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算赋税议修郑国渠
普通百姓最主要的收入便是农田产出。
有多少良田就决定了百姓的生活水平,以及鹰扬将军府府库的充实程度。
审配打开册文,对张瑞汇报道:“太原有良田一千一百四十三万七千亩,河东有良田一千一百二十五万六千亩,河内有良田八百六十八万九千亩,京兆尹有良田五百五十四万三千亩,上党三县共计三十二万六千亩。合计主公治下共有良田三千七百三十万亩。”
三千七百三十万亩良田,若按亩产两石计算,则四郡可以得粮七千五百万石。
按十税一二之间,官府能得约一千万石粮草。
这个数字总算正常了。
公孙瓒在幽州苦寒之地,不事生产,大战经年,在守易京的时候,屯粮三百万石,期待食尽此谷,再觇时变。
鹰扬将军府治下,水利灌溉齐全,生产工具先进,农业技术发达,生产力远超幽州,又没有豪强逃避赋税,所得粮草理应为苦寒幽州的数倍。
但是今年旱灾严重,太原、河东、京兆尹皆滴雨未下。全靠水利灌溉设施勉励维持,粮食必然大幅减产。
究竟能收获多少粮食,就全看水利覆盖面积有多广了。
张瑞便问道:“孤早在太原之时便派裴琚大兴水利,如今已足有两年,算上郑国渠,灌溉土地几许?”
审配认真翻阅了片刻,回道:“先论郑国渠。郑国渠全盛时灌溉良田四万顷,即两百万亩。只是如今大片堵塞,能灌溉之田约八十万亩。”
八十万亩郑国渠浇溉的良田,按亩产量七石来算,即可得粮五百六十多万石。
对这些良田,并不是按照十税一的比例征税,而是十税三。
因为官府出力年年维护郑国渠、清理堵塞、分配水源,才使此地如此高产,必然会提高税率。
但即便如此,百姓每亩地税后还是能收获五石左右的粮食,远远超过其他地区百姓每亩地税前才两石的收成。
所以仅八十万亩郑国渠,今年便能为长安带来一百五十多万石的粮食。
“太原最早兴修水利,灌溉良田约三百万亩。河东虽稍晚,然境内河流众多,除大河、汾河以外还有众多支流,兼之河东富庶,灌溉水利尚在太原之上,浇灌良田四百万亩。河内境内多山,灌溉设施不齐,庆幸河内受旱情影响最轻微。”
张瑞略算了一下,太原三百万亩,河东四百万亩,加上河内的八百万亩,今岁能保持收成的土地大概在一千五百万亩左右。
但这一千五百万亩良田亦只是勉强保持收成,产量必然下滑,能保持一石到一石半之间便值得庆贺了。
能得粮一千五百万石至两千万石之间,扣除今岁每名百姓的税赋减免,官府仅能征得赋税约百万石。
张瑞略吃一惊,说道:“今岁仅能得粮两百五十万石左右?”
审配面色凝重,摇了摇头,说道:“此间尚有府兵之田,无需纳税。秋收或许只能得粮两百万石。”
两百万石粮食,若是行军打仗,足够十万大军征伐十余月,打一场规模宏大的战争。
其他诸侯有此收成,做梦都会笑醒。
但在张瑞这里却依旧是杯水车薪。
要救济上百万受灾百姓、要养活数十万活命流民,至少需要将这个数字连翻数倍。
审配劝慰道:“旱灾一至,赤地千里,能有此收成已经殊为不易,其他诸侯即便未受灾情,亦征收不到两百万赋税。”
虽然如此,张瑞还是心有不甘,问道:“若欲增加粮食产量,正南可有何策?”
审配想了想,说道:“最佳之选莫过于修缮郑国渠。费力少,而产粮多,官府税率亦高。”
的确如此,郑国渠每多浇灌一亩良田,官府能征收到得赋税便足抵其他田地十亩。
“召贾逵前来议事。”
贾逵如今就在长安,听闻召唤,很快便赶至府内,询问道:“主公有何吩咐?”
对这位贾侯渠,张瑞抱以厚望,坦诚将机要之事相告,说道:“如今关西大旱,良田干枯,正是百姓苦难之际。需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以解生民倒悬之苦。孤欲疏通郑国渠,扩大灌溉面积,君有何提议?”
贾逵面露喜色,说道:“主公,此时正是兴修水利之时。适逢大旱,水位下降,能省诸多气力。正适合设置分渠引流,趁机疏通堵塞。”
“若欲令君全权负责此事,君需多少钱财,多少徭役?能灌溉良田几许?”
贾逵认真思虑了许久,说道:“某只需十万石粮食,一万徭役。”
闻言,堂内众人皆是不可置信。审配问道:“主公欲大力整修郑国渠,务求广溉良田,以解今岁旱灾困乏。何故只用徭役万人?岂不耽误大事?”
贾逵从容拱手,对张瑞解释道:“主公,某并非只着眼修缮其中一段。正是以欲大片整治,是故才不多求徭役。”
“郑国渠之利,关中皆知,一经灌溉,便可使亩产连番数倍,达六七石之多。”
“百姓无不期望自家良田能得郑国渠之灌溉。官府只需发下告示,百姓将踊跃支持。”
“修缮郑国渠非一年可成,何处先,何处后?又面临今年旱灾,先通渠道者,能活命无数。后通渠道者,恐卖儿鬻女。”
“此不宜官府出面决断,宜由百姓自决。”
闻言,张瑞觉得颇有道理,便问道:“百姓如何自决之?”
“官府当下发告示,告知百姓将疏通郑国渠,鼓励百姓自发踊跃相助。论各县、里、亭百姓参与助工人数定通水之先后。长安、霸陵、新丰、郑县、华阴五县人口近五万户人家,如此轻松可得百姓四万余人助力。皆自备器具、粮食自发踊跃而来。”
“关中诸将赠送有三千余壮丁,又征募有一万徭役,合四万百姓,共计五万五千余人,足以疏通数十里,灌溉良田数十万亩。且其中四万余人只需提供一顿饷饭即可。能省粮十余万石,为长安所用。”
“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