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 第215章 皿煮集中制的第一次实践

第215章 皿煮集中制的第一次实践

张汉卿的信心有些感染了焦头烂额中的张作霖,他对张汉卿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很欣赏的。这个小六子,不知什么时候,身边团结了很多能人,之前想都想不到。他的鬼点子也很多,经常出人意料,不知道这让自己头昏脑涨的金融市场,他有什么办法没有?他充满期待,尽管张作霖不太相信张汉卿有这个能力毕竟是另一个行业,不是他的权势可以轻易扭转。

张汉卿还真的有办法,他就是为此而来的。金融秩序不好,会极大地影响土改的成果,也会让老爸的称雄之路变得漫长而曲折。

当张汉卿慢慢解释当前金融紊乱的原因时,张作霖和一干财政要员的心也随着张汉卿的话渐渐淡定了。当他提出三个方针后,各人都在思索,原本各有主见的精英大会,难得地竟然冷场了。

当然不乏有人大摇其头:这三条好是好,但等于没说。事情难就难在这些地方啊!

“那些商人要真能够不兑现奉小洋,就没有今天这档子事,汉卿说了等于没说嘛!”

“换新钱是换汤不换药,若是这就能平息挤兑,老百姓也太好糊弄了!”

“没有真金白银,谁去用你的新钱,擦屁股还嫌硌得慌呢。”

下面乱乱糟糟,有些素来对少帅不感冒者乘机发难,现场秩序一片大乱。

张汉卿微微一笑,没办法,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自己现在实力还没到能够镇住这些老将的地步,回敬是最不明智的也是最没意思的,只有施展本领,让他们心服口服,才是最好的用人之道。不然,就凭这身份,想让别人敬若神明,那没有天理,是鬼,不是人。

他对着张作霖说:“大帅,专业领域的事,还是交由专业人员来处理。大帅手下的叔伯们打仗有一手,于金融方面的事还是比较陌生。学良建议,我们成立一个财政委员会,召集经济、金融、财政界的高手专注于解决这次危机,也减少人云亦云的无用口水。”

在公开场合,他是称呼父亲的官职的,显示这是公事而非私情。提出这一看法,乃是因为与会的多是奉天的军政要员,特别是二十七师中的骨干占了很大部分。军警分离之后也要军政分离才好,一是减少军官们在政治上的发言权,二也确实是闲杂人等太多了。

老张对儿子的一些办法还是很赞成的,比如说实行委员会制。这样一是可以限定相关专业人员、人尽其用,而不是人为地制造噪音;二是委员会并不会冲击各政|府行政机构的原始职责,平时只是由各相关部门调人挂个牌子,但需要时可以架空一些职能部门,张汉卿的“土改委员会”就涵盖了农业、水利、司法、民政数个部门,但掌权的只是张汉卿的一套班子;三是与会人员的资格由他来指定,可以最大限度地集权;四是参与人员少,机密保守的可能性就越大。深谙用人之道的老张对儿子的创意非常赞同。

经过权衡,张作霖果断地留下了一批“相关”人员:王永江,他是警察厅长、暴力机关的负责人;王瑞之,他是奉天高等审判厅推事(相当于主审法庭的法官);王树翰,财政厅长;刘尚清,东三省官银号总办;杨宇霆,督军署总参议(相当于秘书长),以及张汉卿和自己。这七个人组成奉天财经委员会,在张汉卿的建议下,财经界的泰斗刘尚清任主席。

张作霖第一次在自己出席的会议上坐了陪席,这在他从政生涯中是第一次,觉得奇妙得很。能够在一些很重大的事件上听众专业人员的指挥,他觉得自己领悟到了“无为而治”的精髓,在张汉卿的建议下,他在其后的很多事情上都能做到放权,从而有更多的精力从事他最为擅长的领域,比如政治与军事。

这个委员会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皿煮集中制的实践,之所以张汉卿担任主席的“土改委员会”不能算作,就是因为张汉卿是主席,且大小事情都是由张汉卿最手拍板。

财经委员会不同,按照张汉卿的设想,大家就某一重要议题发表见解,实在争议不下可以投票表决,过半者胜。他私下已与张作霖达成一致:在具体的行政事务上,张作霖也只要普通一票而已,除非重大议题,张作霖将无可置疑地拥有否决权。这个办法还在构思中。

当然,各经济领域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也列席会议,因为是即时宣布的,所有“无关紧要”的人员也没有要求离开,只是坐在观众席上“观摩”。当然随后也有在其中发言的,这“委员”的权力被剥夺了部分,只是被任命的委员们大都没意识到而已。随着未来一个个委员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之后,它的威力才渐渐被大家所认可。现在,只是启蒙与尝试。

推辞许久才做了“头把交椅”的刘尚清显然不习惯力压张大帅的待遇,他坐在凳上如坐针毡,习惯性地朝张作霖望去:“大帅,我们开始讨论?”

张作霖也习惯地拍下桌子:“好。”

张汉卿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一幕:“难道后世这皿煮集中制在奉天水土不服?明显地皿煮只是幌子,集中才是真理!”他忍不住在心里苦笑:“皿煮的道路在中国,任重而道远啊。”

与会人员先肯定张汉卿提出的要点总结,且先由张汉卿继续陈词:

“当前奉天小洋票不是没有市场,我们也没有滥发纸钞,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有人在搞怪。只要解决了目前的危机,发行新的货币取代小洋票完全没有问题。

保证新货币的信心很容易,只要我们保证新钞的价值保持不变,那自然也就没必要再兑换现洋了。这个手段就是保证不滥发纸币,货币的发行量要与准备金严格挂钩,否则任你吹得天花乱坠,老百姓还是不买账。为此应成立一个金融厅专门负责银行的货币发行与发放,并定期了解银行业的经营状况,避免类似事情屡屡发生。”

这一点王永江、刘尚清非常赞成,财政厅长王树翰也是极为欣慰:若真能做到这样,自己也少一些心思为筹集预算外的款项时刻担着滥发货币的风险,这种事已经发生过,在民国史上的中国发生得会更多,如果张汉卿不穿越的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