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 第260章 助力

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第260章 助力

作者:江山不落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3:20:27

第260章 助力

天津港,傍晚。

廕昌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远处一艘巨轮的靠岸。他化装成一个商人,身边是各王府凑出来的忠实旗丁,均扮作脚夫。他们就像天津港无数以苦力养家糊口的苦哈哈们一样,在人群中毫不起眼。若是能让人稍感不爽的,是他们一行人留下的辫子太过于自然,显然是受过长期的“熏陶”所致,不过算起来这也没什么奇怪,毕竟,民国成立还不久,很多遗老遗少们都还拒不剪辫子,连国学大师王国维都留着呢。

可是唯一让人生疑的也是这个辫子,因为要出苦力,留着辫子极不方便,所以至少在码头工人这个行业,留着辫子的是极少,别说这一群人了。

奉情局天津站站长刘多荃早已奉命盯着这批不寻常的人物。天津是奉情局在关内的极重要一站,堪比北京。奉情局在此耕耘了一整年,已经初步建立起相应的情报采集来源与输送渠道。当然,“宗社党”向日本人购买军火的消息,是高纪毅亲自向他通报并要求他“不惜一切代价”查清楚这批军火来津的具体时间、地点、方式。

因为这批军火对张汉卿、乃至张作霖都相当重要。

是部队亟需的大炮。

在坦克未出现之前,大炮是名符其实的陆战之王。即使是坦克,也只是高度机动化了的火炮而已。自1915年国际再对华实施后,北洋军从国外取得先进技术特别是武器的渠道被关闭了。

隶属于中|央的军队还好些,他们可以持续地获得国产的火炮,但是已经渐渐沦落为后娘养的奉军,就不免地受到影响了。

要说当时中国的火炮并不像后世宣传的那样“一穷二白”,我们的火炮也曾经辉煌一时。上溯到1903年,北洋新军装备了6门先进的德制克虏伯退管式14倍75毫米管山炮,它是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山炮了。经过严格测试,该炮性能非常强大,随后又追加了72门,武装到最早的北洋六镇中。

1905年,江南制造总局根据该火炮进行仿制,最后成功制造出,当然和原厂还是有一定差距,这是工业水平决定的。其炮架为双轮单脚式,行列全重405公斤,用四马驮载或一马挽曳,射程四公里。除当时最先进的部件复进弹簧购自美国外,其它部件都是江南制造总局自制的!不过由于比较先进,年产仅六门。

在1913年的时候进行了改良,后来有好几个名字,一般叫沪造克虏伯式75毫米山炮,简称沪克75山炮。与之前仿造的近500门山炮成为清末和民国时期各派系军队的重要打击力量。当时二十七师分得18门正好够组建一个炮兵营的。能分到这杯羹,还是借了二十七师还算北洋元老部队底子的光。

对北洋军来说,山炮甚至比野炮还重要,因为北洋军大部分是轻步兵,火炮主要用作步兵火力支援,所以火炮能够跟上步兵行进速度是非常重要的。而当时中国道路状况很差,很多地方根本就没有公路,只有土路、小路、山路。这种地形,野炮是无法发挥威力的,因为这种地形靠骡马拖拽基本不可能。所以,能够拆成几个部分、由骡马甚至士兵背负的山炮就是极好的武器了。

一晃又好几年过去了,二十七师还是这点家底,也就零星购买了些。但是世界军事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当初还算先进的山炮,很快就落伍了。尽管在研发当年属世界最尖端的火炮时,号称“具有半个世纪内全部先进的火炮设计理念”。

炮兵不同于其他兵种,性能落后的炮兵,还不如没有炮兵。远不及敌人的炮兵在实战中起不到什么作用,反而浪费大量的后勤补给和军事资源,得不偿失。27师要防备的对象日本人在1908年由岛川文八郎设计成功出一款新炮四一式山炮,性能全面压过沪造同型山炮。

四一式山炮由于精度良好,分解组合容易,重量很轻,2个士兵就能推着移动,机动性很高,在各种地形使用都很方便,性能优于沪克75山炮。该炮在后来风靡东北军及华北诸部,民国各兵工厂都曾仿制,算得上硕果累累。

