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457章 阿亮的毕业旅行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457章 阿亮的毕业旅行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4:28:29

第457章 阿亮的毕业旅行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正文卷第457章阿亮的毕业旅行话分两头。交州战役不是一时半会儿就打完的,鲁肃赵云对前方战况的汇报,也不可能真的到了战役结束的时候才写。

事实上,鲁肃给皇帝的奏表,才是没有中间过程、只在项目结束后最后报一个结论。至于他给刘备和李素的私信,那可勤快着呢,基本上每个月都要汇报一次。

所以,长安城内的刘备和李素,对于交州局势的把控,时效性还是不错的,从建安元年腊月开始,就一直有。

因为交州路途遥远,传递不便,加上中间那些过程军情不是很重要,犯不着用跑伤马的高速传递,所以基本上半个月才能到长安,信使每天走个三百多里。

这也让刘备在长安过了一个心情愉悦的好年,因为他在腊月过半时就得到了“郁林郡全境收复、赵云突破谅山进入交趾”的好消息。而新年过完后、上元节前几天,“龙编收复,士燮授首”的喜讯也传回来了。

长安城里少不得稍微加码了一下庆贺力度,刘备阵营的文武官员都额外领到了一笔同庆的过节费。

长安城中给流民施粥的规模也扩大了些,粥里的粮食也变稠了点,甚至还能加一点红豆绿豆,让赤贫之人也感受到新年和上元节的温馨。

刘备也趁着这个新年气象的时机,把李素召到未央宫商量了一番,展望未来的天下大计。

……

李素如今明面上还挂着雍州牧的官职,还有尚书仆射。所以理论上他在长安也是有很多政务要处理的,并不是每天闲着休假、只等刘备有最重大的战略性大事,才来跟他商量。

不过,李素的幕僚团队选得还不错,下面的三辅长官也都比较给力,所以日常政务可以极大地分摊下去。

几个月前回长安之后,李素的长史邓芝、主簿张松、户曹从事王甫、功曹从事王累、帮闲从事甄尧,也全部陆续调来长安。

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磨合,了解了雍州本地政务的情况,小事儿他们几个基本都包办了,李素又可以当甩手掌柜。只有一个参军徐庶改任了凉州的地方官。

谁让李素选幕僚的时候可以不问朝廷资历,直接凭心情好恶、前世打游戏时对各人能力数值的印象,直接不拘一格用。

被刘备召进未央宫后,以李素的身份当然也不用去正殿宣室殿奏对。

在两行执戟的夹道侍卫下,李素穿过两道宫门,刚到宣室殿门口,就看到一个老熟人董和在那儿等着,引他去宫中的书房石渠阁。

刘备单独召见李素,基本上不是在书房石渠阁,就是在档案馆天禄阁。

董和一边带路,一边公事公办地低声说:“右将军请,大王一早就在石渠阁看书,让秦宓给他讲解交州的风土人情、前代史事细节,似乎是要为决策查漏补缺。”

原来,董和自从五六年前投奔刘备阵营,从县级、副郡级坐起,三年前就已经做到武陵郡长史,实际上行太守事务。

因为武陵太守是刘备在接收刘焉政治遗产时,许给刘璋的官职。所以最近五年,刘璋都是领着武陵太守的俸禄,实际上吃闲饭不管事。为了体面,不让外人看出刘备在把刘璋当猪养,刘备还不好给具体做事的董和加薪。

所以董和等于是领着低薪和较低的待遇,在干实际上治理一个郡的重活儿。

刘备看他干得不错,也不抱怨待遇低,赵云平荆南时还给赵云打点后勤,挺有公允之名,擅长沟通,不欺上瞒下。刘备觉得挺亏待他的,去年开始就提拔他来长安做官,当了未央宫的谒者仆射。

谒者仆射品秩同样不高,比千石,是九卿中的光禄勋的属官,在光禄勋下面次于那些执掌虎贲的中郎将、奉车驸马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

