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631章 棋盘直径三千里,一子牵动十四州

第631章 棋盘直径三千里,一子牵动十四州

李素来得很快,但毕竟还是给了周瑜一点准备时间。

周瑜也算是一代名将之才,临危不乱,哪怕敌人还有两个时辰就杀到了,他也依然沉稳冷静地先分析盘问一波,而不是立刻就毛毛糙糙做决定:

“李素怎么会选这种时候来袭?他一共有多少兵马?北岸有曹军六万,南岸有我军五万,这些消息李素都是知道的。

我军这三个月疯狂扩军的新兵,李素应该不知道规模,但他肯定也不敢小觑。若是没有援军,李素三个月前对付不了孙曹联盟,现在也对付不了才是。”

亲自负责从皖口渡江来报信的徐盛,自然不敢有丝毫隐瞒:“按朱太守的斥候所见,至少在江面上发现了李素军五牙战舰十艘、楼船二十余艘、斗舰六七十、艨艟数百,走舸不计其数。从船队规模来看,便是乘坐十万人也不在话下。”

江北防区,目前名义上的庐江太守还是朱治,曹军虽然来协防,曹操也没有动孙权阵营任命的内政官,只是建立了独立的军事指挥权。

至今为止,孙权阵营留在江北的就是朱治、朱然父子,还有当初荆州之战撤退最晚的韩当。其余徐盛只是负责江南江北巡哨联络,而黄盖已经彻底撤到江南,被周瑜委以重任,作为吴军水师的副帅。

所以,江北吴军是以朱治为主、韩当为副,但实际上因为朱治偏文官,一线指挥就靠韩当了。江南面周瑜为正黄盖为副,算是把江东最后的老牌军事人才都倾尽堆上来了。之前历次作战将领折损太大,实在没有更多可用的将才。

周瑜听说李素的船队居然有十万人级别,暗忖就算李素虚张声势,那船上至少也要有五六万了。

而之前李素总兵力也就五六万,还考考虑水陆并进、抵达战场前部分士兵会走江南陆路推进,李素也不可能后方不留人防守夏口、柴桑……怎么看,都可以确认李素确实是得到相当规模的援军了。

周瑜摸着光溜溜的下巴沉吟:“李素兵力如此之多,还能水路行军如此迅速,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他的士卒不惧颠簸,否则行船如此之快、前两天还是大雨天江上风浪大,水性差的士兵定然会减损战斗力。

如此说来,李素得到的援军,多半是高顺从宛城、襄阳派来的老兵,否则不易保持如此战力。之前四月的时候,就听说刘备因为扛不住两线开战,整顿内政扩编新军。

而高顺正以练兵之才著称,宛城有新军驻防、把精锐老兵拿来进攻,也是应有之义。可是新兵不可能那么快形成战斗力。

北线抽调人马后,袁绍与刘备在河内、河东相持,为什么没有趁着刘备把老兵抽走而转入进攻?袁绍真是色厉胆薄,被一个长平之战的历史阴影吓住了。

自古时移则势异,历史教训必须吸取,但正因为能为人主者,身边都有谋士,肯定会回避显而易见的错误教训,所以历史才不会简单重复、会换个方式重演。

如今之势,与战国末期截然不同!战国时秦赵对峙,楚人有同时竭尽死力与秦人相抗么?没有!但如今呢,伯符亲冒矢石,甚至亲自战死,为袁绍争取南北两线同时开战,这懦夫竟然还以为是长平之时,眼看着刘备偷偷把北线相持之兵调到南方先解决我们,他都不趁北线刘备虚弱进取!

要我说,现今之状,非但不是长平之时,反而是巨鹿之时!只不过项羽时的巨鹿,是宋义懦夫待秦灭赵而谓‘承其敝’,我们现在则是反过来,是袁绍有宋义之懦,坐视秦灭楚而后攻赵——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楚’,其势必举‘楚’。‘楚’举而秦强,何敝之承!”

