面大员了。

他在军中的履历也很奇特:骑兵连长、骑兵团长、步兵团长、步兵旅长、步兵师长,直到如今的装甲师长,每一阶都是正职,成为人民军内的一个传奇。

装甲第一师脱离于8大军区的编制之外,以便于集中使用,把它作为中|央军委战略预备部队予以特别关注,并努力将这支部队的规模扩大化。

虽然张作霖等旧式军人对坦克的作战能力将信将疑,但是因为国家的工业、经济力量能够支撑得起这种投入,加之少帅的各种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多见成效,因此也未做多大干涉。

这在坦克发展初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以坦克为代表的装甲兵部队,最早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的装甲兵部队还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兵种存在。即使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将坦克配合步兵作战的军事思想还在大多数军事理论家的脑海里扎根发芽。

只有如德国的装甲兵作战专家古德里安、英国的军事理论家富勒、苏联的朱可夫等是组建大规模的装甲机械化军、以装甲兵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投入战斗的作战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并将自己的装甲兵作战思想付诸实战。也造就了他们在战争史上的杰出成就。

张汉卿可不会再走他们经过十几年的认识和血的教训才换来的经验的老路。借用英**事理论家富勒的一句话:“由于坦克能比步兵以更快的速度运动,为了在战争爆发时能夺取主动权,就必须在平时保持足够的机械化部队,以备战时迅速动员,…把坦克与步兵结合在一起就好比把拖拉机与马连在一起。要求它们在火炮协同下作战是荒唐可笑的。”

他以少帅之尊,亲手打造了这支钢铁部队,并努力将装甲兵作战理论传授给国防大学的学员们,以培养现代战争的接班人。

张汉卿在装甲军部分团以上军官培训大纲上定下了他的这个独特的军事构想,即后来最为突出的成就“纵深进攻”战役理论,这种纵深进攻战役理论正是以拥有大量的飞机、火炮、装甲兵等机械化部队为前提的。

纵深战役的主要任务:第一项任务是对敌人整个战术纵深进行突击,以突破敌人正面;第二项任务是立即将机械化部队投入突破口,该部队在航空兵的协同下应向敌整个战役防御纵深进攻,直至消灭敌人集团为止。

简单地说,就是突破、突破、还是突破。

日本因为工业能力的限制,在坦克的发展思想和动作上更慢一拍:1925年才开始研制,到1929年组建部队,但因为同样的原因,终其二战,坦克日军吨位小,装甲薄,行动半径小,火炮也很落后的特点显露无疑,根本没有在战场上发挥多大作用。

这种“薄皮”装甲车对付手无寸甲的中国抗战兵还凑合,和苏联一打就原形毕露了。

比较眼界渐开的中**界,日本陆军们不太欢迎坦克之类的新式武器,除了迷信精神万能之外,日本陆军的组织构造也是一个原因。

日本陆军最强的组织是联队,因为除了近卫师团外,其余师团的联队都是所谓“乡土联队”,在联队里谁都得老老实实夹着尾巴做人,要不然放个屁就臭回家里去了。

联队长可是当地一大土豪劣绅,就是在太平洋战争最后的日子,你要是认识联队长,照样“召集书”不会寄到你家来。怎么样,够邪门吧?

联队长们可不喜欢坦克。他们喜欢什么喜欢马。坦克对他们来说无利可图,造坦克是工厂的事,订购坦克是参谋本部的事,坦克的燃料也是统一供应的——没有猫腻。而马呢?马的饲料可是一笔大买卖,在哪儿买,买多少,里面猫腻大了去了。