具体的职责嘛,就是管理谒者台,负责宫廷礼仪、使命传达。仆射下面还管着一些普通谒者。

李素当初离开长安回成都的时候,董和还没来未央宫任职,所以是这次李素回来后才发现的。以李素的洞察敏锐、见微知著,他很快就理解了刘备的用意:

自从把董和找来之后,刘备在未央宫外朝就没有再用过宦官,也绝不让宦官上传下达政务。只在后宫少量留用一些长安之乱后侥幸活下来的年轻小宦官,而且这一年半里也没有新招募宦官,都是尽量能用旧人就用旧人。

看得出来,刘备对于宦官乱政的态度,显然是“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此刻,李素心中不由联想:“或许董和、董允父子的能力特点,都适合担任这些避免欺上瞒下、内外异法的工作吧。

记得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时候,把董允从黄门侍郎进一步改封为侍中,确保‘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估计也是这个考量。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好像黄门侍郎和所有传达旨意、能接触政务的外宫官员,就没有用宦官的。”

不过董和投奔刘备的时候,董允还只是个五岁小孩呢,现在也不过才十岁。

至于什么蒋琬、费祎,其实年纪比董允都还略小,都是五六岁七八岁的小孩。

李素跟董和聊了一会儿,又熟悉了一些未央宫里近日的内外趣闻,不犯忌讳那种,然后就到了石渠阁。

刘备也不起身,还是金刀大马箕踞坐在那儿听秦宓给他讲史书,一指对面的位置,示意李素自便。

董和把人带到之后就要悄悄告退,刘备示意他没必要:“幼宰,你也是久居荆南了,说不定对交州的情况多有了解。孤知道你嘴严实,一起听听也无妨。”

董和这才拱手侍立,没敢坐下,就站着听,还是刘备又赐他坐。

……

刘备就把鲁肃提到的、继续对交州南部与林邑纠纷地区用兵的种种困难,跟李素聊了聊,看看李素的看法。

“子敬在书中说,要平定南海,确保再无变乱,关键是要建设适合在东海南海航行的船队,既能经商,又能运兵作战、战时确保后勤。还说这事儿伯雅你原先在平南中、寻找身毒航路的时候就提到过——

此事,咱该如何安排、确定轻重缓急。要不要从荆州拨付钱粮物资给子敬,让他造船厂、修战船?”

李素也没多想,只是斟酌了一下措辞,换了一套不用避着秦宓和董和的话术,直接报答案:

“年前就听雒阳方面消息,大将军已然中风病瘫在床。自古年高中风者,病体能撑过几年,殊难预料。或许每一次酷暑和寒冬,都是一道难关。

所以,大王今年开始,要提防朝廷中枢可能出现的新的变故,留下主要力量应对其他可能不臣诸侯的突发事件,在其他边远之地,哪怕还有边衅战事,也要以当地的兵力民力应付为主,不应过度指望关中、荆州等地的支援。

故而我以为,在交州设立新的官营船厂、研制适合东海南海的新海船,这事儿可以安排下去,但只许鲁肃调用交州本地的民力财力。

最多把零陵郡和桂阳郡南部一些远离湘水流域的五岭小县,每年应缴纳的租庸调,折算成民夫徭役或者应当缴纳的木材,运送到番禺交割,算是体恤交州民力不足,为他们预做一些造船所需的伐木、木材加工工作,减轻负担。

造船的品类,也应该以先造商船积累技术经验、培养工匠为主。有了海贸商船之后,交州南部各郡珍货的汇聚集散成本就会大大降低,靠着这部分收益反哺造船业,数年之内即可不花朝廷的拨款,就建立起讨伐林邑所需的海船水师。”

李素的观点,浓缩起来核心精神就是:这事儿要搞,而且可以马上开始搞,但投入要低,要变输血为造血,不能一开始就拿启动资金去造赔钱货。

刘备想了想,李素的判断一贯是很准的,何况李素建议的这个节奏并非铁口直断,而是结合了现有情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朱儁的病情天下诸侯都看在眼里,今年实在是不适合各方诸侯再开什么新的无底深坑,就算要种田,也应该以“把已经挖了的坑填上”为主。

旁边的秦宓和董和则是心中微微一凛,他们都知道大王是绝对忠于汉室的,不过也要随时做好因为不可预测的后续事件而正当防卫的准备。

刘备便继续追问:“子敬那边有足够的将作官懂海船么?是不是要从益州调拨人才给他?”