周瑜这段话,分析着分析着就有点义愤填膺,倒不是他喜欢掉书袋,而是他这人本来就熟读兵法战史,所以自然而然把里的话拿来、“楚、赵”二字对调着喷了一遍。

现在不是楚不救赵坐视秦各个击破,而是赵不救楚坐视秦各个击破。

正因为道理很正确,加上旁边的将领都是东吴一方立场,自然是各个义愤填膺,一起谴责吐槽了袁绍几句。

而此刻帅帐之中,除了这批武将之外,还有一些负责外交事务的文官,比如张纮等人。

他们原本是负责向曹操求援、协调友军的,偶尔也会要出使袁绍把南方战线的情况通报过去,请袁绍斟酌应对、做出声援性的牵制。

至于其他纯处理内政的高级文官,不会来虎林港前线,比如张昭之流,那都是宅在后方的建业或者吴县整顿军需民政。

此刻,张纮听了周瑜所言,也觉得自己该为江东再尽量尽一些力,便用斟酌商议的口吻说:

“大都督,我军若是能稍稍撑过李素的这波攻势,我倒是可以舍了老脸,再速去河北求援一次,把这儿的危急近况跟袁绍哭诉、把形势的变化也点破,让他知道如今是巨鹿之势,东南亡则无敝可乘。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得证明李素是真的让刘备把北方的精兵、或者至少是南阳的精兵,全部调到南线来支援了。

现在我们和曹军,与李素还一仗都没打,袁绍不会信的,他只会觉得我们为了诱他在河北战线由守转攻、多承担刘备的压力。

而且李素此人多诡诈,按您刚才的分析,就算李素真有十万人浮江而来,谁知道这十万人是不是滥竽充数吓我们的?如果多出来的几万人,都是后方刚刚扩招的新兵呢?甚至,是三个月前先主公兵败阵亡那次、被李素俘虏去的我军战俘呢?

沙羡-赤壁之战我军折损惨重,前前后后八万兵马丢在了荆州,其中投降和轻伤被俘的,何止两三万人?李素要是把战俘都改编了来与我们打,我们根本就没有证据向袁绍控诉,袁绍不会信的。”

周瑜直接一句话否决了这种可能性:“不可能!李素不会不知道某治水军之严、在江东士卒中得人心之盛。李素要是敢把他刚刚俘虏了三个月的我军战俘稍稍笼络就投上战场,只要是自成一军的。

我有把握立刻凭借威望恩义在血战中识别和策反这几部人马,李素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己装备了一批依然心怀故主的敌人出来。”

张纮对周瑜的这番自信之言,倒是丝毫没有反驳,他知道周瑜治军确实恩威并施很得人心,部队士气很高。而且那些江东子弟战俘,毕竟籍贯在老家,家人也都在。

只要顶住第一波,让他们断了“跟着李素打回老家,依然能跟家人团聚”的念想,那么被周瑜再次策反的概率还是可观的——

当然了,前面的前提条件也说得很清楚。如果周瑜军事上表现实在弱,让他们看不到希望,或者觉得跟着李素只要再打一波,江东就易主了,那那些俘虏也不会轻易反正。

人心总是复杂的,哪怕心怀故土故主,当兵的也都希望省事儿回老家,最好跟着强大的一方。

张纮作为外交人才,没法在这些纯军事问题上跟周瑜多纠结,他只是想尽量为争取外交利益找佐证。所以他继续换位思考、设想“如果袁绍也接受了这个说法后,还有可能会想到什么理由怀疑做局、拖延出兵”。

思之再三,张纮又查漏补缺到一种可能性:“大都督,我们就假设您确实治军严明得人心到让李素丝毫不敢用我军战俘这么快重新投入战场。

但是,即使如此,也还有一种可能性,会导致袁绍质疑我们这边危急情况的真实性,那就是李素有可能把刘备去年在河北俘虏的袁绍军老兵战俘、略加整训后挪到江南战场来跟我们厮杀。

这些人同样是老兵、有一定的精锐潜质,军心也稳定不像新兵容易惊慌失措,高顺略微整顿一两个月,就拿来上战场打硬仗,是绝对有可能的。”

