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372章 收网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372章 收网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4:28:29

第372章 收网

送走邓芝、刘巴之后,李素回到内宅,就想找妾侍温存放松一下,顺便问问找世家女眷打探情报的进度。

但没看到周樱,他就问了绣瑟,被告知说姐姐还在别院待客,李素就让绣瑟先给他揉捏一下,眯一会儿等着。

……

“姐姐不喜欢收容宫里放出来的宫女,和我说就是了,这才多大点事,我们右将军府又不是养不起——不过上次已经送去那几个,不碍事吧?

你夫君初举孝廉,仅为郎中而不出来做事,也是浪费才华,下个月就到右将军这儿办差历练,岂不是好。”

李府别院中,周樱跟杨修的夫人林氏享用着茶点,一边说着笼络的话。林氏也频频点头,这几日相处下来,她已经被周樱展现出来的画大饼笼络住了。

她夫君杨修刚举孝廉,确实也没什么差事,能有个立功的机会,仕途起点就顺利一些,也是好事。

她便答道:“那就好,多谢妹妹了。右将军但有需要为朝廷出使一类的差事,我夫君口舌便捷伶俐,多能效劳。至于上次送的那几个宫女,送了也就送了——是我婆婆留下了,她也年老了,伺候不动我公公,有几个宫女服侍起居也好,反正我房里没留。”

林氏这么说,显然也是懂得官场各类职务的立功机会多寡,自古搞外交事务确实容易捞到比较高的级别和起点,杨修的出身家世又适合干这个,不容易有被人扣留的风险。

至于宫女,只要不抢她老公就好。

周樱点头赔笑,一边心里非常专业地回忆着夫君前些日子交代的问题清单,觉得是火候问最后一个敏感问题了:

“你们杨家也是四世三公,若是德祖公子也年少有为,将来五世三公也不是没可能。大王与右将军也是很想仰赖的,可惜当年的小误会,前将军在讨董光复雒阳的时候,杀了德祖公子的堂叔……”

周樱口中的前将军,自然是指关羽,这是上个月刘协刚封的。

关羽光复雒阳时,杀过受董卓之命接任河南尹、负责放火烧毁雒阳城的杨懿,这是刘备阵营和弘农杨氏一个绕不过去的旧仇,虽然不是什么重要任务,但话必须说开了,这样才显得诚恳。

而且这种话题也不适合男人与男人之间谈正事儿的时候提到,那样没有回旋余地。一群妇道人家正合适聊这个。

林氏当然知道重要,都没等周樱说下去,就若无其事地接话了:“嗨,六叔那……说实话,我家德祖也就给点面子,喊一声六叔,当初杨懿听命董卓接任河南尹的时候,就差点儿没把我公公气死,连说家门不幸。再说了,幸得前将军当时保住了雒阳城,按说你直接投诚义军不就好了么。

不过,杨懿可能也是没想明白,也是怕弘农之地在董卓之手,不听董卓之命可能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老家族人会被……过去都过去了,反正我公公和德祖每次聊起这事儿,都是说这种大是大非,宁可舍生取义,也不能焚毁宗庙啊,前将军杀了杨懿,也保住了我们杨家的声誉,算是两全其美了吧。

我们杨家,还不是谁占了弘农就得仰人鼻息,不过如今可不比当初了。德祖经常跟我说,虽然段平东是个谨慎的,但董国舅为人张扬轻浮……嗨,咱妇道人家,说这些干嘛。”

林氏这番话说得很干脆,而且把杨彪、杨修的态度都说得似有根据,作伪的概率应该不大。或者说,至少杨家人是用心考虑过如何回避这笔历史账的。

周樱也不负责最终判断,只是默默记下,又说了一会儿拉家常的话,送了一些果品让林氏带走。

“这样一来,跟韦氏几个分支的人也都聊过了,卫氏那几个蠢妇倒是嘴上没把门的,居然还以为夫君最近真的重用王必呢。只剩下杜氏,族中要人多在袁术控制的那几个县定居,也不来走访,不好请呢……让夫君另想办法吧。”

