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392章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第392章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阎象见过桥蕤、打探了最新的情况后,自信满满。

只在蓝田住了一晚,第二天也就是九月二十九,就继续启程北上,十月初二抵达华阴、过潼关,初四抵达弘农县,然后递了拜表,朝廷对于袁术遣使入贡也非常重视,就安排在十月初六的朝议日正式接见。

阎象虽然对这些穷讲究的礼节嗤之以鼻,却也犯不着违背。等就等吧,大不了先结交一下弘农朝廷,看看如今朝中都有哪些人物。

跟着他一起来的黄承彦,原本一路上也是愁眉苦脸,原本不想当袁术手中之刀。但既然都抵达弘农了,也渐渐既来之则安之。毕竟这种乱世,能到朝廷见见世面,看看形势,也没什么不好。

反正黄承彦就秉持“除了天文技术问题,其他问题一律不开口”,也就是了,不至于因此就被视为袁术党羽臭了名声。

跟黄承彦一起来的,还有一些随从,包括两个貌似弟子的,加上五六个仆役。阎象也没干涉他的自由,没盘问他的随行人员组成,充分尊重了一个名士的**。

但实际上,黄承彦这俩“弟子”都不是真弟子。一个是他的女儿阿丑,另一个是司马徽的弟子单福——也就是杀了人后改名流亡江湖的徐庶。

黄阿丑之所以能带出来,是因为黄承彦觉得这次被袁术威逼,想看看有没有别的出路,如果机会好就移民。

汉末的家族迁徙是很正常的,尤其是南阳和长安之间的人口迁徙,历史上高达百万。

主要是原本历史上李傕郭汜统治长安的年份太久、对内太恐怖了,逼得百万人流散,沿途饿死都有几十万。荆州因为刘表治下十几年没打仗,对司隶和三辅士人吸引力太大了。

但现在情况有所不同,李傕已经被刘备干掉,刘备的名声可就比李傕好太多倍了。加上杜畿这种京兆、南阳左右横跳的大家族,之前做了第一波试水,发现关中的环境还不错。

刘备虽然严查赈灾骗补、兼并土地的世家豪强,但总的来说执法还是很公平的,经济上的严格是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严,所以守法家族的财产安全很有保障。相比之下,袁术这儿反而是临时苛捐杂税想巧立名目就巧立名目,南阳大族的财产反而没那么安全。

既然都被逼得路过长安看一看了,黄承彦也就带上几个家人顺便探探路。至于带着女儿抛头露面会不会不方便,黄承彦倒是丝毫不担心——反正他知道自己的女儿才十一二岁,而且黄头发长得黑,跟胡人似的,不会被山贼流寇盯上的。

而徐庶跟着来见见世面,想法也跟黄承彦也类似。他是纯粹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老家也不敢回,四方游历先找到个可以投靠的地方安定下来,才敢回家接老母。所以借着机会假装黄承彦的弟子,那是司马徽帮他打过招呼的。

历史上徐庶生年不明,但至少比诸葛亮要年长近十岁。他早在董卓进京的时候就杀了人流落江湖了,如今逃难江湖、折节求学生涯都已经五年,今年已经虚岁二十四,要不是隐姓埋名没人举荐,三四年前就能寻求出仕或者至少是找个为吏的差事。

……

九月初五,休沐日。阎象趁着等待朝见前的休息日,在弘农转了一圈,摸清了最新的公卿情况,顺带也是暗中观察皇帝如今受天下士人的支持率如何。

后面这个情报,是袁术要求他暗中打探的,主要是皇帝逃到弘农之后,袁术还没亲自派人见证过皇帝的近况,不知道皇帝的失德所导致的人心离散有多严重。

而这个情报,会影响到袁术后续的决策,影响到袁术敢不敢飘、什么时候才飘,当然非常重要了。

入夜之后,阎象才回到驿馆,满面酒意,显然是在别的公卿那儿喝了一圈交了不少朋友。

黄承彦和徐庶也想打探消息,就暂时虚与委蛇,假装关心阎象,正好黄承彦略懂医术,给阎象炮制了醒酒汤。阎象看名士对自己关心,也颇为得意,话也多了,心中并不戒备。

“阎主簿今日饮宴欢畅,必有高朋?”黄承彦旁敲侧击地问。

阎象酒意还未尽去,难免说话放肆一些,嘴上没个把门的,也不顾是否大逆不道了,只听他冷笑着调侃:

“我今日拿着卫将军的礼物,中午晚上两顿,结识了足足八位公卿!都跟我一起喝酒了!可见主公的面子之大,果然是天下翘首,争相结交,我一个主簿,都能狐假虎威。

不过还真别说,我来的时候,以为九卿多有缺位,最多也就三四个人在弘农,其他要不是出缺,要不是在刘备那儿做事。没想到,居然弘农城里有六位九卿长住,而且有俩就是最近两个月刚来的,难怪我们在南阳时,都还没得到情报风声。

