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 第651章 徐树铮的宿命

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第651章 徐树铮的宿命

作者:江山不落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3:20:27

第651章 徐树铮的宿命

人民党是重承诺的,三方反直胜利后的果实,张汉卿并没有自己吞下。一念之间,本来想乘机收拾浙江的心思回转,所以卢永祥还能继续做他的督理。

按照他给奉系头头脑脑们的要求,是在这难得的和平期间放下身段、利用两三年的时间好好打理下直系离开政坛后留下的缺口。所以和平仍然是主流,无兵无权的段祺瑞仍然在名誉上是中国的元首。

段祺瑞的临时执政虽然只是挂名,却使得一些落魄多时的皖系游离人物以为又是可以卷土重来的机会。这其中,便有曾经的重要人物、段祺瑞一直引以为左膀右臂、被喻为“小扇子军师”的徐树铮。

在直皖战争失利后,为了防止遭到报复,徐树铮便被提前派出国“考察”去了,在当时也是政治人物下野的合理“安置”。一去几年,直系落败后,在中国政界销声匿迹多进的徐树铮终于按捺不住远离政坛的苦恼,电告段祺瑞,打算从欧洲归国到北京来。

他是段祺瑞手下第一谋士,能力是没得说的,只是为人嚣张跋扈了些。不过张汉卿对他的评价很高,认为他不是嚣张,而是不屑于与一般走卒为伍,算是清高。

但是其他人不这样想。皖系败落后,包括段祺瑞在内的一系列头面人物都没有受到冲击,段祺瑞只是跑到天津日租界,连人身限制都没有。

只有作为下属的徐树铮却非要流亡不可,他名列通缉名单之首,赏格十万元,竟然超过了段祺瑞。按理,无论在五四运动还是直皖大战中,他都没有干什么特别的事,就是打仗,也只是分内。

好在无论是曹锟还是张作霖,在战后都没有对皖系上层进行株连,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特色,下台即被赦免,以显示后来者的度量。

可是徐树铮必须走,这也是共同的秘密,虽然打得是出访欧洲的名义。逃匿途中的徐树铮写下一首七律,首联两句云:“购我头颅十万金,真能忌我亦知音”。亦谐亦诙,完全没有担心自己处境的味道。

如此狂,无他,已经受人忌惮,不在乎再多一点狂妄。

不过徐树铮虽然看不起当世诸人,却对张汉卿青眼有加。张汉卿从第一次入京与他有过交集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于政治军事纵横捭阖,他在多种场合都有过赞誉,并不以其是敌手及后辈而稍失尊敬。

这位优秀的东北少帅,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成就完全没得说,事事想在前头、走在前头,在他身上的一切发生发展都匪夷所思,却又如此真实,成为民国的一支清流。

他对张汉卿的成就更是羡慕不已,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政治家兼诗人,不然,也不会做有二百首诗的《兜香阁诗》、六十首词的《碧梦庵词》传世。里头为人称道的不少,如有两联也曾喧腾人口:“万马无声秋塞月,一灯有味夜窗书”、“美人颜色千丝发,大将功名万马蹄”。

那可是人家自己写的,不像张汉卿,你懂的。

徐树铮的诗词,走的是豪迈一路。他是政治风云人物,有眼光,有见识,发为词章,不同凡响。

也许是英雄惺惺相惜吧?对徐树铮要回来,不但段祺瑞劝他,连张汉卿都亲自打电报,要他继续“周游列国”,以“查清舆情,为中国制定外交方略提供参考”。

这是好心。对段祺瑞,因为尽管迫切需要徐树铮为自己出谋划策,还是担心他有危险。徐树铮平时嚣张跋扈就算了,那时皖系还在台上。现在虎落平阳自己都应付不暇,他得罪的人难保不会对其下狠手。

张汉卿不想让他回来,是不想这个跋扈的主来北京搅和。段祺瑞就好好做他的傀儡执政好了,徐树铮一来,他难免会和国民军有上冲突,会影响和平安定的大局的。

要说国民军在北京城里因缺饷闹得不亦乐乎,冯玉祥和孙岳不但不制止,还纵容乱兵的一些行为。正史上都说国民党军的军纪在民国时期是最好的,在张汉卿看来也稀松平常。如果是人民军,非枪毙一批人不可!

