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番外第27章 一拳打在棉花上

番外第27章 一拳打在棉花上

海岛文明的母系社会是个什么形态?

说实话,来曰本之前,李素是真没想明白过这个问题,主要是也懒得想,懒得推演,跟现实生活和政治毫无关系嘛。

但是这次到了曰本、还在大阪湾附近登陆后,短短一个多月里,李素是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很多启发,虽然没什么用,但也让他脑洞大开,体验了一把人类学家的思维方式。

天地良心,李素刚来的时候,真没打算如何征服。他就是来测试一下新海船是否便于沿着曰本列岛东岸的暖流和西南风稳定远航,顺便开开地图。

地图开好之后,把濑户内海沿线的航道好好探索明白、两岸有哪些城邦部族搞搞清楚,李素自然是要缓步西归,先假装顺路去西国找石见银山,然后回筑紫岛的邪马台故地,那儿好歹文明程度还比这边大阪湾更开化一点。

这个探地图的过程中,就算要动用武力,那也是对付有敌意的人,没想无理由地乱杀人,野人也是人嘛,可以同化的话何必非要杀戮呢。

但是,几千人的船队一登录,一个多月的开图探索下来,情况渐渐有点失控,也超出了李素的预期。

好在这种失控过程中汉人海军将士们并没有受害,要失控也是往土著受害更惨的方向失控,也就罢了。

李素理解,海员们长期出海,肯定精神压力大,肯出来的都是家里没有拖家带口、也没有老婆孩子挂念的,胡作非为你总得忍。

尤其之前大汉战乱了二十多年,刚刚恢复和平休养生息才五年。中原的男性人口因为战乱而屠戮减少的比例,肯定是远高于女性的,所谓乱世不存在光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中原多出来的女性里,未嫁的比例并不会高,很多是死了丈夫的寡妇。不过汉朝人也不在乎寡妇再嫁。

这种情况下,在中原还找不到老婆要来出海的,要么是品性恶劣,要么是实在需求旺盛,看上了朝廷画的“只要出海就给你发好多蛮夷女人”的大饼,不然人家有病才冒险为了高工资出海呢?

哪怕到了21世纪,最文明国家的海员,只要航行到了治安不那么好的国家,或者是允许各种灰色产业的国家,上了岸不也得花天酒地一把。

或者说要是沿途某些国家过于文明,没有那些产业,那海船就不选择在那些国家靠岸补给嘛!硬撑也要撑到有那些产业的国家港口靠岸。

……

于是乎,在大阪湾登陆后,不到一个月时间,甘宁的数千海军,就杀了不下万人,把大阪湾沿岸的肥沃地区都直接控制了起来。

轻松的征服,本身并不奇怪,毕竟敌人连铁制兵器都没有,青铜器也比较少,打不过很正常。

但奇怪的地方在于,这种杀戮居然没引起仇视,生意照做。位于大阪湾更往内陆去、淀川上游方向,也就是后世京、奈一带的那个“大和国”,照样跟汉人一团和气,当地的女王和各级女性诸侯家主,还是来跟汉人将领互通有无。

那个大和国的女王,或许就是《古事记》上神功皇后的原型吧,也可能是神功皇后的母亲、外祖母,不知道辈分。

一开始,李素和诸葛亮对于这种情况都是震惊的:这世上还有女人能做到被人杀了他兄弟和儿子后,还照样面不改色跟人贸易的?

当然,仅限于“杀了兄弟和子甥”,并不存在“杀了丈夫”这种情况,因为母系社会还没有婚姻,女人也就没有丈夫,男女关系都是随机的。

但即使是杀儿子和兄弟,在汉人看来也是很严重的仇恨了。

诸葛亮深入研究了这个问题,才算是把这里面的脉络用人类学视角调查清楚了:

首先,甘宁登陆并且占地、贸易、建立自己统治的过程中,这事儿本身对“大和国”的女王统治并没有产生威胁。

207年的曰本人,还没有“土地所有制”的概念,至少人口够少荒地够多,任何人要垦荒无主之地,或者大兴土木,没人回来管你。整个六月间,那大量的杀戮,也跟占地入侵毫无关系。

反抗和杀戮,主要是在争夺女性的过程中发生的。

在甘宁的军队抵达之前,当地没有婚姻制度,所以男女是很随便的嘛,谁扑倒了谁就能爽一次,爽完后有没有留下种不知道,也不会有土著男性想要独占女人。

但甘宁的那些海军水手都是汉人,汉人已经到了父系社会,有占有女性的意图,所以在随机占地扩张的过程中,几千汉人水兵也用武力弄到了上万的大阪湾沿岸土著女性,开始了私人独占。

关键在于:这个过程中,那些被掳掠的土著女性并没有反抗,因为她们觉得这没什么,汉人水手还答应养她们了,也确实每天给她们一口饱饭吃,这有什么不好?