“用被俘的袁绍兵当新军快速投入战斗?”周瑜倒是一愣,因为他确实完全没想过这个可能性,也就更没想过反驳。但这事儿太过荒谬,他没想过就临时现想好了,几秒钟之内他就发现了问题。

周瑜:“张公多虑了!北人不习水战,而且水土不服,到了江南易多生疾病。更何况酷暑时节北人不耐热,更易瘟疫流行。”

张纮:“说不定李素就是因为北人不耐热,所以提前到梅雨来跟我们决战呢?现在这几天毕竟没有半个月后那么酷暑,虽然梅雨持续不了多久。

大都督,希望您明白,不是我要刁难您,而是如果我们指望等到外援,袁绍那边肯定会刁难我们,我们得把袁绍的刁难都设想到,才能有备无患。

尤其袁绍好谋无断,麾下谋士太多,每一次无论哪派观点都能说得有鼻子有眼条理清晰似乎都论据充分,最后优柔寡断,不得不防啊。

以我之前为先主公出使袁绍的经验来看,甚至我都能猜到,哪怕我方证据做得再充分,告诉袁绍这次不是长平之时、而是巨鹿之时,袁绍都不会信的!

要成功率高些,除非是曹操的人跟我们众口一词,这时候袁绍才会考虑到曹操立场中立,不是为了自己的私立,是为了我们关东联盟的整体利益,才有说动袁绍转守为攻承担刘备主要压力的机会!”

周瑜闻言,默然半晌,仰天长叹:“梅雨本不持久,而且我也不是完全没预料到李素有可能进攻我军,所以我其实在后方设置了多道水寨。

遇到李素来势汹汹,本来也可以暂时收缩,用长江纵深换取时间。只要略作牵制、却不损兵力地徐徐后退,拖住李素十天半个月,从虎林全师后撤到芜湖、濡须口甚至历阳,都是又可能的。

水战不比陆战,无险可守,营寨本不值钱,关键是要集中全师、保存兵力、寻机找到敌军一部落单,各个击破。只要十天半个月后,梅雨结束、彻底进入酷暑,而且自海而来的大风天变多,种种天时都是对我们南军有利。

连李素的五牙战舰的缺陷,我这几个月也闭门苦思,有所心得——此船比楼船还要不稳,而且有高悬数杆千钧巨锤,头重脚轻,必然比楼船更容易在大风激流中倾覆。

可惜,我虽有如此谋算,却为了向曹操袁绍证明、李素之兵水战只能不弱、绝不是以袁绍战俘和新兵滥竽充数、是真抽的南阳精锐、刘备阵营真是笃定北线沮授无胆出击——所以,咱还得用一些江东勇士的鲜血性命,来证明李素得到了刘备的嫡系精兵增援!真是窝囊啊。”

最后的决策,已经显而易见:纯军事角度,周瑜不该出击,就该死守拖时间,放弃一部分水寨空间换时间。

但战争从来都是政治的延续。为了外交,他得让断后的部队实打实打一杖来证明敌人的强大、得到了有力增援。当然,也能趁着这段拖延的时间,更好地掩护友军有序撤退、撤退时的物资放弃损失减小,但这只能算是废物利用的止损考虑了。

而且这一战,要拖一部分曹军的水战将领一起打。让曹军将领也亲眼所见亲身体会,回去后好让曹操也加入劝说袁绍的行列:本初,刘备是真的因为你怂,把主力渐渐往南调了!绝对没有假!

也不知道要死伤被俘几千人,还是更多,才能用血的教训把这个真相传递给袁绍,确保袁绍相信了。

但愿袁绍的情报工作能给力一点,亲自侦察到这一点,最优情况下,就是让在袁绍帐下受信任程度第二的许攸,来“发现”这个真相——就像历史上的许攸,赤壁之战时截获曹军情报发现曹军粮尽一样。

这次,最好许攸也发现“关羽诸葛亮因为沮授怂,已经只是虚张声势,真正的战略后备队调到南线支援李素了。”

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制衡袁绍对沮授的信任,别的谋士分量都不够。

请记住本书域名:。笔趣阁手机版网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