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征服者 > 第两百六十一章 奖励机制

大明征服者 第两百六十一章 奖励机制

作者:酒老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2:49:29

第两百六十一章 奖励机制

“让杨廷和、杨一清还有王琼来见朕。”

“奴婢这就派人去请。”

朱厚炜继续看奏章,被司礼监梳理过的奏章看起来简便的多,没有那么多的屁话,司礼监直接把奏章所要阐述的事情给整理好,看起来自然是一目了然。

朱厚炜到今天都没明白,为什么儒家的官员写奏章就那么喜欢扯闲篇,明明三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非得要洋洋洒洒写上几页纸,好像不这么写就是显得自己文采不咋地似的,当真是让人蛋疼。

这也难怪历史上那么多皇帝喜欢怠政,他么的全是给逼得。

现在朱厚炜手边上的两封奏章是全本,一封来自严嵩,一封来自王守仁。

这也是朱厚炜特意交代过,不需要司礼监摘要,他需要看全文的奏章。

“王守仁确实是位干才。”朱厚炜合上奏章夸赞了一句。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此刻朱厚炜的表情,那便是龙颜大悦。

没有耗费赋税一文银子,仅仅通过商贾筹措建学,就在南直隶建乡学近两千所,县学五十八所,这等战绩,堪称绝佳。

不过话要是说回来的话,南直隶的豪绅富贾也算是被王守仁给坑了一把。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所谓的乡学也好,县学也罢,实际上也就是大点的私塾罢了。

所以这些豪商大贾对于这种能得名声又花不了多少银子的事并没有太过激烈的排斥。

更何况王守仁乃是从二品京官,手中又有天子剑,没有雄厚背景的商贾也不太愿意得罪这样的人物,相反心甘情愿的以建学来向其示好。

可谁能想到被王守仁忽悠之余签名承诺后的商贾发现,所谓的乡学、县学完全和想象中的私塾完全不是一回事。

所谓私塾,无非就是几间屋子,再招几个科举无望老童生作为先生授课罢了。

谁想到压根不是那么回事!

王巡学拿出来的乡学图纸,有联排的教学区,有供学童就食的食堂,还有不知所谓的操场……

到了县学,还增加了住宿区和图书馆……

相比起简简单单的私塾,这县学的规制都快赶得上国子监了……

规格的增加自然而然意味着成本的增大,原本以为建一座乡学,就算把笔墨纸砚和请教习的银子全部都算上也就几百上千两银子就能搞定,现在只能呵呵了。

笔墨纸砚看起来不值几个钱,但是以五百学童来计算,而且还是持久消耗品,这银子花的就海了去了。

至于教习,按照王守仁的说法,每处乡学按照五百学童来计算,至少需要各配备十名启蒙教习和算学教习,还要配备一名校长。

当然教习延请不需要商贾烦神,教习的束脩也不需要商贾来出,束脩的银子是每所乡学的校长定期去向皇家钱庄申请,最后汇总结算罢了。

束脩需要多少银子?

如果是乡村的私塾,那么村子里面的大户或者民户集资,一个月二两银子也就差不多了,还真谈不上负担不起。

可乡学还鼓捣出来一个竞争机制……

怎么竞争?

很简单,束脩加奖励。

每一位教习的基本束脩是一两银子,然后乡学每三个月会进行一次考核,按照考核结果决定奖励的多少。

考核又分为启蒙考核与算学考核。

比如一班的算术考试排名倒数第一,那么一班的算术教习就没有奖励,二班排倒数第二,那么其算术教习就能获得每月五钱银子的奖励,连续三个月。

名次每靠前一位,奖励多五钱银子,如果有十个班,那么考第一的班级,其对应的教习,每个月就有五两银子的奖励,外加一两的基本束脩,一个月就是六两!

考试的题目谁来出?

可以是各个学校,也可以是已经在筹备的各县兴学衙门。

兴学衙门的职能与后世的教育局类似。

当然,考核会不会有上下其手,徇私舞弊或者暗箱操作这些事发生,这答案是可以肯定的,但是没有办法,在当前只能寄望于官员的职业操守。

不过也不用太担心,毕竟徇私舞弊的最大原因还是要有利可图,奖励机制是按照教习和班级来定下奖励银子的,钱庄拨出去的银子也是定额,本来就不多还想贪污,那就得看看会不会被举报。

朱厚炜没想到王守仁竟然会玩出奖励机制,这一点他可没说,不过可以想象,有了这套机制在,那些教习为了多拿奖励,必然会卯足了劲去教学,而不是泰然自若的去混日子。

按照如今的进度,在八月前完成南直隶所有乡学的铺设应该不存在任何问题,八月初的时候第一批学童就会进入乡学,从而彻底拉开兴学之大幕。

“派个人去南京,告诉诸明,让其上折子请辞。”朱厚炜合上王守仁的奏章,有些无奈的捏了捏鼻端。

皇帝最大的权限就是人事任免,巩固权力最大的根本则来自于军队的效忠。

没有军队效忠作为底气的皇帝,就是养在皇宫里面,任由大臣摆弄的没牙老虎,而没了人事任命权的皇帝,完全就是个吉祥物。

但是在大明,低级官员任命是吏部直管,皇帝也不喜欢插手底层官员的人事任命,没那个精力也丢不起那人。

但不任命不代表无权任命,比如唐寅的扬州知府,文官再吵再闹也没用,这本身就是皇帝不可违逆的意志之一。

但是高级官员,也就是从侍郎到尚书、九卿这一个级别的官员,大明皇帝还真的很难插手,因为这一级别的官员任命实行的是廷推也就是会推制度。

当然廷推并不是说剥夺了皇帝的人事任命权,因为你不管怎么推,推到最后的结果都要皇帝定夺之后才能走马上任,同样皇帝要是不满意,直接可以驳回重推。

但是皇帝有驳回的权力,却没有直接任命这一个级别官员的权力,因为直接任命叫中旨,被中旨任命的官员也不敢上任,否则会被整个官场所唾弃。

朱厚炜任命王守仁为巡学使,也不是中旨,同样也需要进行一次会推走个流程,哪怕是内定也是一样,至少大臣的面子保住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