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龙图天下 > 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 县试命题 (五千字大章)

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 县试命题 (五千字大章)

中原一片动乱,河北已陷入了大战的前夕,各方都在布局,都在绞尽脑汁的希望能瓜分河北的势力。

而这时候,西南却迎来了太武二年的三月中旬,这日子对于大明朝的读书人而言,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三月十七日,大明朝将会举行第一次科举的县试,届时大明朝廷管辖的每一个县城,都会举行一次大考。

新朝就要有新气度。

科举就是新气度的表现。

科举,不仅仅是撇弃旧朝举孝廉制度的一个制度,也是为了让大明朝廷广纳天下良才的一个举动。

不管朝廷上下,是赞同的还是反对的,这都已经不重要了,当科举开始的时候,对于每一个读书人而言,这都是一次机会。

世家名门的子弟,会认为这是一次与天下读书人同台竞技的机会,在他们看来,证明自己的机会来的,而对于寒门士子而言,这更是一次能出人头地的机会。

但凡读书人,都对科举抱有非常巨大的期望。

文人相轻。

俗话说得好,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读书人,最不怕的就是争锋,不说出人头地,最起码能压人一头,这就是荣誉。

真正的读书人,其实大多都是好名不图利的,名声越是响亮,他们就是跃认为自己有出息。

科举的存在,让他们看到能让自己的名扬天下的希望,但凡有点信心和实力的人,都会来参加,不愿意错过这么好的机会。

……………………

不过大明也是第一次举行科举,没有任何的经验,哪怕是牧景,也只是能给一个大概的方向而已,至于真正需要怎么去做,朝廷上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而相对于科举委员会而言,压力更是巨大。

已经到了三月的十一日这一天了,但是科举委员会还在县试命题之事争吵不休。始终没有一个结果。

从朝廷把题目送出去,再印刷,再入考场,已经没有几天了,远一些的地方,更是时间紧迫。

所以整个科举委员会,甚至进入了一个不眠不休的讨论会议之中。

科举委员会的官衙不在大明宫,在大明宫往右,礼部名下的一座的二层楼小院落里面了,这里有些幽静,左右是竹林,也算是雅致。

厅堂之上,争论声音正在不断的回荡起来了。

科举委员会的委员长是蔡邕。

副委员长是司马徽和士燮。

下面有委员数十人。

整个科举委员会有上百人之多了,这上百人已经萦绕县试命题,进行了好多次的争论了,一直没有结果。

主要是在于蔡邕和士燮之间的意见分歧。

士燮掌控教育司,对整个大明教育有更大的理解,而蔡邕,始终更偏向儒家一些,所以在命题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分歧争论。

读书人有时候讲名声,但是更固执,读书能明智,这一点谁都不能否认,不会人云亦云,只要认为是错的,就敢去争论。

士燮不算是一个非常非常正直的读书人,但是他也是师从大儒刘陶,多少有几分的读书人的气节。

哪怕是蔡邕当前,他认为对了,也不愿意退步。

作为县试主考官,他有更大的权力命题,在这方面他是能和蔡邕争一个对错了,传出去也不会被人指责他。

“自古以来,四书五经乃读书人的根基,若连四书五经都没读好,那才学能有多少,也是妄谈!”

蔡邕也非常坚决自己的意愿,他还是希望能以四书五经为根本出考题,但是士燮却始终保持自己的意见。

“蔡相,如今大明的教化之道已经发生的变化,你曾经也执掌过鸿都门学,鸿都门学的体系之下,四书五经只是基础,相对而言,数理学科,杂家学科,我们也要有所建树!”士燮低沉的道:“蔡相应该知道,科举之选贤纳才的,非一定要学好四书五经方为人才,陛下曾言,不拘一格降人才,只要是人才,朝廷都需要,工部需要对墨学技艺通晓之人才,户部需要精算数理之人才,兵部需要精通兵家之学,若是单单以四书五经为基础命题,选出来的人才,是否能大用,还真未必也!”

“一派胡言!”

蔡邕眯眼,盯着士燮,他对士燮没意见,但是这想法他感觉是在挖儒家根基,说到底蔡邕读了几十年儒家经典,是一个儒家信仰的读书人,轻易不会改变,他不可能让人把他们儒家根基给挖了。

科举一旦成功,科举题目的动向,很大机会影响未来读书人学习的方向,一旦很多读书人认为读四书五经已经不足以让他们出仕了,他们会毫不犹豫的撇弃儒家。

“蔡相,若是单单以四书五经为命题之根本,这对鸿都门学的很多学子,非常不公平!”

“若为他们公平,难道我们要对天下不公平吗,前朝独尊儒家已这么长时间了,读书人专于儒家之学,岂会是短时间之内扭转的过来的!”

蔡邕声音掷地有声,冷冷的说道:“我们不是在鸿都门学挑选人才,而是为大明选贤纳才,士威彦,你要搞清楚这一点原则!”

“此言有理!”

