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李佑的大唐 > 第七百六八章 江阴八十一天

李佑的大唐 第七百六八章 江阴八十一天

作者:西关钛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4:16:42

第七百六八章 江阴八十一天

李佑提出了公车接送考试学子,并且付诸了行动,其实这个公车接送学子的方法,早在汉武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正式确立察举制度;这一年,汉武帝用车马接送被各地举荐的读书人到京城接受皇帝的考试,以示礼遇,称为公车,这一次察举是汉武帝得到了董仲舒\桑弘羊等对后来历史常识中大影响的大臣.

察举制度后来发展成为科举制,到隋朝成形.各朝政府同样用车马接送被徵举的读书人,以示礼遇,后来人们就用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但是后来废除了,那是因为承受不了其中的银钱。

李世民时期的一斗米大约是在3-4钱,而一斗米约等于现在的12斤,换算下来一钱至少能买3斤米。

除了铜钱外,古代还经常会提到银子,而一两银子则是一千文铜钱,或者也叫作一贯钱,按照现在购买力来看,一两银子折合200元左右。

因为生产力有限的原因,唐朝最贵的交通出行方式就是马车,虽然马车速度不如直接直接骑马,但是舒适度却要好些,唐朝时期标准的马车速度是每天可以行进35公里远。

不算条件好的可以自备马车的,当时的市场价大概是每50公里要100文铜钱,35公里则是70文,当然这也要排除那些行李特别多的,需要额外加钱的情况。

历朝历代中,都是进士科最为主要,但是进士不同于乡试和会试,只在考生所在地方考试,而是要经过中央政府的殿试作为选拔标准。

古代时期,江南地区历来就是科举考试的大户,这里以南京举例,从南京到唐代都城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这一段距离以如今的高速公路作为衡量标准大约有1100公里。

排除天气原因或是其它因素影响,假设马车始终按照35公里的匀速行驶,从南京到西安要走上31天,共计要2200文钱。

如果不想加大成本,沿途更换马匹,还需要再给马和人留下休息时间,虽然是休息时间,但是马车夫也是要算钱的,毕竟自己不可能在休息一天出去干私活。

这么一算,31天肯定是不够了,算上增加的天数,再加上沿途食宿费用,至少也得有四两银子才行。

以唐朝物价计算,这四两银子几乎就是现在的一万块钱,这个价钱即使放到现在,都可谓是一笔“天价”了。

而唐朝刚刚有些起色,所以这个公车,唐朝是负担不起的。

朝廷负担不起,寒门学子就更负担不起了,所以影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场景,那就是古代考生们进京赶考时经常都会背着一个遮阳挡雨的背筐,一路顺着京城走去,而这个场景还真的是存在过的。

但是你走的话,距离京城较近还好,如果是跨省的距离,那就太远了,我们一般人行走一公里大概需要15分钟左右,换算为唐代的标准马车速度,人要是也走35公里,即使一刻也不停歇还得始终匀速情况下,也得要走九个小时。

同时还要考虑到古代路况还有并不存在高速的说法,从南京出发赴京赶考的考生,可能得要提前将近半年出发。

那也太久了!

所以李佑为了让寒门学子可以有个好的环境,直接贴钱搞起了公车接送。

...........................

第二天的一大早,那位年纪大的书生就带着大约三四十名的书生来到了县衙,这些书生们一起报名,而只要你报了名就可以得到十贯银钱,两块香皂...!

看着自己手中的十贯银钱和两块香皂,很多寒门学子都露出了激动的神色,年纪大的书生叫赵愔,当赵愔将自己领来的银钱和香皂交到了自己妻子的手中。

赵愔的妻子哭了起来,因为这是赵愔妻子一直付出一直付出,第一次看到赵愔往自己的家中拿回了钱,这些钱可以拿到更是因为他的读书人身份,多多少少,有点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证明的感觉。

而这也让很多的读书人,特别是寒门的读书人感觉到了朝廷对他们的尊重。

而江阴县是李佑第一个让虎贲卫的公车到达的地方,因为这里有着李佑别样的情绪,在未来的某一年,也许李佑再努力也无法给阻止那次的浩劫。

那个浩劫名叫江阴八十一日!

1645年夏江阴人民为抵制剃发令,在江阴典史: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等人领导下进行的斗争。因为前后长达81天之久,故被称为“江阴八十一日”。

此役,10万江阴百姓面对24万清军铁骑,两百多门红衣大炮,血战孤城,抗清81日,击毙清军7万5千余人,亲王3名,大将军18名,最后城破,屠城,无一人降,城内死者九万七千余人,城外死者七万五千余人。

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被后世称为“江阴抗清三公”。

后世传纪对江阴的评价:“有明之季,士林无羞恶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为得意;而封疆大帅,无不反戈内向。独阎、陈二典史乃于一城见义。

向使守京口如是,则江南不至拱手献人矣。”

此言甚当,沧江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各地望风披靡之时,阎应元以微末下吏凭借江阴百姓的支持,面对强敌,临危不惧,坚持了近三个月,击杀清寇数万人,重挫了清军锐气,钳制了清寇主力南下,推动了各地的抗清斗争。

在城破以后,仍拼死巷战,“竟无一人降者”。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华夏反侵略史上留下光彩夺目的一页。有章服之美称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誓不与鞑子同流合污。

李佑佩服江阴,所以李佑给江阴学子最大的礼遇,李佑派遣自己身边最精锐的如归连护送江阴学子的车队,离开那天,江阴县城近四万人全城相送。

江阴八十一位寒门学子,在江阴城门处磕头拜谢家乡父老的相送,并齐齐发誓,定要高中而归,为大唐,为陛下,为百姓,谋万世之福祉。

夕阳余下,车队开行,长鞭开道,李佑尽了自己最大的力气礼遇江阴学子,也缅怀了那江阴八十一天!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