当上了战车联队长是没有办法,普通联队长对坦克一般是敬而远之的。日本海军是上层**,而日本陆军则是从中层开始就**了。

在迫击炮方面,中国步兵营主要装备的60毫米炮与日军的同类武器性能相当,不过日军大量装备了50毫米口径的**式掷弹筒,日方具备一定近战火力优势。

不过日本的掷弹筒,滑膛的完全靠蒙,老兵还有一定的精度。但前提是多年训练,而且敌人压制火力少,能够从容发挥。既然人民军野炮开始装备到团一级,那么从火力上,要看师属炮兵的威力;在攻坚上,人民军占绝对优势。

从火炮数量上看,中国一个师拥有各型榴|弹炮54门、野炮54门,共108门火炮。同期日军一个师团只有54门山炮或野炮,其换装105mm口径大炮的频次和规模都没有中**队高。

而且张汉卿铁了心是以军级与日军师团比较,则大炮数量上升为378门,重火力的差距即为7倍强。

日本甲级师团28200人,乙级师团24400人,丙级师团只有15500人,至于搭班子组成的丁级师团就没有比较的必要了。人民军1927年整编的军有50059人,以日本甲级师团来比也是2倍,中国大优。

以中国巨大的人力资源,再组建100个这样的军亦不是难事,但是日本就不敢说此大话。所以单以陆军人数、装备上的优势看,中日也不是一个档次。

重兵器如此,单兵装备,中**人比较日军也不逊色。

日军主要使用6.5毫米口径的明治三十八年式步枪,俗称“三八大盖”,它具有精度好、射程远和枪身长利于白刃格斗的优点,却也有口径小、杀伤力差的弱点。正史上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在上世纪20年代曾一度仿造该枪,部队拿到后却反映其杀伤力小而不喜欢。

从清末起,中**界大都看中德式7.92毫米口径枪械。历史上最早大批量装备的步枪便是毛瑟枪的改进型“汉阳造”:1935年南京政|府根据德国顾问建议,以德式Kar98毛瑟步枪为标准统一全军,除外购外在国内仿造为“中正式”。

此种枪在二战中也一直是德军主要装备。

参加过抗战的老人大都知道,“七九”枪的伤口进去的眼小,出来能带出一块肉;6.5毫米的“三八大盖”不仅口径小,且因弹道设计缺陷造成“进去多大眼,出来多大跟”。当时人们戏称:“用三八枪打中鬼子,过几天鬼子又回来了”、“三八枪打中抗日战士,养几天伤继续抗日”。

日军也深感三八枪威力小,到1939年时终于研制出7.7毫米口径的九九式步枪,性能与德国Kar98式相当,却因生产能力所限,只优先装备关东军和后来的南方军精锐师团,中国关内战场的“支那派遣军”还多继续装备“三八”式。

此一时空,毛瑟步枪提前成为人民军步兵标准枪械,在对日比较单兵武器上先下一城。在作为轻武器支持的机枪上面,人民军主要装备的捷克式轻机枪性能也远好于日式的称“歪把子”机枪。

原因是日军的这类机枪供弹不畅,加上通用的6.5毫米子弹杀伤力不足。在重火力方面,日军的重机枪为九二式,使用7.7毫米口径子弹,耐寒性好,缺点是靠弹板供弹操作不便且易卡壳;

而人民军对使用马克沁式重机枪十分有心得,认为其除需水冷这一麻烦外,可靠性要优于九二式。

综合来看,日本陆军已经被中国拉下一个档次。这是中国重陆轻海的国情决定的,也是现实的需要。没有陆地的稳固,何谈海防?

当然,日本没有看得起孱弱的中国,在亚洲近邻没有一个有拿得出手的陆军实力,是其不重视陆军装备发展的原因之一。而当面对英美等海上强国时,他便与时俱进了。这说明,对手的实力真的会影响你的水平。

除猪一样的队友会拖累你之外,羊一样的对手也会让你的狼性下降。

从数字的简单对比也能看出,当昏睡的中国被人民党武装到头脑时,焕发的力量是何等的惊人!一海之滨的中国已经崛起,诸君为什么还用老眼光看问题呢?

请记住本书域名:。笔趣阁手机版网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