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 第756章 变化

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第756章 变化

作者:江山不落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3:20:27

第756章 变化

发扬优势,摒弃缺点,一个民族应该善于向其他民族学习,尤其要善于向敌人学习,这才是成熟的、先进的、有理性和有希望的民族。

古代中国是日本的恩师,而近代日本却是中国的恩师。它打了咱们,把咱们家里搞得一塌糊涂,损失惨重,血海深仇,还能叫它恩师吗?

是的,它还是恩师!恩是恩,仇是仇,不能抵消,也不能抹杀。即使它干的坏事罄竹难书,我们还是无法否认,它教给我们的东西太宝贵了。我们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如果轻易丢弃,那才是民族最大的不幸。

张汉卿是理性的,所以在他带领下的人民党也能做到理性。一切先进的工业技术、管理方法和人文思潮,它都能坦然拿来为我所用。借着世界和平的契机,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有先进的制度保证,有聪明敢为天下先的中国人,中国的发展不算奇迹。

在东北、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及各大省会城市,电话已成为通讯便利的重要保证。晚些时候,沈阳、哈尔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和广州还有了可以直通欧洲的国际电话。

民国政|府在电话上的规划是:到1926年,全国至少达到通话长度为10万公里,1927年各县级行政中心可以直接电话接拨中|央、县县有邮局并可以拍发电报当然东部沿海城市已经早就达到了这个标准。

军队中的通讯系统也有跃进式的发展:继成都军区联通后,各军区与国防部之间都架设了保密电话,无线电台架设到团一级,而营级则配置混和着有线与人工传话的通信班。

机车行业带动了几乎所有的重工业项目,机床厂、轧钢厂﹑无缝钢管厂﹑铸管厂﹑钢管厂﹑钢丝厂﹑镀锌厂﹑耐火材料厂﹑机械厂﹑中板厂等等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使得1925年庞大的钢铁产量完全有供不应求之势,又促进了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持续繁荣,也为中**工产业积累了大量后备力量。

对舰船特别是大型船只的动力系统至关重要的配燃油锅炉的蒸汽轮机,中国已经试制成功,它是二战前期世界重巡洋舰及以上军舰的通用动力系统。它一般使用未经深加工、含碳量较高的石油重油作为燃料,所以会产生大量浓烟。

这个项目是张汉卿所着重看重的,也是海军装备及军需部长陈绍宽梦寐以求的。

想要发展大型船只,这个东西一定要搞出来。君不见九十年后的正史上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都还在用这种类似的动力系统?国家肯定会搞大型舰船,没有“心”,将来怎么玩?所以未雨绸缪是必要的。

至于中型柴油机,中国早就有这个能力了,现在护卫万里海疆的“九江级”驱逐舰的第一艘仿制品,用的就是这种柴油机。武汉造船厂对于大型柴油机的研制已经接近尾声,用不了多久,清末从德国购买的“海琛”级等吨位居中的铁甲巡洋舰就可以换装中国芯了。

不过,现在对于舰船,中国的工业制造能力还只能望洋兴叹千余吨的驱逐舰努力一下还能生产,稍上规模、能够驰骋于万里海洋的大型、超大型军舰就没有这个能力了。

这也是中国几十年要补的功课,肯定不能一撅而就,以现在财政上在海军上的投入,能把“九江级”规模造出来郭大司令就会高兴得从梦中醒来。

当然,对大型军舰,张汉卿也不会因为目前条件不具备而就停止了探索的过程。在百废待兴千头万绪的繁忙国事中,张汉卿不忘海军人才的培养,他向德国政|府提出了为中国建造训练舰的请求。

