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842章 荀彧的和平谈判建议

第842章 荀彧的和平谈判建议

章武五年初冬的这一波疯狂扩军中,曹操究竟扩充了多少乌合之众新兵,这笔账着实需要费不少神才能算得清楚。

新兵里面,人数最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曹仁生前从淮南往淮北撤退掳掠的那批人口。

当然,由于曹仁自己都死了,这些人最后是跟着李典和曹真且战且退被裹挟走的,主要是靠曹真,毕竟他那一路的撤退算是相对最有序的。

这些民夫一开始被征的理由也不是当兵,而是押运淮南的早稻到淮北。服完运粮徭役后,就直接拉壮丁转为充军。总人数大约有五六万。

新兵中最多的一个构成部分,则是从河北被拉的民夫,他们的性质跟淮南民夫是一样的,但规模大了三四倍,足有近二十万人,大多数是今年刚分到田的贫农。

这项工作之所以能完成得如此效率、拉丁规模那么大,主要是因为其实施者执行力非常强,是由程昱这个历史上能想出某脯军粮的狠毒之士操办的。

程昱在节节撤退过程中,有序地实施焦土政策、强制迁徙、还欺骗那些被曹操分了田的贫农,让他们对刘备政权产生恐惧,乖乖暂时来给曹操当壮丁。

最后一部分扩军兵源,就是指望曹操自己剩下的两个半州继续强行征兵了,但这些百姓都拖家带口,不如从河北掳来的无家可归者那么容易管。

加上兖、豫百姓也不是去年那波分田的主要受益者,不像河北贫农那么容易被曹操政权欺骗,他们对地方上也更熟悉,遇到拉壮丁还能背井离乡逃跑。

所以最终加起来,曹操在自己固有领土上,反而只拉到了十万壮丁,大约是河北的一半。

就这,还导致豫州三郡和徐州的彭城、琅琊两地,有超过二十万百姓流离失所,偷偷越过边境往刘备占领区流亡。

一时之间,双方占领区边缘的个别县城,甚至出现了十室九空的逃亡规模。

给下一阶段要扮演进攻角色的双方,都制造了严重的后勤困难。因为军队打过去的时候,都没有百姓给你服徭役运粮了。

而这也是导致曹操只能对河北来的民夫竭泽而渔、对河南百姓却无法那么高比例征发的重要原因:

河北民夫来了之后,人生地不熟,想跑也不知道往哪儿跑。

而且这些人已经被强运到河南,想回乡中间隔了一条黄河,所有船只都被官府搜走控制了,老百姓没有交通工具是不可能重新泅渡过黄河回乡。

相比之下,淮河北岸已经有不少土地在李素的部队占领下了,豫州三郡和徐北二郡的曹操治下百姓要跑,不用考虑渡过淮河的问题,当然逃亡比例成倍提升。

种种因素作用之下,当历史的时钟最终拨到章武五年腊月这个点时,曹军的总扩军达到了三十五万!

这一恐怖的数字,几乎与原有曹军的总规模相当,也就是曹军直接扩了一倍!

这七十万曹军中,195年官渡之战前就从军、拥有六年以上役龄的老兵,进一步下降到了五万。

197年杀袁术之前从军、拥有四年以上役龄的老兵,大约是六万。

199年袁绍中风后从军、拥有两年役龄的老兵,也是六万。

还有十八万人是今年年初才扩的新军,服役期限大约在十个月。

最后的三十五万,则是冬天才刚扩的,服役期限只有一个多月。

基本上就是四分之一的老兵,四分之一的一年新兵,二分之一的一个多月壮丁。

人数虽多,战斗力和纪律、士气实在是无法保证。

另外,考虑到赵云始终在黄河对岸的平原郡伺机而动,海路还有太史慈的舰队在东莱沿岸骚扰,曹操留下至少八万新兵镇守后方,已经是极限了,不能再少。

诸葛亮和周泰威胁彭城和琅琊,也要极限分出数万人去拖延。

所以曹军总共的七十万人,能拉到决战战场上孤注一掷的,少则五十六七万人,最多不超过六十万。

他们对面的刘备,看似只有二十六万人,但至少十几万是五年以上服役的老兵,还有一半是两年训练、一年实战的“新兵”(也就是高顺在南阳训练了两年的那些部队,今年又跟着刘备和曹操打了大半年的相持战争)