周樱最后把这几天的成果在心中梳理了一遍,准备向李素汇报。

……

“如此说来,杨彪杨修是不看好董承了,他们这是觉得董承德不配位,才不镇局,迟早头重脚轻,出事儿比王允还惨。杨彪杨修有脑子啊,这是已经看出了我让你请客的意思。另外几家,见识还差些火候。”

李素当然比周樱懂行得多,听了周樱绘声绘色地说了各家女眷的表现后,很快就得出了自己的判断,结论跟周樱的看法差不多,但细节更丰富。

周樱也是听得一愣一愣的,没想到夫君能从这些转述中,都听出比第一听众更多的隐藏深意。

她也不敢多嘴,就静静地听李素最终分析结论:“如此说来,杨家应该是彻底捐弃对董承的期待了,知道他必然不长久,知道要怎么站队。

至于韦家,只是一开始对王必有结交之恩,李傕当权那两年,也庇护过王必,所以这次王必要报恩。现在看来,是韦康这一脉跟咱作对,韦晃是无辜的,到时候清算分清楚就好,不要多株连,也安定人心。

卫家的卫觊一脉,按你的说法,是铁了心跟韦康有勾结的——我估计卫觊就是放不下旧仇,肯定想以袁绍为退路了。除了卫觊以外,其他那些当初没有分润到河东解县盐湖之利的卫家支脉,倒是未必一条心,如果有可能宽宥赦免,也可以考虑拉拢。只可惜,卫觊是卫氏最大的分支了,其他人也不值多少。

杜陵杜氏,我来想办法,过几天,我带兵到杜陵边境,邀桥蕤一家饮宴,共商京兆救灾事宜。到时候,大家各带两户京兆豪族作陪,也算各安其心。到时候,就能见到杜氏的要人了。”

桥蕤是袁术部下,跟李素自然是互不统属,但目前双方的辖区犬牙交错,李素有京兆八个县,桥蕤有京兆五个县,而且中间无险可守,真要是闹冲突了,桥蕤肯定是扛不住的。

李素是刘协圣旨封的京兆尹,桥蕤只是表的冒牌货,李素以礼相请他不敢不赴约。

只不过,桥蕤肯定不敢来长安城里,怕被扣了,李素也不可能去杜陵县城,双方只能是在长安城与杜陵县之间的上林苑遗址,选个风景优美的地方野餐交游,各自稍微带点卫兵,约个“单刀赴会”。

上林苑就是汉朝的皇家园林,是汉武帝登基后第三年开始修的,不过上林苑占地极广,足有三百多平方公里,所以几乎是包着整个杜陵县的——杜陵是汉宣帝的陵墓,那已经是汉武帝的孙子了,所以是先有的上林苑后有的杜陵,汉宣帝是在爷爷的园林里找个了地势高的地方埋了。

说白了,连杜陵杜氏这些世家,都是当初西汉后期,原本是外地豪族,因为朝廷打击豪强,强行迁徙外郡富户来守陵,让他们种皇陵旁边的皇庄,但是又给他们免税,代价是“以役代税”,也就是免税的代价是让他们出人力和材料,确保常年修缮翻新皇陵的地表建筑、确保杜陵四时祭祀。

后来西汉灭亡了,长安周边的旧皇陵翻新祭祀情况,雒阳的新朝廷也懒得管。所以杜陵杜氏这些家族,才靠着依然沿用的免税政策钱滚钱越做越大,一边免税一边在修皇陵和祭祀上偷工减料,完成原始积累。

周樱听完,松了口气,觉得好歹交给她的活儿都忙完了,能打探的也都打探出来了,剩下的有夫君操心,她就不担心犯错了。

周樱体贴地帮李素揉捏着太阳穴,懂事地说:“都是妾身不能帮夫君更多,还要劳烦夫君亲自邀约桥蕤到上林苑赴会。”

李素淡然一笑:“我本来这几天就要请桥蕤摊牌——我准备六月中旬,就把‘准备暴涨调高长安粮价、欢迎各地商人高价卖粮来长安赈灾’的消息,通过桥蕤传达给袁术和刘表。

何况,桥蕤名义上也是京兆尹,他不想自己治下的五县大规模饿死人,他就也该上心。我这阵子也了解过了,我们这边好歹还是修渠扑蝗,多多少少能抢救些粮食回来。桥蕤是个武将匹夫,袁术麾下又缺乏擅长内政整顿的大才,根本没人抢救百姓。