虽然不屑于建造不久后沦为“鸡肋”的战列舰,但是世界海军的建造趋势一定是向着吨位更大、装备更先进的方向迈进。

唯有吨位大,海军才能走得更远,1200吨的“九江”级只能勉强在近海游弋,确实不够看的。

之所以选择德国,是因为其它国家根本不允许中国在海军上的发展,特别是英美日。中国的陆军强大之后对各国的态度他们在“五卅”事件中看得很清楚了,如果海军能够像陆军一样哪怕只有一半的实力,它们还能在中国耀武扬威吗?所以无论从技术输出或者直接买成品,他们都对中国全力封锁。

而让德国建造一艘大一些的军舰并不违反条款的精神。因为其规定德**舰可以用于训练及海岸防御,并有4艘巡洋舰的建造空间。

而德国早就跃跃欲试了,它们已在规划“柯尼斯堡”级轻型巡洋舰,原本会在1926年开建。这是一级排水量达6000吨、满载8000多吨的庞然大物,有3座三联装150mm的主炮、3座双联装88mm防空炮等,外加4座三联装533鱼|雷发射器,还有两架水上飞机。

这样的军舰对海军强国英美来说无所谓,对日本来说也没什么出彩的地方,因为这种配置也就中规中矩。

可是对中国来说却有质的变化,因为从1000多吨一下子跳跃到6000吨,绝对不仅仅是数字的差异,那是鸟枪换炮的感觉。毕竟,军舰能达到这种水平的,不管是自造还是购买,世界上不超过十个国家。

当然,中国名义上只是买它来“训练”,所以数量不能多其实也没有多余的钱来大量买这种成品的,中国需要的是开拓眼界、积攒经验。

正史上德国本来采用柴油机作为它的动力系统,无奈当时技术不成熟而采用两台蒸汽轮机,导致这种设计极为浪费空间。因为中国武汉造船厂的大型柴油机的研制有望不久后完成,因此在合约里说明给中国建造的那艘将用中国动力。

除了武器之外,军舰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动力了。连几千吨舰壳都造不出来的中国人,竟然要用自己的动力系统,这不是开玩笑吧?如果不成功,难道要让这种几千吨的大铁疙瘩在大海上用风帆吗?

所以不但英美日等传统海洋大国抱着看笑话的心思,就是合作的德方也有很多人质疑。为了中德友好的大局,德国船厂还特意多订购了一套动力系统,以防止中国的军舰出现无法动弹的情景。

不想在这级军舰的建造过程中,当德国碰到动力问题后反而借鉴了中国大型船用柴油机的技术,从而使这一级军舰的诞生相当成功,并反哺了中国同行。

后来此案例也成为中德合作的典范。

在潜艇的发展上值得大书特书,由于中国之前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在德国的无所不用其极的协助下,迅速地抬升了一个大台阶。

从蓄电池到发动机、到柴油机、到声纳,无一不精益求精,为此还拓宽了中国的工业门类,热力学和机构学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德国人该是对英法列强有多大的怨气呢?

中国人如痴如醉地学习德国技术,利用这难得的时机,他们不但基本建成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也从这些严谨的德国技师和军官身上学到了纪律、敬业和一丝不苟,还有为国的奉献精神。

张汉卿偶尔也会做些贡献,为了增加潜艇的续航能力和相对安全地补充电力,他提出了潜艇携带再生药板和安装呼吸管的办法,这是后世的一个小方法。

再生药板好理解:通过携带的过氧化钠,与潜艇舱中人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人体需要的氧气。虽然这个时代的条件有限,这味儿可能不太好,但是足可以让一百人的艇员呼吸90天,还不够牛叉的?