李素:“适合南海航行的海船,确实跟永昌李恢他们造过的差不多,不过因为不用考虑深入浅流的内河航运,可以更加大胆改良一下。到时候我自会安排懂行的将作官,把图样、模型配齐。

这事儿也不用着急,算算时节,眼下已经是交州那边开始春耕的时候了,百姓民力本就无暇造船。耕作后农闲的那两个月,基本上也是三四月份了,能把船厂船台先早起来、伐木准备,就不错了。等今年深秋入冬再次农闲的时候,才会正式造南海商船,还有大半年的时间准备。”

刘备点点头:“那这事儿我就不过问了,需要什么伯雅你自己调度就是,这种小事别请示了。林邑虽然不是什么威胁,不过咱的水师也不能落后其他诸侯。

去年曹操都趁着天下无战事,励精图治把徐州的水师打到三韩了。孙策听说闲来无事,也在经营适合东海以南深海航行的海船,不知道会不会跟咱要造的异曲同工。据说都是为了跟刘表争夺归化闽中之地的山越,搜略人口。”

对于孙策刘表来说,他们如今也都是没有打仗的机会的,也不可能跟曹操那样去三韩。

但孙策刘表好在南边一直到海边,还有大致相当于后世整个胡建省的面积可以争夺。以及刘表自己只是名义上占领、实则没有建立起全面统治的赣南,孙策的浙南。

这一块加起来相当于后世南方两个省的山越聚居区,没有河流可以通航,孙策想吞得比刘表更多,就得利用自己沿海的优势,造海船控制、掠夺人口。

这一招,倒是跟历史上他弟弟孙权统治中期,开始派船队巡视闽中沿海,甚至到夷洲掠回人口,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只能说对外无法扩张的情况下,南方军阀都会往这个方面动脑子。

刘备这么说,显然是希望把那些将来对付曹操孙策刘表时可能用到的水军力量,全部都要适时提前发展起来了。

李素领受了刘备的使命,他自己有自己的计划和时间表,准备这几天去探望一下阿亮,又到了要借重阿亮这个科技人才种田的时候了。

李素心中暗忖:“南方太热了,就算子敬现在求我去视察,我也不会去的。怎么也得再熬到下一个冬天之前,才能考虑,就当是三亚海边度假过冬了。阿亮也挺可怜的,都快十六周岁了,之前就跟我说连大海都没见过。

到时候他要是肯出力,也有本事帮我改良一下福船设计,咱就趁着今年还和平,就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不过春夏两季,还是先去凉州,视察督导一下元直和子尼他们的屯田种棉修水利。

顺便让阿亮改良一下木车床和纺纱机棉布织机。天热的季节,到北方凉快,还见识西域风情,天冷了再去南方看海,反正有一年时间,就算是阿亮的毕业旅行和gap-year。”

至于日常政务,邓芝张松王甫王累,还不帮右将军都干完了!还需要右将军亲自动手嘛!

不过,唯一让李素有点郁闷的是,这次出远门他不能再带老婆了。

幸好他那个大文豪老婆去年去凉州已经见识了一些西域风情,也写了足够多的西征的壮丽辞赋,对蔡琰个人来说倒是不留遗憾。

正是因为那次凉州旅行,让蔡琰跟李素的感情重新有所升温,激情的情调更加和谐了,结果快过年的时候,蔡琰又怀孕了,现在才刚刚查出来,所以她只能在长安养一年胎。

李素这么注意养生的人,当然能非常节制地控制安全期,不想让女人怀就能不让,大不了时间不合适又很想要的时候就找小妾解决。他之所以纵容了蔡琰,也是把蔡琰这一年多来的心理压力看在眼里:上次生了个女儿,没给李素留下嫡长子,让蔡琰很自责。

既然如此,还是给她个痛快吧,把这道坎过了,心病尽去,再从长计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