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征服者 > 第三百二十三章 扛不住

大明征服者 第三百二十三章 扛不住

作者:酒老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2:49:29

第三百二十三章 扛不住

朱厚炜有雄心,有手段更有见识,但是要是玩政治权谋手段,估计十个他绑在一起都未必是这些一辈子都在官场上混迹的官员对手。

所以要避重就轻,要扬自己之所长,避自己之所短,利用自己的大义身份死死压制。

可这些说到底也是有限度了,否则朱厚炜一登基就大刀阔斧的去改那些根本不能轻动的制度不就行了。

事实上根本不行,比如土地政策,比如儒家道统,这是儒家核心利益中的核心利益,在朱厚炜没有十足把握一锤定音的时候去动这些,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引起反噬!

所以他只能忍,哪怕他是皇帝!

杨廷和这么建议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让群臣去猜测皇帝为什么会对这朱寿如此厚爱,然后去查这朱寿。

这天底下太多的事根本经不起查,只要一查,朱厚照就是朱寿的事多半便要浮出水面。

届时就要看群臣如何去应对,群臣无非也就两种反应。

一种是既然朱寿就是正德皇帝,那么别说定北王,你嘉靖帝就算把天下再让出去,估计群臣也没多大意见,毕竟这一年来嘉靖帝的动作太多,让群臣已经有些怀念正德帝了。

另外一种则是装聋作哑,不过也不会继续反对,文官不愿意武将封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担心武将做大,最后闹出唐代的藩镇之祸,又或者大明也出个赵匡胤。

然而人家连皇位都禅让了,还藩镇?还篡位?那他么不是扯么?

既然注定不可能发生那样的事,谁还会担心皇帝给谁封王的破事。

“正德皇帝弃国,史书之上自有公论,然而身为一代帝君,总不能就这么莫名其妙的消失了吧。”杨廷和叹息道:“所以正德帝必须要出来面对世人,给世人一个交代。”

“如何交代?”

杨廷和不语。

朱厚炜却也了然,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杨廷和不肯说或者不愿多说,因为这不符合儒家秉承的道德观念。

微微摇头,朱厚炜叹道:“杨卿且去,待卿守孝期满再回朝便是。”

“臣谢陛下。”杨廷和起身告退。

等到杨廷和回到内阁首辅值房,却见内阁诸老皆已齐聚,很显然,大家都知道首辅去觐见陛下的目的是什么,那么皇帝会不会夺情,杨廷和如何抉择?

不过想来就算皇帝夺情,杨廷和也不会接受,否则杨首辅这辈子积攒下来的名声基本上能毁个干干净净。

他们在这里等,是要知道结果,一旦首辅离开之后,内阁今后的安排。

当然,杨廷和走了,梁储理所应当成为首辅,这没说的。

“诸位都在。”杨廷和微笑着换上素服,觐见皇帝要穿官袍,可他现在是居丧期间,平时哪怕在办公也得穿素服,回了家就得穿孝服。

国人礼节大于天,稍微行差踏错,都会被弹劾的体无完肤。

诸老纷纷见了礼,然后坐下,节哀顺变的话该说的早就说了,老是说就他么有点矫情了。

“陛下已经恩准本辅回乡守制。”杨廷和缓声道:“本辅走后,首辅之位当由梁辅暂代,不知梁辅意下如何?”

按照大明内阁制度,包括但不限于首辅在内,一旦有辅臣需要丁忧,那么排位其后的就会顺势进上一位,但不是恒制。

比如杨一清的后面是蒋冕,杨一清如果丁忧,那么蒋冕就成为第三,但也是暂居其位,一旦杨一清丁忧结束,那么回朝之后,杨一清依旧是三辅,蒋冕还是要排在他后面。

杨廷和现在也是一样,他走了,梁储顶上来,本身就无可厚非。

当然,内阁在历史上越级的次数也不在少数,因此这不是定制,只能算是约定俗成。

梁储微微轻叹:“当今圣上雄才大略,锐意改革之心天下皆知,老臣已经年过六旬,思想保守,只怕是难以架得住今上的改革举措,若是亦步亦趋,只怕也要引得圣上不满……”

杨廷和微笑,梁储这话说的不够坦然,其实更深层次的意思是他不想趟这浑水,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今上的改革能走到哪一步。

作为皇帝在外朝的话事人,如果君王寻常也就罢了,可遇到嘉靖这样的主,你要是不能紧跟其步伐,那么必然会引起君王不满,届时被一脚踢出朝堂,对于梁储而言,就算是晚节不保了。

梁储老了,人一老,这功名利禄之心也就淡了,追求的东西也就更少了。

想想看,他仕途都没几年了,还那么拼命干啥?

拼到最后,大明就算中兴,光辉也未必会落在他头上,最多也就是分点余辉罢了。

而且都是在官场上摸滚打爬了一辈子的,世事看的也足够透彻。

嘉靖帝继位做的这些大事,哪一件不是骇人听闻,甚至旷古绝今的狠事,这位爷似乎想要在他为君的时期内,将天底下所有的弊政都给革了,而且还要开疆拓土,打下一片辽阔的疆域,让自己的功绩远超汉武唐宗!

说实话,梁储有些扛不住。

别的不说,就说这弊政……

在梁储看来,有一条弊政是摆在眼前的,之所以皇家当没看见,是因为皇帝也没底气动,一动就会牵动全身,引起天下士绅的强力反弹。

这个弊政就是土地!

土地两大弊政!

一个是免税的土地量!

皇帝曾经当面质问过首辅杨廷和,问他本该享有两千亩土地的免税权,可实际上杨家名下的土地何止两千亩?

举人本该只享有四百亩的土地免税,可一旦秀才中举,民间就会蜂蛹而去诸多百姓选择投献来避税,实际免税的又何止四百亩。

当今天子改革弊政之心甚坚,他能问杨廷和这样的问题,就说明他内心就已经把这土地免税当成了弊政,既然有弊自然得要革了。

还有就是土地兼并,这是士绅利用天灾**发展壮大自身最常见的手段之一,也是公认的历朝历代最大的弊端之一,甚至历代王朝的灭亡多多少少都与土地兼并脱不开关系。

皇帝说过,他要让大明不再有王朝的宿命轮回,那么他会不对土地兼并动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