由于日本工业实力的限制,这样新式的大炮也无力配备旅团及联队使用,也是刚刚决定作为师级支援火炮的核心来使用的,直到七年后的1934年才下发到各联队直接支援步兵。对比一战各国这样的山炮此时只是普通步兵团的直属炮兵连使用,他们步兵师配备的已经是75到105毫米**炮,可知日本的陆军实力与欧洲列强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当然,中国就更不要掺合了。

宗社党徒们知道张勋的兵员较少,为了给这次复辟以强心剂,军火采购的重心便放在这种性能优异的新式火炮上了。当然日本国内也给予了大力的协助,一批尚未武装给甲等师团的四一式山炮便优先供应给了他们。

因为这种火炮的性能较沪克75山炮远优,日本军界也大肆渲染,使得本来应该保密的军火采购变得透明起来。张汉卿的这付躯壳之前在日本军界还是有一些人脉的,大体上知道了这事,奉情局若不关注便严重失职了。

按照四万元一门的价格,廕昌安排在日本国内的肃亲王的儿子宪德采购了30门,连同炮弹六千发一起装运上船,准备在天津秘密靠岸,然后由小船通过海河转运河入北京。为防不测,日本支那驻屯军派一个中队护送。因为条约的关系,日本兵都身着便衣,在远处逡巡。

本来,各国租界设立之初,没有权利驻扎军队,但使列强获得了这一权利。各国列强借口保护公使馆、领事馆和本国侨民的安全,在和清政|府签订时便在第三条规定,“帝国主义列强可在自山海关至北京沿铁路的12个地方驻扎军队”。由此,各国正式开始在中国驻军。

日本军队于1901年来津,最初是驻扎在英租界。1900年发生义和团运动,日军参加八国联军进攻天津。日军福岛安正少将率领步兵二大队率先攻入城内,并攻破位于该兵营附近的海光寺,到达天津旧城南门。签订后,日本将海光寺划归日租界内。

当时,日本驻屯军的宿舍“清洁整顿良好,尤以昌黎的兵营在各国中最好”,并能保持良好的卫生。1912年为收容战时步兵一个大队,建设了四栋兵舍和附属建筑。同时天津步兵宪兵队及军医院还铺设了自来水管道,以方便士兵做饭、洗澡之用水。其被服则主要由所属部队携带而来,士兵所吃的精米以及马良所需要的燕麦、大麦从日本内地直接运送过来,其他不足部分现在解决。尤其是战马所需的麦秸、干草,则直接从当地收购解决。

1913年5月,因派遣兵力的增加,支那驻屯军司令佐藤钢次郎请求陆军大臣增加经费,建设临时兵营,以满足新派遣军官的居住。1913年9月2日,又向日本陆军省报告说,海光寺兵营冬季使用的是火炉取暖,由于灰烬埋于地下,容易发生火灾,希望能够建设专门的灰烬处理场。1917年海光寺兵营又以澡堂年久失修,且门口狭窄无处放置鞋靴为由,向陆军省申请经费进行改修。

这是长驻的节奏。

也因为那次八国联军进北京,列强在从北京到山海关一线的12处地方驻兵。山海关以内,京奉线随时有被列强掐断的可能,这让一心想向关内发展的张作霖颇多顾忌,当然也是他得以自成一体的原因之一中|央同样也鞭长莫及。就因为京奉线多国共“管”的现实,让这条大动脉反而一向风平浪静,不受政局影响。

可是忽然有一天,平静被打破了。经常乘坐这条线的旅客们发觉一件不同寻常的事:京奉线瘫痪了。在奉天车站他们被通知,因为要讨伐张勋,所有发往关内的列车都被临时征用。接着,全副武装的官兵登上了一节又一节列车,满员后向南驰去。

可是其它站点的人就奇怪了。怎么回事?就是当年白俄鬼子与东洋鬼子打仗,京奉线也没出现过如此一票难求的事件来。要知道京奉线可是各国共保的“平安”线路,中**队为何会如此,嗯,怎么说呢,嚣张?

便有人大着胆子质疑此举的合法性。也是,民国了嘛,民智大开,皿煮的观念已经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萌芽。卫队师征用列车,用得名义是讨逆,听说张勋复辟。张勋复辟就复辟好了,人家本来就是皇帝,不是被袁大总统硬赶下去了么。连老袁都想做皇帝,人家重登龙廷怎么了?不过报纸都没听说这事啊?且让我上车先!

这话不过终究说说而已,面对荷枪实弹、军容整齐的军队,牢骚只敢在私下里发发。然而这支军队是什么人?感觉气质大不同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