本来在母系状态下,走在路上被男人扑倒了也是白扑,汉人居然还给她粮食和衣服、就因为扑了几次之后,就要养她们,简直是冤大头嘛!

大和国的女人第一次发现世上有跟你毫无血缘关系的男人会养你,反抗个屁啊,谁会反抗别人送你吃穿?

在她们原本的文明形态里,男人养女人只有儿子养母亲这种情况是必须的,没有分家之前,弟弟有些时候也得养姐姐,但绝对没有男女因为那种关系而产生养的义务的。

所以一切最初都很和谐。

后来之所以发生了杀戮,是因为矛盾发展到了第二阶段——确切地说,那些女人跟汉人依然没有矛盾,有矛盾的是当地的男人。

汉人养了一些女人后,当地的男人还生活在原本的习俗里,走在路上撞见女人,还是会随便扑倒,如果体力强于女人,女人身边又没有儿子和兄弟帮忙反抗,输了也就认了。

因为汉人的出现,在野外劳动的女人渐渐少了,土著男人扑不到,渐渐就发展到越来越高比例的入室乱扑。这种情况原先也有,但比较少,他们也无所谓的,反正没什么损失。

但汉人水手觉得他们养起来的女人就属于他们了,遇到这种情况,便大开杀戒——说白了,就相当于捉奸杀奸夫而已,只不过被杀一方不存在这个文化概念。

这个过程中,那些被养起来的土著女人,依然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因为在原本的风俗中,男人为了争夺扑人的权利,互相厮杀争斗也是很正常的。

那些被杀的人跟女性也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她犯不着为死者抱不平,生物本能也让她们乐于见到这种事情。因为男人相杀之后,留下的肯定是相对强壮的那个。跟相对强壮的男人留下的后代,质量当然也会好一点。

所以最后说来说去,唯一有可能为那些被屠戮的土著男人抱不平的,只有他们自己的母亲和兄弟姐妹。

但这时候,第三个人类学难题又出现了:在死者的母亲和姐妹看来,这些死者是自己出门打野、技不如人被杀了,这又不是什么城邦与城邦、部族与部族之间的仇恨,不过是争偶私斗而已。

仇是有的,但不能上升到国仇,这是私人行为。对付这种私仇,最多是下次遇到杀人的人来打野时,别让他得逞,并伺机反杀,不会上升到对殖民汉军的整体反击。

渐渐的,大和国的当地人也发现了:汉人其实挺好相处,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和工具,同等条件下女人要养活自己轻松多了。

至于土著的男性,只要不去试图染指那些已经被汉人占有的女人,那他们就也能继续好好地和平活下去。

而且汉人毕竟不可能占有全部土著女人,剩下还没被占有的土著女人,负担就会重一些,要应付所有土著男人,男女比例一上来,土著男人想发泄倒是依然有机会发泄,只不过中标率大大降低,可能几十个土著男人才有一个留下后的,其他都是白射。

但相比于屠戮,后续的推演已经算是非常和平了。都不用杀人,只要让岛上土著的每一代人、来自土著的Y染色体数量规模减少十倍左右。

二十年后,被汉人充分渗透的区域里,就只有十分之一的新生人口是父母都是土著,剩下九成只有母亲是土著。四十年后,就是百分之一……然后基本上也就同化了。

远期结果虽然挺轻松,但过程推演还是让李素有些“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无力感。

来之前,他为如何彻底同化吸收曰本人,设想过很多计策,最后真彻底开了地图、实地调研后,发现居然是这么个结果,好多筹备根本无用武之地。

刚好赶上了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型的风口!什么都不用做!

算了,还是回程路上,派人好好找找石见银山吧,这一切本来就只是为了绕路开地图找金银山的借口而已!

……

李素在监督甘宁建立城邑的这一个多月里,诸葛亮做了更多的细致研究,他的好奇心比李素更甚,喜欢刨根问底,对于这种社会演进推演的珍贵案例,当然不会错过。

诸葛亮甚至还为此写了数万字的研究笔记,后来成为了珍贵的社会学和历史学资料。

比如,诸葛亮发现了一个曰本人跟匈奴人、部分鲜卑人类似的社会现象:他们都还是幼子/女继承制,母亲的家业,是留给最小的孩子的。

而人类的天性里,原本也有一种“更疼爱幼子超过长子”的本能,相比之下,汉人自周朝以来的嫡长子继承制,反而是一种法度上严谨、但很反人性本能的东西。

只不过,匈奴人和鲜卑人已经被汉人影响了很久,不是母系社会了,所以他们那种继承制的过渡状态,才显得难以理解。

在公元三世纪初的大和国,曰本人的继承生活状态还是这样的:

所有人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只知道母亲是谁,所以长大后必须养自己的母亲。姐妹要不要养,得看姐妹有没有分家分出去。

那么,姐妹什么时候分家分出去?答案是当姐妹有了自己的女儿、而且自己的女儿也长大到有基本劳动力了。而这个标志,就是当她的女儿也生出了女儿。

换言之,当一个女人三十岁左右、第一次当上外婆(十五岁产女,女儿十五岁再产外孙女),如果她自己还有母亲活着,那她也得从自己的母亲那儿分家出去单过。

这里面只有一种情况是例外,那就是如果这个已经当上了外婆的女人,她没有妹妹,他自己本身是姐妹中最小的那个,那她就不能分出去,她得负责一直养自己的母亲,也包括养舅舅们养老送终。

正因为这种“成为外婆就分出去、最小那个即使成为外婆也不能分”的制度,形成了幼子女继承制,因为最小不能分出去那个,扛了母亲和所有舅舅的养老,如果老人死后还有留下东西,当然要归她。

匈奴人和鲜卑人以及其他部分幼子继承制的游牧民族,显然也是从这儿来的,只不过他们在父系母系的问题上学习汉人进化过去了一半,但继承制没进化,所以是个半进化的四不像。

当然,这也跟海岛文明和大陆文明的自然危险程度不同有关。历史上凡是出现物种隔离、缺乏猛兽的海岛文明,都更容易长期保持母系社会,

因为威胁到人类安全的虎豹熊少了,女人就可以更不依靠男人。比如哪怕到了近代,还有很多欧洲人类学家,在东南亚和大洋洲发现母系原始部落,那些岛上都是没有猛兽能杀人。

性别的平等都是跟“能杀死人类的外力”风险成反比的,生产力越发达,人类越缺乏天敌,自然选择的杀戮过滤越少降临到人类头上,就越平等。反正没有男人也能安全地活得下去。

大和国如今的女王,说到底也只是所有“诸侯”的总外婆而已。下一任的女王,会是她最小的女儿,或许就是《古事记》上的神功皇后吧。

再往下,“应神天皇”或者说八幡神应该是真人真事了,他原本应该是第一个真正的男性天皇(当然他活着的时候肯定没有“天皇”这个称号,应该是后人追封总结的)。

从考古学来说,曰本人从公元250年左右进入“古坟时代”,开始首次出现统治贵族的大型陵墓。估计应神天皇本来就该是240~250年,才被他母亲生下来。

而且按照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转折点,应神天皇极有可能是神功皇后最小的幼子,因为再之前都还是幼子继承制嘛。

这样一来,神功皇后四十岁左右才生应神天皇,就很符合生物学,神功皇后七十岁死的时候,才二三十岁的应神天皇继承母亲的城邑。

按照曰本人的考古学,应神天皇也是最早正式从朝鲜半岛引入汉字的,一切就很合理了。

只不过,后世的子孙理解不了母系社会,或者说曰本早期史官和统治者接受不了这种历史。

为了强行把应神天皇凑成“她母亲和第一个男人、也就是前代天皇生下的子嗣”,跟前面的编造再接轨,就只能把他从一个二三十岁的太子,编造成了七十岁的太子。

在诸葛亮的考证下,后世曰本人的编造,基本上也就清晰了:

首先,所谓的从公元前六七百年、也就是中原的东周初年,一直到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00年左右,这五百年的历史是“欠史八代”,完全是编造的,当时没有任何国家存在

(这也是后世曰本人自己的考古学家承认的。他们的发掘证明最早的国家出现在公元前100年左右,之前只有野人)

而按照诸葛亮如今的实地考证,曰本人自己承认的“欠史八代”还不够,他们至少还有“伪史六代”,一直到所谓的第十四代仲哀天皇为止,都是不存在的。这段时间又有300年,编了六个天皇。

