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 第751章 空、潜、快

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第751章 空、潜、快

作者:江山不落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3:20:27

第751章 空、潜、快

自然而然的,张汉卿记起新中国海军发展的历程,三字诀“空、潜、快”。

海军军费份额虽然相对较少,不过比起民国初期,海军的军费绝对数额不是下降了,而是成倍增长这有赖于国民经济的飞跃。郭松龄虽然为海军的排名叫屈,但是做起事来绝不含乎:

少帅“天马行空”式的思维给郭松龄很大的启发,凭借着自己有丰富的陆战知识,加之长江舰队的海军陆战第一旅在西南的作战经验,很快地分别隶属于渤海、长江、华南三舰队的三支海军陆战部队有了自己独特的训练大纲和装备,并形成初步战斗力。

对于空、舰、潜一体化的建军思想重中之重的海军航空兵的组建,郭松龄完成得更为彻底。到1925年底,已完成2个水机大队(团级建制,各含1个侦察/巡逻机中队6架,3个“水轰-1”鱼|雷攻击机中队各12架)的编制。

此外,经过多方努力,对为对未来中日交战可能的筹备,哈尔滨水上飞机制造厂拥有了年产此种生产水上飞机百架的能力。保有这样的能力,中国海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空”已经有了基石。

感谢鱼|雷的发明,使得一种专门使用鱼|雷的新型海军舰船开始出现,让海上弱国有了希望,这就是鱼|雷艇和潜水艇。自1878年1月26日,俄国的“切什梅”和“锡诺普”两艘鱼|雷艇成功地将土耳其的军舰“因蒂巴凯赫”号击沉,鱼|雷的作用在西方各国海军中引起了强烈的震动。

许多人认识到,鱼|雷是一种很厉害的武器,因为制造鱼|雷和鱼|雷艇的成本比起建造装甲舰和巡洋舰来,要低廉得多,但它却可以给予装甲舰或巡洋舰以致命的一击,尤其是海军力量弱小的国家似乎有可能以较小的代价向最大的海军强国挑战。

潜艇,对于海军落后的国家来说是个性价比比较高的武器,它能利用水层掩护进行隐蔽活动和对敌方实施突然袭击;有较大的自给力、续航力和作战半径,可远离基地,在较长时间和较大海洋区域以至深入敌方海区独立作战,有较强的突击威力;能在水下发射鱼|雷和布设水雷,攻击海上目标。

所以,德国在两次大战与英国进行海战时都大力发展潜艇,相比于制造大型战舰,这个东西性价比更高。

正史上中国也是,航母(相当于二十世纪初的战列舰)拼不过人家咱发展潜艇。一来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在世界各大洋游弋,袭击帝国商船、军舰,二来从下用鱼|雷攻击,相比于用大炮轰击舰艇装甲破坏效率更高。

也正因为如此,早期的潜艇被视为不绅士的武器,潜艇官兵甚至被视为海盗。

绅士不绅士的张汉卿不介意,战争就是战争,像宋襄公一样要“堂堂正正”与人交手的绅士作风不过徒增笑料而已。“兵者,诡道也”。只要能打赢,怎么来都可以。

在张汉卿的建议下,海军的主要作战构想定义在以优势海军航空兵的压制下,以廉价快速的鱼|雷艇和成规模的潜艇作为主要攻击武器,对敌人薄弱的运输线进行大规模、长时间的袭扰。

日本是一个严重依赖海外能源市场的国家,在面对中国可能的大规模的潜艇战时,能否支撑三个月真是个问题。

在这一思想引导下,海军花巨资从德国引进了两套在一战时期的潜艇生产线,开始在德国专家的带领下于上海江南造船厂和福建船政局上马。并为了尽快使海军适应未来的海战,亦同期高价购买了3艘德国一战时的潜艇作为训练舰

战后,协约国取得德国大量的军械,除一部分留作自用外,余者尽送与盟国或出售,像日本便因为海军对英国舰船的护卫“有功”,取得了7艘德国潜艇的报酬,成为日本潜艇部队的发端。

中国取得这3艘“破旧过时”的潜艇也是拜德**火商人之力,否则以英国人防华的心态,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得到属于“限制级”的重武器的。

在中国与德国官方和军工商人的全力攻关下,收受贿赂的英国海军部经办人员半睁半闭着眼睛让德国人以汉堡布洛姆??福斯造船厂需要大量废旧钢铁为由收购回炉,并迅速交给早已在此等待的中国海军潜艇学员和技师们。

在德**方的协助下,这三艘潜艇辗转经地中海、红海、印度洋和南中国海,来到上海,开始了中国落户。

德国之所以在扶植中**事的事务上不遗余力,是信奉“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战略观。