曹操指望靠近六十万人主动进攻吞掉刘备的二十六万,装备上还被刘备碾压,难度显然是非常巨大的。

只要刘备发现异常选择坚守不战,光是地利上的攻防易势,就足够耗死曹操。

所以曹操不得不配合一些计策,比如先示弱退却、坚壁清野。把刘备放进来,勾引到一处无险可守、避无可避的战场上,再转守为攻寻求决战。

……

腊月初八,曹军即将完成决战准备的前夕。

豫州陈郡的郡治陈县,县衙已经被临时改成了曹操的中军统帅驻地,

曹操本人这些日子也是足不出陈县,在这儿部署决战前的各种细节安排。

曹操很清楚,决战必须在十几天之内打响,最晚开战日期不能拖过腊月下旬。

理由也很简单,这个时间节点,是己方扩军工作刚刚完成、士卒也稍加训练后的关键时间节点。

如果再早一些,士兵征发、集结不彻底,或者是最基本的军纪队列都没来得及强调,己方战力太弱。

如果再晚一些,拖到明年正月的话,那么对面刘备的部队就不是二十六万了。

到时候会有更多冀州和淮南维持地方的汉军部队,会因为肃清剿匪的工作进展顺利,而能进一步分兵增援正面战场。

按照郭嘉给曹操的估计,拖到正月,李素就能给刘备多派两三万人,河北的张飞也能再抽那么多人,

拖到二月,如果春耕播种季过去了、刘备能把更多后方驻守工作交给临时服役的民夫,然后抽调更多正规军预备队到前线,那也能腾出数万人。

所以,从明年正月开始,整个春季里,每多拖一个月,刘备军就可能增加三到五万人!

等刘备彻底反应过来,就不是六十万打二十六万了。而可能是六十万打三十万、四十万。

必须在今年腊月、就把这个决战战役打起来!

这是双方前线实力调度曲线对比,最有利于曹操的一个拐点!

按照往年来说,寒冬腊月用兵其实是大忌,天气太寒冷了,士卒也容易冻饿非战斗减员。历史上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时,一个非常明显的劣势也是冬季开战,对进攻方不利。

寒冬开战唯一的天候优势,就只有“大规模厮杀后的腐尸型瘟疫传染会少一些”这一点了,主要是天冷尸体腐**较慢,病毒和腐虫的繁殖也慢。

但相应的伤寒类和呼吸道类瘟疫的爆发率,反而会上升。

曹操不是不知道这些兵法常识,可他仍然选择腊月决战,可见也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实在没办法了。

……

这天,曹操把其他准备都做得差不多了、战略思路也基本捋顺,

他正想催一催最后一批新练的河北壮丁新兵和青州新兵,什么时候能抵达前线,让前方的部队正式达到五十几万。

可巧,当天午后,就有数万新兵从后方赶来,抵达鸿沟东岸,与陈县相距只有数十里了,然后转入就地扎营。

毕竟,五十万人的部队,足够把大半个陈郡都处处驻扎,不可能堆到一个战场上来的,战区绵延二百里,都属于稀松平常。

部队驻扎后,督运部队的官员,也来曹操处求见陈情。曹操本以为会是个什么将军,被镇守后方的荀彧派来押运,最后没想到,却是荀彧本人亲自也跟来了。

曹操连忙把荀彧让进县衙的临时帅帐:“文若何故亲自督师至此?莫非后方兖、青出了什么变故?”

荀彧叹了口气:“变故天天有,但曹洪将军还算勤勉,赵云暂时渡不过黄河,太史慈也因为寒冬收兵回去了,那些小问题,都能维持住。”

曹操:“那这是……”