但“欠史”和“伪史”还是有区别的,欠是完全没史料,没有考古出土。伪史是有考古出土实物的,只是这个时代的人做的事儿、有哪些人,跟《古事记》上说的完全不搭边。

类似于“二里头遗址是存在的,但二里头遗址里生活的人,未必是大禹、夏启这些神话人物”。

从公元前100年到公元后270年,中间就是“有国家,但其实是母系文明的原是国家”的阶段,后人要伪造成父系社会。

神功皇后和应神天皇开始才真有其人,但未必是一个人,神功皇后可能是母系社会终结的一个象征和代表,应神天皇是父系国家开启的代表。

而至于为什么偏偏是“公元前100年”、“公元后200年”这几个关键节点,导致曰本本土出现文明的阶跃,而且同时还分别出现了“引入青铜器”/“引入铁器、汉字”。

按照诸葛亮的考证,显然也是跟中原的政局波动有关的——公元前107年,按照《汉书》的记载,是汉武帝在朝鲜半岛设置汉四郡、消灭卫满朝鲜的时间节点。

曰本人在这之后几年就出现了国家,极有可能是卫满朝鲜逃离汉朝统治的余孽,渡过了对马海峡,他们抵达曰本后,对当地的原始土人当然是降维打击,直接就彻底征服了。

而卫满朝鲜的建立者,众所周知是秦灭六国时、燕国不愿降秦的将领建立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曰本最早期青铜器考古遗迹,有先秦时的风格,被很多人附会成是“秦始皇派徐福东渡”。

因为卫满朝鲜并没有能力跟中原王朝那样、自行对生产力进行明显的技术迭代。所以一直到汉武帝灭卫满朝鲜时,卫满的工具兵器技术还停留在战国时燕国的水平,那可不就等于秦始皇让徐福寻访长生药时的技术水平么。

而历史上公元200多年时,曰本第二次跃迁,则是跟辽东公孙氏对三韩地区五十年的经营有关,很多被公孙度灭了的朝鲜半岛政权余孽再次南逃,到了曰本后依然能称王称霸。

所以邪马台的卑弥呼也好,大和国的神功皇后也好,或许都是不同时期来的大陆移民后人掌权者而已。

只有熊袭蛮和虾夷人,是上万千年的冰河时期、海平面较低曰本跟大陆连为一体时,直接走路迁移过来的。

这种社会形态,着实容易让人联想到阿三的种姓阶梯:一次次从北方克什米尔山口来的移民,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原本的文明,成为更高贵的种姓……

李素和诸葛亮,无非是在这个三层饼上面,又多加了一层,加速这个进程而已。

反正后世那些考证也不重要了,这个时代不会再牵强附会硬写《古事记》,“神功皇后”也只会被如实记述为“扶桑本土母系国家的末代统治者”,至于她儿子,或许还会出生,但肯定不是历史上那人了。

她的情况和命运,跟邪马台那边,被杀害的卑弥呼女王留下的幼女“台与”差不多。只要不闹事,活是可以活下来的,但想世袭传承自己的地位,就是痴人说梦了。

朝廷最多暂时封她们官职,稳住几十年的统治过渡期,以后一旦发现了金银矿山。官职不能世袭继承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趁着她们还没有武力,直接给点封邑打发了,敢反抗就干掉。

李素和诸葛亮一边搞统治方案、一边做人类学调研的同时,甘宁也没闲着。

他觉得丞相在大阪湾附近已经找到了落脚点,也暂时修建起了府邸,安顿好了,甘宁就派人往西,走濑户内海探路回筑紫岛,把邪马台和大和国之间内海航路搭建起来、航道勘测好。

李素如果到时候嫌这儿条件不好,到冬天天冷了也可以回邪马台那边。那儿更南方温暖一些。这两年冬天住北九州夏天住大阪湾,气候就很舒服,也能最大限度避免到了新环境后遇到传染病。

而李素和诸葛亮可以分别驻扎一处,周瑜和甘宁也能分开驻扎,顺便再派出船队环岛探路。

还别说,周瑜和甘宁,都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海外漂泊生活了,他们手下的士兵,一开始倒是有逃亡的,但是经过几波筛选轮换,凡是拖家带口有牵挂的,都已经离开了这支海军部队,转到太史慈那儿了。

能留下的,个个都是好色之徒,全靠扶桑这边无法无天地女人数量维持着。

尤其是这一世的周瑜,小桥早就被诸葛亮纳了,周瑜一个败军之将,家里原本只有丑妻,之前流落夷洲吃苦殖民的那五年,原配的汉人妻子也因为热带病死了,周瑜光棍一条,那五年里全靠夷洲的高山族女人撑过来的。

所以现在到了邪马台,哪怕土著女人更丑一点,主要是黑矮,但胜在数量,周瑜也忍了。他的审丑疲劳已经被迫降低了。

自然选择之下,从甘宁周瑜往下,所有海军将士全都是贪多嚼不烂的好色之徒,才算稳住了数万人的移民统治。

上上下下,只有李素和诸葛亮师徒俩算是异类,主要是他们品味太高,口味养刁了,大小桥都只能做妾,怎么会跟这些蛮夷乱来,太掉价了。

又不是要不到美女,只要想,中原的汉人美女也是要多少有多少,脏的臭的蛮夷就不往家里拉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