当然给人喘气可以,用于潜艇柴油机的使用就奢侈了。众所周知,潜艇在那个时代其实严格意义上讲是“潜入水中的军舰”,平时主要是在海面上通过柴油机作为动力,只有在作战时或者面对危险时才会藏入水下因为当时蓄电池电时有限,只能够允许潜艇潜行几十海里。

在核潜艇未诞生之前,潜艇进行换气和充电是很频繁的,为了安全考量只能在夜间进行。张汉卿提出呼吸管的概念以后,深有感触的德国技师很快地就把构想变成现实,这个办法正史上是二战前夕的荷兰首先开发出来的:

它的基本构造是以可伸长的通气管将外界的空气引导至柴油引擎,并排出引擎产生的废气,另外再附加防止海水进入以及将进入的海水排除的管线。通过呼吸管可以让潜艇在潜望镜深度下使用柴油机,这样它就不必浮出水面即可补充电力。

这样不仅降低了被发现的概率,也扩展了潜艇可以充电的时机,从而大幅改善了当时潜艇的作业方式与弹性。

对于被反潜机、舰、船发现即意味着死亡的潜艇官兵来说,这一发现有着相当大的意义,以至于德国技师、退伍潜艇大副费利克斯开心地说:“有了这个东西,潜艇兵们能够安全回家的希望增加了何止一倍!”

此外,已经基本吃透“九江”级驱逐舰的中国海军,开始酝酿更大吨位的远洋驱逐舰的建造。动力系统不是问题,中小型军舰的造舰能力也有了,是该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了。不然,光是陆军强大,海军仍然是旱鸭子可不行。

中国有广阔的海岸线,瘸腿海军会极大地牵制陆军的使用,两条腿发展、齐头并进才是王道。“陆炮上舰”的想法是否能与军舰匹配,都要好好地探讨下,又不是要建多大规模,只是为未来储备技术与经验而已。

同样地,新式驱逐舰的建造基地放在内陆的武汉,而不是张汉卿最期望的上海。

国家还没解放,海军聊胜于无、薄弱的空军力量只够看住京津一带的头顶,花那么大代价在海边扩大船厂,一旦被敌国海军扫一圈,辛辛苦苦的投入不都打烂了?

而且这个时候军舰都不大,不靠海边的造船厂在中国只有武汉造厂还有底子和条件揽活了。再说它有汉冶萍钢铁厂,工业体系是除沈阳、上海、天津外最强的。

其实根据资料记载,在1931年美国万吨油轮“加利福尼亚”号就曾从长江口上溯到武汉,说明这个问题其实是不大的。想出海,等到汛期再走也可以啊,每年的5月到9月。

技术是慢慢培养出来的,需要不断地投入。中国海军短期内不会穷兵黩武地大造快干,所以为了技术储备、为了生存,武汉造船厂重头戏在民用船舶上。依托于长江黄金水道和四通八达的水上网络,作为陆上交通重要补充的水运在这里方兴未艾。

在没有铁路、公路直达上海及长江下游的内陆城市,用一条条漂泊在水上的浮动码头和舟车使得中西部和东部的联系紧密地抱在一起。

上海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部的发展也越来越喜人。若不是湖北没有可以代替省会作用的有影响的城市,张汉卿是不会吝于把武汉作为直辖省的。

在重心转移逐渐转移到关内后,东三省的发展丝毫没有任何减弱的趋势:1925年,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成立并开播;

当年,以出超实际利益比较,哈尔滨滨江海关稳坐全国六大海关头把交椅,成为全国最大的面粉生产和出口基地、酒精和啤酒生产基地;

还在当年5月,哈尔滨车站已经可以出售直达欧洲各城市的客票。

这样继沈阳为中国重工业第一重镇后,哈尔滨也在多年的奋战中异军突起,成为一个集工业、贸易、交通为一体的商业枢纽,成为东北经济增长的新发动机。

这样,以沈哈线两端为纽带的东北工业区、京津唐秦环渤海经济圈、江浙沪经济圈、珠江水带经济圈为龙头,配以青岛、武汉、兰州各大城市辐射周边区域,以三大建设兵团源源输出农产品为催生血液的经济布局已经形成,华夏神州的成就日新月异。

连续几年,中国的工业都以超过30%的速度递增。这其中有对前几十年被压抑经济的释放,也有弯道超车在起作用。几乎每三年,就会缔造一个新的中国。

无怪乎各外国媒体都在惊呼:“中国驰入了工业发展的快车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