想不到啊想不到,这么个失德天子,居然还有那么多名士眼巴巴千里迢迢赶过来伺候,要想借口天象灾异让皇帝再下罪己诏承认失德、打击其威望、削弱其肱骨,怕是比想象得难些了,嗝——”

阎象说着,打了一个酒嗝。

黄承彦听得心中暗暗摇头,徐庶更是觉得不齿,他们也知道,阎象要不是喝多了得意,清醒状态下是绝对不敢说这么大逆不道的话的。

但他也没法不得意、没法不喝多,因为阎象来之前,根本就没想到公卿们会对他这么客气,人只要意外之喜,就容易控制不住喝酒的量。

黄承彦假装不介意,继续顺着往下套话:“哦?不知是近来又有哪些义士投效朝廷了?我等南阳野人,疏懒成性,也久不闻朝廷近况了。”

阎象伸出两根手指头,指点江山道:“最新的当朝三公是谁,这你总知道、不用我多说吧?太尉杨彪,上个月刚回弘农,如今住在自家故宅很少上朝,但毕竟跟天子同城。司空蔡邕,掌民政财赋,借故留在长安,有事才偶尔来、司徒赵温,已经形同被刘备架空,在弘农如泥塑木雕。

九卿当中,大宗正刘艾、光禄勋邓泉、从大司农改为太仆的张义,这三人也没什么说的,李傕之乱中幸存的。后来还有个刘备新表的太常卿管宁,掌礼法文教、历数国史,这就是四个了。

管宁当年也算辽东、青州名士之翘楚,只是多年不出仕,但学界清名还是足够的。我今天和管宁喝了几杯,暗中打听得,那还是右将军李素建议刘备如此表官,要把太常一系、掌天下文教舆论的都捏在手中。

另一方面,据说也是李素在给他弟子诸葛亮铺路,怕太常一系有其他泥古不化的旧官担任上司、压制诸葛亮所为。除了太常本身,还有好几个六百石、比千石的太常下属令官,也都换了刘备的人,郗虑、程秉尽在其列。

这些都是几年前在刘备剿青州黄巾时,被刘备所救的郑玄门徒,都跟着刘备担当教化地方之职五六年了。李素走之前,居然如此给诸葛亮铺路,看来他对这个诸葛亮的期望很高錒。我们一开始是不是过于轻视那个诸葛亮了……”

黄承彦也不好接茬,就顺着阎象的酒话随便应承,然后徐徐追问:“那这么算,不是还有两位九卿、最近补齐,又是何人?”

阎象缓了口气,随口答道:“都是些被各路诸侯打得没法留任地方的太守,没处做官,就逃回来投效皇帝了。刚好皇帝也没人撑场面,一拍即合!

第一个是平原华歆华子鱼,原豫章太守。你也知道的,华歆去年被李傕所表,去牵制咱主公,还有其他江东诸侯,但根本没法上任,直接被刘表得刘备支持,用刘表所表的豫章太守诸葛玄顶了。不过华歆这人也算有气节,流落豫扬一直没回来找李傕复命,看来也是看不起跟李傕同流合污。

不过五月份刘备光复长安、杀了李傕之后,六月消息传到关东,华歆觉得这时候回来投靠皇帝也不丢人,七月份就启程了,上上个月抵达弘农,上个月被授为廷尉,名义上掌司法,实则也令不出弘农。

第二个是东海王朗王景兴,这事儿说来也要怨那孙策真是狠呐。明明刘备五月就杀了李傕、六月就消息传到关东了,就算扬州路途遥远,七月份总该知道天子已经不再被贼臣挟持、汉臣之间也没有借口再指责对方是‘李傕党羽’而互相攻伐争夺城池了吧?

可孙策这厮,硬是假装没听到,六月到八月还加紧攻城,不顾伤亡。六月破会稽,王朗逃至东瓯。孙策还以海船浮海追击,两月内连克会稽南部诸县,渡海追击时军粮无筹,还屠东冶以筹粮立威。

最后,硬是把王朗彻底灭了,孙策才假装收到天子已经幽而复明、上表致贺,不再攻伐其他汉臣。不过孙策终究是不敢妄杀王朗,还是把他放了,王朗就辗转坎坷回京,投奔天子,天子感其诚,也授予大鸿胪之职,掌邦交外番事务,听说杨太尉的公子杨修当了大行令,也在王朗门下做事。”

黄承彦听完,招呼仆人伺候阎象休息。他与徐庶都是心中暗忖:看来皇帝还是很得人心啊,短短几个月,有那么多人来要官,而不是直接投靠诸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