袁术控制的京兆五县,情况其实比我们还遭得多,只不过现在还没到秋收,看不出差距,秋收一下来,高下立判。我肯牵头统筹这事儿,桥蕤还该感谢我呢。大家都带上女眷,桥蕤才放心我不是想动武扣人。”

李素心情正好,就顺势怀着显摆之心,把刚才跟刘巴、邓芝说过的“模仿范仲淹和王安石的赈灾秘法”,跟自己的女人也卖弄了一下。

周樱听说夫君要“让长安粮价暴涨,引诱商人远道而来卖粮”时,第一反应也是瞠目结舌,无法理解,反应比刘巴还不如。

李素得意地跟她讲解了很多推演,她才似懂非懂。

不过这也正常,深闺女子,能学会如何社交就不错了,哪里会懂经济和商业呢。

周樱只是本着对夫君的关心,怕夫君惹事,想来想去,不放心地说:“夫君,此事哪怕真有你说的那么神妙,可以救民,但百姓始终不知道‘如果你不这么做,他们最后会有多惨’,这种事情,怕是卖力不讨好啊。

妾不懂什么大道理,读书也不多,只知以扁鹊之神技、想要上医治未病,尚且被蔡桓侯讳疾忌医。百姓之无知,过于蔡桓侯,夫君之神术,却未必显于扁鹊……”

李素摆摆手:“你这番话,倒是跟邓芝相似,不过邓芝是怕我们清算世家太慢,给他们时间如此造谣生事。只要正式实施之前,把造谣挑事的源头掐了就好。我心中自然有定论。”

周樱听邓芝想到过,就没有多说,当晚只是好生服侍李素,让他缓解疲劳。

但还真别说,三人成虎,听周樱也想到了这一点,李素第二天就忍不住反思——为什么连邓芝和周樱都想到了,刘巴当时却没提醒他呢?

刘巴对于经济规律的洞察,应该是远远高于邓芝和周樱的。

熟读史书的女子都看得出来,刘巴不至于智商不够。

动了这个念头之后,李素忍不住往深了揣摩,然后自己吓了自己一跳:“卧槽,刘巴该不会是去年为租庸调法改革背锅背多了,这次不想再主动背锅吧?他要是也看出这里面的风险,怕不是怕我让他以他的名义提出‘涨粮价’的恶政,到时候出事了让他背锅?

连刘巴都如此趋利避害,莫非是他真心觉得这事儿会留下恶名,洗都洗不白,所以哪怕有大王力挺,他都不想主动沾染?”

一想到这儿,李素不由有些不甘心。

确实,上医治未病,最怕的就是无法证明自己的功劳,反而因为病人没生病,最后还以为自己白挨了几针针灸、白吃了几副苦药,反而埋怨医生。

偏偏李素还没有设置对照组实验——其实,要证明他的经济学理论正确,有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设置对照组实验。

比如原本如果什么都不做,京兆一百多万百姓要饿死二三十万Ian,或者被迫流民逃荒。要是李素给部分地区提前高粮价、另一部分地区不做处理,作为“实验对照组”。

那么到时候,提前涨价区域该饿死的十五万人或许才饿死一两万,而没提前涨价区域依然饿死十万到十五万,那百姓肯定将来都会彻底记李素的好。

甚至不打击挑头散播谣言的韦康、卫觊,都不要紧了,到时候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

可问题是,为了证明李素的正确,白白多饿死十万对照组百姓,这个代价也划不来啊。

从头到尾,李素的治疗手段,都是把病人压制在无症状状态,这人家怎么感你恩嘛。

不过,李素想了之后,觉得还是船到桥头自然直吧,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就多死十万人,这种心狠手辣的事情还是干不出来。

他还是按照原计划,让邓芝准备收网,另一边,也给杜陵桥蕤发去了邀请函,约好了双方只需各带五百骑兵到上林苑赴会,商讨买粮赈灾,而且酒宴上带的贴身侍卫不能超过五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