士燮眯眼,看着蔡邕,眼神却半点没有必然,他迅速的回应:“但是蔡相可知道,这些年来,每一座县学府的教材,都是那些吗,教育司统天下教材之编纂,数理之学博大精深,早已以列为主学科之一,天下不仅仅是各大书院,更多的是县学府的学子,这对他们公平吗?”

正当他们争吵不休的时候,外面响起了脚步声。

这里是戒严的,为了保证科举的公正公平,除了当朝胡相和天子之外,任何人都不允许在这时候接触科举委员会的人。

这时候能进来的,要么胡昭,要么只有一个人,当今天子。

来的是牧景。

牧景龙行虎步,大步流星的走进来了,一脸的煞气,一上来不等众臣请安,直接劈头盖脸的开骂:“你们在搞什么,今已十一了,命题还没有的送下各县去!”

他也是今天才听到消息,科举委员会居然还没有把县试的命题送下去,这可不是未来,坐飞机几小时就能到达每一个地方了,这最远的县城,哪怕是八百里加急,快马加鞭,好几天基本上都到不了的。

要是这么拖下去,科举非得延期不行。

这可是大明朝建立以来,第一次的科举,要是出了什么意外,牧景刚把他们所有人吃掉的心,都有了。

“陛下息怒!”

众臣纷纷请罪。

“别和朕说这些,朕现在一肚子怒火,你们就直接一点,为什么到现在,命题还没有出来!”牧景噼里啪啦的骂了一顿之后,还是得忍住心来解决问题,不把问题解决,科举就要出意外了。

“陛下!”站出来的还是司马徽,他拱手说道:“蔡相和士主事在命题方向有了争执,已好些天了,目前都未能说服双方,所有委员曾表决过,不能达成共识,所以才拖延的时间!”

“意见分歧?”

牧景瞄了一眼蔡老头,在看看士燮,倒是没想到士燮这么刚,居然和蔡老头硬扛起来了。

他坐下来了,大马金刀,看着两人,问:“说吧,哪里出现的分歧,朕能决定的就决定了,要是不合你们心意的,那就委员会打散重建,你们做不了事情,就别怪朕心狠手辣,大明三条腿的蛤蟆难找,两条腿的人,一抓一大把!”

这一次,他是真的有些生气,毕竟对科举抱有非常大的期望,希望这将会是撕开新政的一个良机。

要是弄咋了,不仅仅科举制度没办法取代举孝廉的制度,历史会往回走,而且大明的新政会出现阻碍。

这可是牧景绝对没办法接受的。

为了大明新政,他可是绞尽脑汁,甚至准备把一直兢兢业业的刘劲都拉下马,谁敢捣乱,他真的会杀人的。

“陛下,臣主张,儒学数理并立命题!”

士燮拱手说道。

“陛下,臣认为,如今天下,儒学方为正统,四书五经乃是读书人之根基,若论才学,四书五经才是根本,依四书五经而命题,方为正道!”

蔡邕低沉的说。

他们这么说,牧景倒是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新思想和老古董之间的碰撞,这是好事,可偏偏在这时候爆发了。

牧景把士燮放在教育司,那是因为士燮更容易接受他的教育观念,他可不能只是培养一群之乎者也的读书人。

他要是的全方位的人才。

从当年建立鸿都门学开始,牧景就已经开始对如今时代数学的一个启发,这些年,他亲自编写数学教材,虽然都是一些简单的数理,但是在这个时代,就是数学的发展之开始。

鸿都科技院能发展的这么快,能迅速的呈现一批科研人才来,这和大明的数学的发展迅速有很大关系。

可是在往昔,读书人只是指读儒学经典的人而已,其他的都是旁门左道。

这也是目前的一个大环境。

目前大部分读书人,指的也是儒家读书人,士林中人,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儒家门徒,读儒家经典。

要是你科举命题,却偏了儒家经典,这对无数读书人而言,都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甚至会把这一次选贤纳才闹成一次动乱也说不定。

所以说,不管是蔡邕,还是士燮,他们的考虑都没错,蔡邕是为了稳定局势,当然也有私心,稳固儒学正统,而士燮,他看到教育的未来,想要对整个士林下刀子,改变如今学识的一个偏道。

这就是新思想和老传统的碰撞了。

要是平时,牧景会火上浇油,把这把火烧的旺盛,把舆论做的极致,让天下人都参与进来,更能为日后的数理学科成为主学科之一打好根基。

可是现在,时机不对啊。

“蔡相的想法没错!”牧景沉思了半响,轻叹了一声:“士主事的想法也没有错,你们都是为了大明稳固和未来着想!”

他两人都赞誉一番,然后目光瞥向了司马徽,他们两个打生打死,你老东西居然在一旁看戏,不好吧。

他立刻把司马徽拉进战局:“水镜先生怎么看?”

“臣,没意见!”

司马徽苦笑,他就是看懂了,才不好发表意见,这事情偏向谁,都是对,也都是错了,主要还是看心思而已。

而且他也有理由不参与:“而且命题的事情,臣作为阅卷官和监督官,不好参与,不然有作弊之嫌疑!”