来自后世的历史的张汉卿,非常清楚地知道等待徐树铮的是什么。虽然这一世因为他的原因,直奉战争一鼓而赢,比正史提前了两年,但仇恨不会随着时间的提前而有所收敛,因为他的对手是冯玉祥。

由于当初徐树铮枪杀了冯玉祥的内姨父陆建章,另使冯在很长一段时间不得不忍辱负重并远离政治中心,受尽各方军阀的白眼,“国恨家仇”使之与冯玉祥结下不可解之冤仇。现在冯玉祥虽然谈不上兵精粮足,但是对付手无寸铁的徐树铮还是小菜一碟。

段祺瑞明知冯玉祥不会放过徐树铮,当然害怕自己的“灵魂”徐树铮自投虎穴。然而在年底时徐树铮仍到了北京,还举行了公开的觐见国家|元首的仪式此时段祺瑞仍然是代理元首、临时执政。

尽管已经无权无势了,徐树铮还是表达了他对段祺瑞的忠诚之心。所以将心比心,段祺瑞在之前一直纵容徐树铮的跋扈,也未尝没有这种情感在。

不过徐树铮是因联络粤奉皖反直、促段祺瑞东山再起的活动失败而被迫出国的,如今不识时务,为了尽早融入以段、张为核心的政治中枢当然其实有兵有钱的张作霖才是核心,段祺瑞只是陪衬,远非当初的段执政那么吃香了他一回国就鼓吹北洋派大联合,统一权力于“国家统一委员会”。

这些正中张作霖等人下怀,徐树铮为人嚣张了些,但要看他做的是啥事。当年他杀陆建章,老张没什么意见。但和杨宇霆损公肥私翘老张的墙角,这才有老张的冲天一怒。现在时过境迁了,他又成为奉系的鼓手,当然让人觉得不错。

可是这却触动冯玉祥心中最敏感的神经。大家都入奉系主导的“国家统一委员会”,这还有什么独立性?

本来三方反直后段祺瑞这股势力只是陪衬,现在倒拿国民党向奉系献礼去了,让人如何舒服?以徐树铮的性子,他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也一定会对冯玉祥不利。

再者陆建章之事压在心头多年,又有这个事,旧仇新恨一齐涌上心头,他要杀徐以泄愤了。

张汉卿如果硬保徐树铮,给冯玉祥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动手。可是这种恩恩怨怨的事,作为一个局外人他不想过多地掺合,有因有果,虽然当初杀陆建章时是他的建言,可是别人不知道啊,而且动手的可是徐树铮!

不过他还是给了段祺瑞一些暗示。惺惺相惜是双方的,虽然交情不多,但看着他被暗杀也于心不忍。徐树铮已经无兵无权构不成威胁了,让他安然度过落职后的年月也是一种美事。

段祺瑞有所觉察,急忙告诉他在北京的危险处境,劝他悄然离京。徐树铮不以为然:“我是国家专使,冯玉祥就是想与我为难作对,也不能轻易动我啊!”12月30日下午,徐树铮公开要执政|府为他准备专车,随后登车前往天津。

他不知道,陆建章的儿子陆承武奉冯玉祥之命,率手枪队潜入北京已几日,一直没找到机会下手刺杀徐树铮。没想到徐却登上了开往天津的火车,冯玉祥决定明杀徐树铮!

驻防京津线的冯玉祥部下张之江得到冯“半途截住徐树铮就地枪杀”的命令后,立即带人迫使火车在廊坊车站停下。其时正是深夜,徐树铮已睡下了,张之江的副官两次上车请他下车均被借词推托,这家伙已真的感觉到不妙了。

最后张之江又派人上车强邀,徐树铮才穿上西装,罩上皮领大衣,随来人走出车厢。等徐树铮一出车站,张之江手枪营的士兵一拥而上,将其拉到附近一个小树林中,不由分说立即枪杀,还掠光了徐树铮身上的衣物。

死时,他内里还穿着睡衣。

为应付舆论,陆承武从北京连夜赶到廊房,向徐的随员们宣布:“我乃陆建章之子陆承武,徐树铮暗杀了我父亲,我今天为父报仇杀了徐树铮!”

当时徐的一个随员嘟哝道:“令尊是杨宇霆杀的,不要闹错了。”

陆承武厉声说:“我没搞错,我为父报仇,正大光明。”

他说得没错,正史上舆论对此也是多持以同情和态度,毕竟,是徐树铮违反政治潜规则在先,先动手杀的陆建章,开了民国杀害政治对手的先河。

消息传来,张汉卿长叹一声。历史有时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徐树铮的死是他的宿命。

当年,张勋复辟失败后不久病死,徐树铮给他的挽联是:“仗匹夫节,挽九庙灵,其志堪哀,其愚不可及也;有六尺孤,无一抔土,斯人既逝,斯事谁复图之”。说得很是中肯。

现在他死了,哀过张勋,同样愚不可及、有六尺孤,无一抔土。

如果没有人发声,他的死就像夏天的雷一样,虽然当时惊人但马上就会被大雨洗刷得无影无踪。但是此一时空是张汉卿当政,他苦思冥想多时没有机会的事情在此一事件后得到彻底解决。

他要利用这件事小题大做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