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征服者 > 第四百四十七章 探索求真

大明征服者 第四百四十七章 探索求真

作者:酒老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2:49:29

第四百四十七章 探索求真

身为举人,范和光荣的成为了燕京大学小学部的一名教习,负责入学孩童启蒙教育,每个月有三两银子的束脩之资。

当然,在大明身为举人不可能差钱,范和进入燕大的根本目的是学习!

嘉靖皇帝继位之初就设立巡学使,让王守仁巡察督办天下新学,而在范和眼中,兴学天下集大成之地便是燕京大学,在这里能够最直观的感受到嘉靖帝的意志,以及新学的核心理念!

他想的没错,在燕大的数学班,他学习了基础数学、代数乃至几何原理,学会了用方程式来破解一道道数学难题,他甚至学懂了圆周率,知道圆周率的实际应用……

在格物班,更是让范和见识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他知道了力的存在与原理,知道了什么是动能与机械能的计算公式和守恒定律,知道了什么是电,以及电力的运用……

他明白了为什么火车会在铁轨上奔驰,知道了为什么钢铁制造的巨舰能够漂浮在海洋上,不靠风帆也能迅疾如飞,他知道更是感受到了皇帝为什么要大力推动格物学,以及格物学将会在未来给大明带来何等巨大的改变。

不过燕京大学那么多学科当中,范和最喜欢的还是化学!

化学的魅力让范和深深沉浸于其中难以自拔,尤其是那一个个神奇无比的小实验对于他这种纯粹的儒家读书人而言简直如同神迹!

他学会了化学元素周期表,明白那些金属其实就是化学里面的一个元素……

格物、化学这些新学分支科目,就如同深井外面的世界,而他只不过是井底的那只不知天有多大的青蛙……

越是沉浸在新学的海洋当中,范和就越是会想起自己十几年如一日,寒窗苦读四书五经的日子,然后陷入深深的自我质疑和否定当中。

他在质疑学儒读经到底有没有用,因为新学让范和知道,儒学似乎除了教导读书人明白圣人的微言大义之外,就是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文章,那么实用性呢?

能让读书人的品行端正,还是让人的品德更加的高洁?

似乎不能,否则古往今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祸国殃民的奸臣,为什么读书人出仕为官之后,会有那么多忘记初心,再不去管百姓的死活,只知道不断的敛财的贪官污吏?

读圣贤书的意义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而读了一辈子圣贤书的儒家读书人对于这个世界的基本认知都不清楚,他们真的能治理好天下?

以前的范和觉得能,但是现在范和不确定,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确定似乎都在慢慢消失。

燕京大学有句流传很广的说法叫做,让天下读书人用长远的目光去看待世界,要用怀疑和审视的眼光去认清天下!

范和以前不懂,但是现在他懂了!

说白了就是挂在燕大其中一栋教学楼上的四个字。

探索!求真!

如果没有探索求真的精神,大明不会有火车,不会有巨舰,不会有让草原蛮夷闻风丧胆的火器,更不会有大明当前如同天翻地覆一般的改变。

而创造实现这一切的是嘉靖帝,他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清醒的那个人,他是万民心目中的圣天子,更是大明的神邸!

范和以前觉得,想要实现自己心目中的理念,那么科举是唯一的一条路,更是一座独木桥,只有走过这座独木桥,他才有机会,然而现在他已经不这么认为了,因为新学为他打开了天窗,让他知道,就算不当官,只要能把新学学透,那么他一定也能在其它领域实现自身的价值!

所以范和决定,这次是他第二次会试也是最后一次!

如果还是名落孙山,那么他将会彻底扔掉《四书五经》,然后毫不犹豫的投入新学的怀抱。

考舍内,范和摊开了卷子。

两道四书题,第一道出自《中庸》,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二道则是出自《孟子》中的名句‘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范和目光看向《礼》经题,随意扫了扫,目光便落在了第四道策论上面。

‘论工业发展会对大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范和眼睛一亮,工业!

在嘉靖朝以前,策论在会试当中份量并不算重,不管是主考官还是同考官对于四书五经的文章写的好不好才是关注的重点。

也就是说哪怕策论写的再好,四书五经的文章写的一般,那也没用!

然而自嘉靖元年恩科开始,官员知道天子极其重视策论后,这才跟着重视策论,至少策论的重要性已然不低于四书五经!

这篇策论题目必然是嘉靖皇帝要考一下考生们的见识和眼光,那些整日里面皓首穷经,将圣人经典还有注释背的滚瓜烂熟的儒生,面对这样的策论题该如何动笔?

他们能理解工业这两个字代表的含义?

但是范和知道燕大的举人肯定能,因为关于工业的话题在燕大根本不算新鲜,甚至还有过一次关于工业与农业孰优孰劣之间的辩论。

看到这样的策论题,范和已经能够笃定,嘉靖帝改革新科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偏向燕大!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范和很清楚,皇帝一直都想对儒家动手,也确实拥有动手的实力和底气,但是没有……

之所以没有是因为新学的读书人还没有完全成长起来,新学的士子也不够多,至少对官场进行大换血肯定远远不够。

可要是有一天新学读书人足够了呢?

还是不行!

因为想要以新学来完全取代儒家不可能,没有地方治理经验的新学读书人,要是一上来就登入庙堂,必然会造成政局不稳,这个天下也会因为大换血而激烈动荡。

很显然皇帝这是先求稳,让燕大内接受过新学的举子先出仕,花上几年乃至十几年的功夫在官场站稳,用这十几年的时间作为过渡期来替换掉以后的动荡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