荀彧有些不好意思开口,这一年多来他一直没有参与前方军机,就是在后面统筹生产和军需、征兵。但这种事情做得久了,他也开始不忍起来。

之前曹操分田地,这事儿荀彧是支持的,甚至觉得曹操无私。

毕竟如果曹操失败了,给无立锥之地的赤贫分田,这个举动本身是好的,未来得天下的统治者也能享受到这个遗产红利。

所以荀彧一直也在支持曹操,全心全意深化改革。

可是秋收之后,曹操的种种转变,让荀彧的良心有些动摇了。竭泽而渔狂征壮丁一波流,这个明显是对大汉的严重摧残,而且曹操就算赢了,他也不可能一锤定音得天下。

荀彧心里很清楚:就算这场决战曹操靠着狠劲、靠着动员效率的逆天强度,打赢了,最好情况,无非也就是杀了刘备嘛。

那也就是把冀州和淮南夺回来,不可能重新统一天下的。

刘备的嫡长子是七年多前生的,到明年年初就是八周岁。对面只要有丞相李素辅佐,然后关羽张飞赵云等等继续卖力为“先帝”报仇,曹操是打不进虎牢关的,也可能打过长江和太行山去。

到时候,至少又是为期十年的关东关西拉锯。

九死一生赢了,也只是让大汉多十年超血腥的战乱,那还不如考虑考虑,如何以目前的动员力和兵力为筹码,跟刘备谈谈条件,废黜刘和,承认刘备为皇帝呢。

虽然征兵还是征了那么多,但这些兵的战斗力,荀彧是最清楚的,那三十五万才当了一个多月的兵,是完全不能打,只能用来吓吓人。

既然只能吓人,通过外交渠道吓人不比真刀真枪要好?

曹操现在收手,罪孽至少还是比袁绍轻一些,袁绍是挟持宗室傀儡、一手策划了另立。曹操还能推脱说他当初是被袁绍胁迫,只是承认。

毕竟现在孙权也投降过去了,反正了,听说也还保住了性命,给他一个太守级别的官位,留下他爹孙坚的乌程侯爵位,

只是没承认他哥孙策的吴侯,谁让孙策当初在选边站队时,袭击了李素呢,所以刘备不承认吴侯爵位是对的。曹操一方旁观,也无法指责这一点。

荀彧便是一路上怀着这样的心思,把他的说辞和考虑都想清楚了,才亲自来找曹操,说说他的想法。

荀彧艰难地组织了一下措辞:“丞相……属下以为,如今我军新扩军马,看似声势壮盛,实则不能一战。

但既然扩军都扩了,其间还造成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无数人枉死,这些牺牲也不能白费。不如遣使跟刘备协商,表达我军愿去……愿去陛下帝号,

改承认刘备为正朔,以兖豫青徐四州并七十万士卒归顺为条件,恢复一统,效光武帝纳降隗嚣、马援故事。

虽然这么说也不太贴切……但只要丞相辅汉之心过于隗嚣,将来结局总归会远好于隗嚣的。

听说李素屡次劝刘备以信义立国,以秦始皇背信饿死齐王建为耻,当居安思危,不可因天下一统,便觉得大汉朝廷从此不需招降纳叛,而愆信隳义。

从刘备对孙权的态度来看,他应该是真心采纳了李素的建议,所以只要丞相派出的使者跟刘备谈妥条件、刘备正式盟誓答应了,以后应该也不至于反悔。唯丞相慎之。”

曹操听了那么久,居然没有打断荀彧。

主要是他太震惊了,他没想到荀彧跟了他十年,居然现在想教他如何谈“投降条件”!

他觉得自己简直不认识荀彧了。

曹操愕然地起身,跌跌撞撞往后退了几步,又捻着蜷曲而略微花白的胡须,手指如鸡爪一般佝偻颤抖了几下,还不甚揪掉了自己三根胡子,简直如帕金森病人。

曹操自揪胡须,吃痛之下,才从不甘中回过神来,痛心疾首地指着荀彧:“文若!你糊涂啊!孤简直不敢相信,这番话是你这等智数之人说得出口的!

自古首义者赏,末降者杀。他这一切都是演的啊!包括李素散布的那么多煽动军心之论,那也都是演的!

只因刘备此人貌似忠厚,演得无以复加罢了!李素阴险歹毒,配合也配合得天衣无缝!孙权现在能活得好,那是因为孤还在,孤要是归顺了,孙权说不定也得死!

两军交兵,数十万士卒,填然列阵而战,那就是没有退路的!能战则战,不能战则守,不能守则走,不能走则降,不能降则死!复何言哉!”

荀彧听了曹操这么说,也是心灰意冷,知道这个肯定是劝不过来了。

最后的症结,是曹操的多疑。

而曹操有多多疑,天下没有人比荀彧更了解。

这话说出来,已经没可能和平解决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