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英雌 > 第四百八十三章 清平吕才

英雌 第四百八十三章 清平吕才

作者:江淘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4:47:48

第四百八十三章 清平吕才

二月仲春,久雨不晴。清风吹落繁花,撒下一地嫣红。

一辆牛车碾过街面上的花泥,驶入平康坊的坊门,最后缓缓停在明玉宫的大门前。

身披蓑衣的车夫抬手掀开车帘,两个男子相继从车中下来,前者年约三旬出头,面若重枣,颌下留有寸许短须,双肩高耸,身穿朱袍,脚蹬鹿靴,正是如今已官居四品吏部侍郎的马周马宾王。

而后者乃是一位二十六七岁的青年,相貌清俊,身材挺拔,虽是素巾白袍的庶民打扮,却被他生生穿出了飘逸之感。

二人刚撑开雨伞站定,门口便有一个头戴竹笠、手捉横刀的劲装少女走向牛车,对马周拱手道:“真真见过马侍郎。”

这位“真真”姑娘是赵文彦的胞妹,时任天辅亲事殿内府队正,马周与赵文彦关系不错,忙笑着说明来意:“马某给贵主找来了合适人选,劳烦真真禀报一声。”

“请稍等片刻。”赵真真瞥了白袍青年一眼,随即点点头,转身走进了大门。

此时已近巳初,春雨渐渐小了,坊道上的行人亦渐渐多了,白袍青年左手执伞,右手摩挲着一支竹管乐器,静静地立于雨中,双目微阖,仿佛正在聆听那滴滴答答的雨声。

“快看,好俊的郎君呀!”

不远处,忽然传来了一声充满媚气的赞叹,马周双眉微挑,循声看去,原是一群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子,就见她们聚在街边,冲着白袍青年指指点点,嘴上还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白袍青年隐约听到了“面首”二字,一张俊脸不觉红到了脖子根,马周虽未听清别人的小声议论,却也猜到她们说的是什么,不由狠狠地朝那些女子瞪了一眼,语气轻蔑地骂道:“一群乱嚼舌头的贱婢!”

众女乍闻之下,不禁戛然住口,又见马周一副高官模样,登时作鸟兽散。

马周回过头来,语重心长地对白袍青年说道:“文甫若想作一番大事,就莫要在意那些妓子的话。”

白袍青年点头道:“文甫记住了,多谢侍郎教诲。”

又过了一会儿,赵真真去而复返,马周二人在她的引领下,进入了明玉宫中的一片竹林。

此刻林中琴声悠扬,笛音婉转,动听至极。

走过一条青石小径,来到一座竹亭,听得乐声停歇,赵真真便自行退下。

“二位进来吧。”

女子的声音盈盈悦耳,白袍青年听了却心如擂鼓,跟着马周应了一声,便低头迈入竹亭之内。

亭中坐了三个女冠,端坐正中且手拿一支竹笛者,正是护国公主李曜。

在她左边,坐着一位双十丽人,身前摆放着一张瑶琴,乃故太子建成的长女永宁郡主。

而在右边,则是李曜的大弟子鱼玄微,鱼玄微臂搭拂尘,手里抱着一个铜盒,看上去沉甸甸的,亦不知装着什么物件。

马周瞧见白袍青年一直不敢看亭中女子,不由呵呵笑道:“我朋友生性腼腆,还望贵主海涵、海涵。”

李曜道:“吾等皆为修道之人,不讲那些俗规,还请这位郎君抬起头来。”

白袍青年缓缓抬头,在马周的一番介绍过后,朝三位女冠一一见礼:“鄙人清平吕才,表字‘文甫’,见过护国明昭公主、永宁郡主、鱼炼师。”

李曜听到对方的名字,心中不由一阵惊喜。

因为这吕才乃是唐朝著名的无神论者、唯物主义思想家、音乐家,同时还是一位精通算学、逻辑学、物理学、医学、植物学的科学家,其涉猎之广泛,可谓华夏古代罕有。

可她还未开口,却听见旁边的鱼玄微忽然惊呼道:“呀……怎么会是你?!”

“哦?”

李曜故作讶然道:“玄微,你们认识?”

鱼玄微脸颊微微一红,解释道:“这位吕郎君是聚仙居的常客,弟子每次去西市……总能见到他。”

吕才的脸上也浮起一抹可疑的红晕,忙补充道:“鄙人的确也经常看到鱼炼师,只是从未有过招呼。”

李曜隐隐感觉二人之间有过交集,不过她并没有深究下去,请马周和吕才入座后,她看向吕才,说道:“我听马公说,吕郎君少时好学,满腹才华皆非名士相授,而是自学所得,却不知郎君可有参加过科考?”

李曜的声音非常柔和,但她毕竟久居上位,面对陌生人,不觉间语气里就带了几分威严,吕才听了,当即下意识地如实答道:“鄙人参加过三次科考,然皆未中举,年初得遇马侍郎,却已错过了春闱。”

马周暗叹吕才不懂自荐之道,连忙接口:“实不相瞒,文甫三考不中,绝非才学不济,乃名气不足之故。”

他说着,忽然叹息一声:“贵主,眼下科举不公啊!”

李曜轻轻点了点头,她当然知道唐初的科举制度存在着诸多弊端,也明白这是打破世家门阀垄断的利器。

但此利器却是一柄双刃剑,自诞生之时起,便被无数双眼睛紧紧盯着,如果稍有不慎,便会伤及自身利益,甚至步隋炀帝的后尘。

当年,隋炀帝准允前朝士子“投牒自举”,严重触犯了世家门阀的根本利益,最终落得国破家亡的悲惨结局,所以李渊建立唐朝后,虽然继承了前隋的科举制度,却也汲取了隋炀帝的血训,对世家门阀做出了极大的让步——士子们必须由公卿大臣或地方首官们推荐方可获取参考资格,至于如何考较士子,考官们则秉承汉代以来的察举思想,以才名兼备或者干脆以名取人为录取原则。

李曜也曾尝试推行“糊名法”来提升科举考试的公平性,所谓“糊名法”为原史里武则天所发明,又名“封弥”,即在试卷上填写姓名的地方盖纸糊封起来,考官不得私自拆封。

结果,她只在国师府的内部会议上提了一下,就遭到了包括她的心腹岑文本在内的大多数僚属的一致反对,他们承认“封弥”不失为考试而生的公平之法,也确实能够解决科举诸多徇私舞弊的现象,但如此一来,定然会影响到满朝公卿人脉势力的发展,进而得罪天下豪门望族,用岑文本的话来说:“乃炀帝取死之道也。”

后来,李曜仔细地想了想,觉得他们说的也对。

武则天创造糊名法只是用于选拔官吏,而后来的宋朝在科举中实施此法时,也屡遭范仲淹、苏颂等名臣反对,由此可见这种涉及广大既得利益者之事,显然不能一蹴而就,饶是她手握实权,亦只能“徐徐图之”了。

李曜熟识历史,自然对吕才的才能知根知底,却不动声色地问道:“吕郎君可知何为格物?”

吕才只道是护国公主要考量他的才学,心中一动,立即答道:“《礼记·大学》有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鄙人以为,所谓‘格物’乃推究世间万事、天地万物之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