“老滑头!”牧景算是看懂了,司马徽虽长年不入仕,但是也是那种不出门能知道天下事,能晓朝堂之手段的人,明哲保身这一招,用了熟练的很。

牧景考虑了一下,看了看蔡邕,又看了看士燮,然后目光在一个个科举委员会的委员身上扫过,这里有户部的,有吏部的,有工部的,也有礼部的,都是朝廷官吏。

他们的心思,也很重要。

“你们可有想法?”牧景低沉问众臣。

众臣闻言,微微摇头,他们本身就没办法理解透,又准备在这事情掺合下去,恐怕直接就被吐沫星子淹死了。

“既然如此,朕做一个决断吧!”

牧景站起来,道:“蔡相,儒学是根基,朕也认可,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做官,如果连人做做不到,官也不要做了,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皆为传世之大学问,以他们命题,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

牧景低沉的声音非常有力量,把整个庭院覆盖了:“咱们大明,不能一直往回看,要往前看,数理之力,蔡相应该也看的明白,未来大明,需要更多数理的人才,科举若无数理,数理何人去学,咱们不能太偏心了!”

“那陛下的意思是?”蔡邕眯眼,盯着牧景,若是牧景下令,他还真没办法辩驳了,儒家真有分崩瓦裂之可能。

“这一次命题,以儒学经典占据主力,县考一共五场,那就分五分之四的题目,数理占据五分之一!”牧景道:“单单学做人,是做不了官的,品性很重要,学识也很重要,这个学识,可不仅仅是儒家学识!”

“臣,领命!”蔡邕挣扎了一下,在看看士燮磨刀霍霍,他知道,不能再争下去了,时间来不及了,牧景何等的看重科举,他是知道了,真把科举给厌恶了,他就算是牧景老丈人,都未必扛得住。

“那就这样!”

牧景深呼吸一口气,又看着士燮,提醒说道:“威彦,任何事情都需要一步步来了,不能做到太急了,这也算是一个好的开始!”

他也想公平,但是公平的原则,必须要建立在大明的稳定之上,作为皇帝,他不允许被任性的。

“是!”

士燮有些的不甘心,但是却已经知道,这是最好的一个结果了。

有了大方向,整个的委员会的行动力就变得迅速起来了。

不用两天的时间,县试的命题迅速的完成,然后开始造版印刷,会在渝都印刷好了在密封起来,再然后通过传题使者,秘传下各县考官手中。

因为活字印刷术虽然已经发展起来了,但是还是属于非常高级的技术,没有十年二十年,还不能发展成熟,减低成本,所以不是每一座县城都有的。

渝都却不少,单单是朝廷教育司掌控的大型印刷工坊,就不下五座,轻而易举的完成这样的工作。

而且防止泄题,每一个传题使者都是从神卫军里面出来了,三人为一组,护送命题卷赶赴各个县城,原则规定,唯科举当日,传题使者方能亲自把命题交给县令,任何的差错,传题使者都要肩负责任的。

……………………

三月十七日,早晨,阳光升起来的那一刻,大明拉开了第一次科举的县试,大明各州各县都瞩目在每一个参加科举的读书人身上。

县试的规矩已经在考试前一个月颁布了。

考三天时间,一共是五场考试。

每一座县城都已经建立了一座贡院,这是朝廷下令修建了,贡院的存在,就是为了让科举考试变得更加严谨一些。

贡院从开始考试当日开始,周围都会有六扇门捕快进行封闭式站岗,每天考试必须要考完之后,才能出来,不然不允许进出。

每一个考生进入贡院,也会进行非常严格的搜身。

这一次科举是大明朝廷第一次,虽然朝廷上是没有多少经验,科举委员会也是非常的陌生,但是牧景还是有些想法了。

先不说牧景从历史上学了这么多,单单是在未来经历过无数次的考试,在严格考试上,他自然是有些手段了。

而且这一次阅卷,牧景已经提议,将会用封弥誊录的制度,这是北宋时代的科举就已经在用的一种的制度。

就是考试之后,将会糊名封卷,而且为了减少在笔迹上做手脚,让熟悉的人进行的改卷,所以会有誊录,就是让人抄试卷。

这样以来,阅卷官就不会知道自己的改的试卷是什么人的。

很大程度的杜绝了作弊行为。

当然,不管是再怎么严密的制度,也会存在漏洞的,哪怕是放在未来,也没办法杜绝这个行为了。

不过只是牧景和朝廷希望做得更好而已,所以会逐步完善对于科举的制度。

十七,十八,十九。

三日时间稍纵即逝。

大明第一次科举的县试在十九日下午的钟声响起的时候,算是结束了,一座一座的县城,无数学子走出了贡院。

这些读书人之中,有一些精神抖擞着,亦有一些是垂头丧气着,有悲愤怒骂朝廷者,亦有沉默不语着,众生百相,皆有出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