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征服者 > 第一百三十五章 杨廷和的担忧

大明征服者 第一百三十五章 杨廷和的担忧

作者:酒老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2:49:29

第一百三十五章 杨廷和的担忧

大明的皇子皇孙成婚一般都在十六七岁,朱厚照哪怕今年成婚,可他的婚事在正德元年就已经定好了,可朱厚炜呢?

二十一了,还没王妃,光杆一个,简直有辱皇家体统!

这很显然就是宗人府的责任,但是宗人府也没办法,因为这是太后的意思……

太后的意思是让永王娶寿宁候之女张韶华,如果永王只是藩王,那外朝还无所谓,可现在永王九成九要成为新君,这如何能让外朝接受!

朱厚炜如果现在成了皇帝,那有祖制在,肯定娶不成勋贵之女,但是现在永王还只是藩王,他娶张韶华并不违制,那万一要张韶华成了太子妃,一旦永王继位就自然而然便是中宫皇后!

这和当初永乐帝一样,永乐帝是亲王的时候就娶了中山王徐达之女为王妃,后来永乐帝靖难成功成为皇帝,徐氏便顺势成了皇后,这同样不违制。

民间还讲究个槽糠之妻不下堂呢,更何况是万民表率的帝君,要是永乐帝登基就因为徐氏出身魏国公府,便剥夺了她进位皇后的资格,天下人岂不是要说永乐帝薄情寡义。

“杨大人也知道太后的意思是让本王迎娶寿宁候之女为王妃,本王如何还能从民间选女?”

“因此王爷还是早登皇位为上!”

好吧……又绕回来了……

“你下去吧,这事本王自有主张,会交给宗人府去办。”

“王爷!”

朱厚炜摆了摆手,显得有些疲倦。

杨廷和无奈退下,今日奏请三事也确实不是一次谈话便能拿定主意的。

先将寿宁候申饬一顿,再让永王做好提前登基的思想准备,就已经达到了他此番觐见的目的。

“大伴。”

“奴婢在。”

“将今日杨廷和觐见本王的事传出去,要让太后知道内阁的决定,还有寿宁候,要让他知道本王会成为新帝,本王对他的所作所为极为愤怒,有动手收拾他甚至夺爵贬为庶民的意思,让他去找太后嚎哭去,另外那钱宁,他是皇兄的心腹还是义子,本王不方便直接动手,让他请辞然后安排他去皇兄身边伺候,这次本王便给外朝一个面子,本王也想看看燕天元如何在忠孝之间取舍。”

“奴婢这就去办。”

朱厚炜真的累了,真的倦了,人人向往的至尊大位,可想要坐稳坐好谈何容易,尤其是他这种满腔抱负,一心想要延续华夏正统直到现代文明社会的决心,只会让他更难。

做昏君易,做明君难,想要成为圣君,只会难上加难!

内阁值房。

如今的内阁自从李东阳致仕之后便只剩下杨廷和与梁储两人,在内阁这个绝对要论资排辈的地方,先入阁的梁储却屈居杨廷和之下,这种现象极其罕见。

但是很显然,梁储并不在意,有时候不争就是争,属于他的终有一天会属于他,不属于他的,到了他如今这地位,争也未必能争来。

此时两位阁老相对而坐,杨廷和押了口茶说道:“本辅在御书房面见永王说的事如今在朝野传开,此乃永王故意为之,叔厚觉得永王此举是何意?”

梁储淡笑道:“今上还算仁厚,但性情叛逆,不喜拘束,故而无意于皇位,而永王……”

梁储欲言又止,杨廷和见状笑道:“叔厚为何吞吞吐吐,你我同朝为臣,有什么话直言便是。”

梁储叹道:“古往今来也只有今上能视皇权如粪土,永王身为皇室贵胄,又是先皇嫡子,只不过因为岁小才与大位失之交臂,大明的藩王被皇室圈养,虽无力反抗可心里谁能甘心?如今永王被陛下授命监国,对他而言就是天大的机会,首辅昨日之言,今日便已传的沸沸扬扬,很显然是永王故意为之,永王这是在为自己继位造势!”

杨廷和笑道:“永王确实是在造势,既然造势就说明永王已有登顶之心,他放出劝进风声是为登基,至于寿宁候与钱宁则是在警告,但内阁议婚之事也外传,叔厚以为何意?”

梁储笑道:“很显然永王不想娶张韶华,可又说服不了太后,所以想借朝野舆论的力量来迫使太后改变主意。”

“确实好手段。”杨廷和笑道:“只是不知道永王上位是利还是弊啊。”

梁储奇道:“首辅为何有这般担忧?”

杨廷和叹道:“今上若不是贪玩胡闹,有我等辅助不难中兴大明,今上或许便能成为一代明君,而永王……永王手段不俗,监国数月,大改三营,迁房山、整通州,一桩桩一件件事无不显示出雷厉风行的手腕,而且他做这些事可没花户部一钱银子,这说明永王为达目的可以不惜代价,这一点和今上迥异,但这些还不足以让本辅担忧,本辅担忧的是永王对名教的态度!”

梁储的脸色微微有些凝重道:“首辅的意思是……”

“永王喜好匠作,未就藩之前便在京城建了数座工坊,打造一些奇技淫巧的玩意,或许这是爱好也无可置喙,但是永王在湖州开酒楼、向商贾借银以建信用开钱庄,去年又开设大剧院谋利,前些日子他还在御书房召见了三名商贾面授机宜,这些事说明永王好利喜商,本辅担心永王上位会学前宋大兴商道,重抽商税!”

梁储默然,前宋之所以富庶,富便富在税,不光是商税而是所有税都重,所以前宋的起义简直多如牛毛,虽说没有什么真正能威胁到社稷存亡的大起义,可也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百姓苦税已然到了不得不揭竿而起的地步。

大明太祖皇帝为了恢复民生发展经济,所以实行的乃是轻徭薄税的政策,其中商税和前宋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可时至今日,大明百业复苏,民间商业繁荣,这商税为何不改?

是因为太多的士绅参与到了商道之中,士绅代表的就是读书人阶层,而读书人与官场息息相关,重征商税无疑就是触及整个官场的贴身利益。

这一点在江浙尤其严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