由于德国在战后被限制了潜艇、轰炸机等重型进攻性武器的研制生产,为保证其军工生产的连续性和生产能力,德国政|府和人民对能够削弱英法并促使德国重新崛起的机会的寻找不遗余力。

德国从战败的当年即对奉系中**人进行了陆军的装备和人员培训,这一进程持续到奉系入主北京后达到高峰。

在鲁登道夫等元老派的大力支持下,德国政|府在扶植中华民国海空军力量上也像对待自己的军队一样给予全方位的帮助对亟需外汇和军工企业延续的德国来说,这可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同样地,中国人民军也受益匪浅,在短期内即让从陆上起家的军队“旱鸭子上天入地”,得到了海上系统的锻造。

同处在亚洲的日本和中国相继向德国抛去了橄榄枝。无他,是看中了德**事上在火炮、潜艇和飞机制造上的优势。但是张汉卿开出的条件更诱人也更露骨,由此直接打动了德**界元老们隐藏在外表对时事冷漠的然而实际上又狂热的心:

“如果德国潜水艇图纸全部交给中国,中国将把生产的潜艇无条件地让德国技术人员进行研究改善。中国利用德国技术在潜艇上所作的改善,两国海军可以共享,并在德国需要采用的时候德国能够无条件转移”这实际上是对德国技术延续的的引诱。

普鲁士军官团的荣誉让战败的德**界对一战的结果很不满意,对于欧洲列强在军事上对德国的限制,他们早有怨言并一直期望改变现状。在国家不能正常化前,他们迫切需要保持甚至要继续领先各大国的军事优势,以便在德意志帝国获得重新崛起的机会时不至于手忙脚乱。

所以来自中国的这个建议让不服输的德**界决定全力扶持中国的潜艇技术同中国一样,德国在大西洋仍然把英国独步欧洲的海军舰队作为假想敌,同样财力窘迫的现实让他们把取胜的法宝定在了潜艇上。

这样,德国海军对于使用潜艇的经验和技术及理论让初生的中国海军获益匪浅。此一秘密协定签署的结果是德国向中国派遣10名已经编入预备役的潜水艇军官,及大批工程技术人员,他们无条件地把核心技术传授给中国技师和潜艇官兵们。

这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想象的,但在这个混乱的世界,德国要想从容崛起,必须这么干。而且中国的条件相当诱人:相当于免费给德国储备了种子并使它的军工技术长期保持在第一序列。

结果是除了使中国的潜艇技术在不到五年时间一跃跟上同期的英美等海上强国,超过了日本外,另外一个意外之喜是中国还获得了德国当量为2200吨的远洋潜艇技术,这在当时是领先世界的。

这是个好东西。

在注定水面作战力量离不开中国近岸的情况下,充当“存在海军”的任务就由潜艇来承担了。没有护卫,只能靠自己的隐蔽性生存,特别是长期水下作战,对潜艇官兵的生存环境要求很严酷。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稍微给官兵一点改善、也能存储更多燃料和武器的大型潜艇是中国的最爱。以此为蓝本,中国海军工程技术人员在德国的帮助下,重点就该型号进行了吃透研究。

在明确海军目前的任务是向“多又快”发展后,人民军海军从北到南星罗棋布地组建了鱼|雷艇、潜艇支队。

不过为了尽量不刺激日本,在日本控制的北方,只在青岛、天津各装备了一支拥有3艘潜艇的支队,在关东州附近的秦皇岛、营口各拥有1支包含6艘鱼|雷艇的小型海军。

其它的,都分别分散于中国东部沿海各重要港口如上海、宁波、厦门等。而海军建设的重点,特别是潜艇和鱼|雷艇的生产,主要放在远离日本人视线的内陆武汉这里濒临中国第一大湖鄱阳湖,可以练兵并远离日本人的视线,能够减少日本人可能的反弹。

此外,无论是海军还是空军,吸收先进技术、保持设备提升、储备各行人才是目前的要务,利用有限的资金努力让落后多年的中国追上世界大国的军事脚步,而不是在这时拼规模、拼产能这无疑是短视行为,只会拖累中国的经济发展。

对数量可观、吨位庞大、始终信奉“大炮巨舰”的日本海军看来,中国的这些力量只能算“概念型、玩具型”的海军。

无怪乎日本一位资深海军高官不无讥讽地说:“支那人在‘日清战争’(即中国历史所称之“甲午海战”)以质作战失败以后,又孜孜不倦地意图用建造大量无用的小型军舰来充斥战场。他们还真天真的以为用这些军舰能够撼动‘金刚’呢!”

(注:“金刚”级算是巨舰大炮时代的第一艘日本军舰,为日本20年代的巨型战列舰,排水量为32000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