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庶子夺唐 > 第五十七章吐蕃之议

庶子夺唐 第五十七章吐蕃之议

作者:江谨言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4:20:52

第五十七章吐蕃之议

和吐蕃决裂,本就是李恪所欲,所以在吐蕃使团生事,搅扰了宴会,而后被李恪下旨驱逐出殿后,李恪的宴饮的兴致非但没有受到半分的影响,反而越发地高了。

麟德殿的大宴前后持续了一个多时辰,直到午后未时方才散去,大宴散后,各国使节出宫,而朝中几位宰相、六部尚书并几位重臣便联袂来了紫宸殿见驾。

“诸位来紫宸殿见朕,可是为了方才大宴之事?”紫宸殿中,李恪先给众位臣工赐座,而后问道。

岑文本当先出列,道:“陛下本有意在开春对高句丽用兵,眼下又因和亲之事和吐蕃彻底翻了脸,是不是有些武断了。陛下若不愿和亲,大可先行推诿过去,何必一定要当廷发难。”

李恪不愿和亲,岑文本是知道的,而且对于和亲之事,其实岑文本自己也不感兴趣,岑文本虽是文臣,但并不畏武,他和李恪一样,坚信大唐和吐蕃之间早晚必有一战,所谓的和亲不过都是自欺欺人的把戏而已。

但岑文本虽然不支持和亲,但也同样不希望大唐在这个时候和吐蕃彻底闹翻,毕竟不管是吐蕃还是高句丽,都是有人口百万以上的大国,可以随时拉扯起至少二十万大军,而且这两国一东一西,对大唐成左右牵扯之势,若是大唐同时东西开战,只怕吃不消。

李恪问道:“岑相担心的可是在朕对高句丽用兵之时吐蕃乘机发难,叩我西陲?”

岑文本道:“正是如此,如今吐蕃国势正盛,贸然与之开战实非良策。若是在陛下对高句丽用兵之时,吐蕃倾举国之兵来犯,我大唐恐要两线开战了,却不知陛下对此有何良策”

李恪是岑文本的学生,岑文本对李恪的性子是很熟悉的,李恪在殿上所为看似任性,但实则绝非如此,李恪虽然作风一贯强硬,但也不是不能隐忍的性子,李恪能这么做一定也有他的缘故。

李恪笑道:“哈哈,知我者岑相也,岑相所言极是,朕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吃定了吐蕃不敢在此时对我大唐用兵,朕表现地越是强硬,他们越是不敢。”

岑文本不解地问道:“这是何故?”

李恪回道:“眼下的吐蕃虽然看似强盛,但不过是个样子货罢了。此次吐蕃使节进京,之所以有底气敢这般行事,就是因为弃宗弄赞去岁做成了两件事情。

一是诛杀了国中权臣琼波邦色,全掌了朝政,二是灭了象雄国,全据了高原,但这两个成果都需要他们用时间去慢慢消化,现在的吐蕃镇守国内才是第一紧要,根本不敢大军出境。”

李恪之言一出,岑文本顿时就明白了过来,去岁弃宗弄赞先诛权臣,后灭敌国,虽然一统了高原上下,但只是形式上的,不管是琼波邦色还是象雄,他们都不是无根浮萍,相反地他们在朝中根基极深。

眼下琼波邦色虽死,象雄虽灭,但弃宗弄赞仍旧不可大意,所以吐蕃必定要遣重兵驻守于象雄和琼波邦色势力所在的后藏,哪里来的举国之兵入侵大唐,相反地他们反而要刻意回避和大唐动手,以免给了象雄和后藏复叛的机会。

殿下站着的高季辅闻言,道:“话虽这么说,但纵是吐蕃不以大军压境,只以数万人马袭扰吐谷浑,对陇西也是威胁。”

高季辅的话说出口,不必李恪开口,李绩便当先道:“高尚书多虑了,两军一旦开战,边军便都会陷进去,到时战事规模的大小可就不是吐蕃自己能够决定的了。若是吐蕃的情况真如陛下所言,那么这一仗吐蕃打不起,更输不起,弃宗弄赞只要不是穷兵黩武之辈,就不敢擅动刀兵。”

如果大唐和吐蕃开战,大唐最多丢掉一个吐谷浑,绝对是输得起的,但吐蕃却不能,吐蕃一旦输了,势必国内不稳,到时新得的象雄和后藏必会生乱,吐蕃数载之功便会白费。

高季辅道:“虽是如此,但还需小心几分,吐蕃蛮夷,难以常理夺之,只怕其国中也多有塞汝贡敦之辈,还是早做准备地好。”

李恪点了点头道:“季辅所言极是。”

李恪说着,对岑文本道:“中书省拟旨,吐蕃狼子野心,早晚与我大唐必有一战,着凉州都督府长史裴行俭领军一万,进驻吐谷浑,并节制吐谷浑三万番军,屯于星宿川,防备吐蕃东进。”

“诺。”岑文本得令,当即应下。

随着李恪令下,大唐之于吐蕃的国策便就此定下了,李恪也得到了自己想到的东西,就算异日李恪对吐蕃动兵,在朝中的压力也会小上许多。

不过朝中终究还是有些反对战事的官员,李恪之令才下,户部尚书于志宁便出列道:“陛下,既然西北要备战吐蕃,势必牵扯极大,若是与此同时再对高句丽用兵,恐有腹背受敌之危,朝中钱粮人力也难免调度不及,今岁的东征是不是再放放。”

不管是吐蕃还是高句丽,都算是大国,兵力至少都在二十万以上,如果吐蕃真的狠下心来,在大唐对高句丽用兵之时入侵吐谷浑,到时大唐东西两线为战,对大唐的国力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于志宁是户部尚书,对这些自然最是清楚。

灭高句丽之战李恪筹谋已久,自然是不会作罢的,李恪道:“据朕所知,去岁关中、河北、河南、淮南四地俱都丰收,国库盈仓,何来钱粮不济一说。”

李恪在决议动兵前就已经了解过大唐粮储的情况了,自贞观十八年以来,大唐已经休养生息三载,以大唐眼下余出的粮草储备,足可供四十万大军近两年之用,大唐就算东西开战,在短时间内也不会短了粮草,更何况对于灭高句丽一战,李恪本就是打着速战速决的心思的。

于志宁道:“我大唐虽然钱粮充沛,户部这边压力不大,但城池之修浚,土木之缮葺,工匠之程式,一应均由工部统筹,去岁工部刚建成的大明宫,今岁再有如此大的动静,工部那边只怕难以调度。”

李恪闻言,并不对于志宁多做解释,而是转而对新晋工部尚书的阎立本问道:“方才于尚书的话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阎卿你以为如何?”

若是依常理而言,阎立本是文臣,亦不好战,自当从于志宁之议,劝阻李恪暂息东征之念,但阎立本刚被李恪提拔为工部尚书,李恪对他期许极大,至今李恪当初同他说的话他还牢记心中,时常回想,以此鞭策自己,又怎会退缩误了李恪的大事。

阎立本迎着于志宁讶异的模样,斩钉截铁地回道:“如果东西开战,工部人力调拨虽有压力,但臣以为仍可勉力应对,工部这边陛下不必担忧。”

李恪闻言,欣然笑道:“好,阎卿所言甚得朕心,东征之战不必更易,如期出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