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即鹿 > 第六十二章 一吏足捕之 靠谁御敌寇

即鹿 第六十二章 一吏足捕之 靠谁御敌寇

作者:赵子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4:10:19

第六十二章 一吏足捕之 靠谁御敌寇

“长龄,你是说如果陇、河诸州的士绅反对的话,我可以用‘外御敌寇’的借口,强制推行?”

张龟说道:“龟正是这个愚见。”

莘迩抚短髭,沉吟良久,问向没有开口的高充、宋翩两人,说道:“卿二人以为何如?”

高充寻思了会儿,觉得张龟说的似乎有理,但莘迩的担忧也不能不考虑。

他想道:“自前代秦朝至今,兼并越演越烈,经成朝而入本朝,门阀当政,固是士流之荣贵非前代可比,然兼并却也因此愈发严重,尤其我陇数十年间,外来之寓士、流民甚众,本来陇就少土,已不乏无田之民,如此一来,无田之民在我陇遂便越来越多。

“一则,‘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无田的百姓一多,‘放僻邪侈’之徒自也就会随之而多,郡县因此就会不稳;二来,无地之民依附於豪强大姓,豪族多将之隐匿,驱使用如自家奴婢,对国家的赋税收入、劳役等务亦极损害。

“明公於此时,创设‘均田’此制,上承前代秦朝曾经施行过的抑制豪强兼并等法,修正本朝的‘占田制’,闻明公讲解,此制且与‘府兵制’息息相关,乃府兵制之根基,而府兵制将会在推行有成以后,彻底地取代兵户制,成为我陇兵士的主要来源,诚然是既针对时弊、仁爱百姓,又富国强兵、足御外辱之德政、良政也。

“但凡忧国忧民、有识之士,谁能不识其优?

“按理来说,此政早该大力推行於我全陇了,可为国为民的有识之士毕竟寡矣!所以明公先试此政於秦州等阻力较小之地。现而下,秦州此政已大体铺开,效果上好,……可话说回来,若於此际便在全陇推行?明公之忧,不无道理。”

他想来想去,难以做出抉择,就回答莘迩,说道:“充愚钝,明公何不去书小羊君、张公、孙公等,问其意见?”

羊髦是莘迩在内政方面的高参,张浑现掌定西尚书台事,孙衍主抓经济这一块儿,要不要在整个定西开始推行此政,问他三人的意见最为靠谱。

莘迩点了点头,问宋翩,说道:“老宋,你怎么看?”

宋翩想道:“你那‘均田制’的诸项条文,我都已经细细看过,按你此制中的规定,我也已经细细算过,以我家人口数量加上我家奴婢数量,再加上你设置的‘四牛’上限,用此得田,我可得之地与我家现有之地相比,少是少了一两千亩,但你淫威滔天,我便权且让你一步,那些少掉的田,我双手敬送,嘿嘿,我双手敬送,不要就是!你还能奈我何?”

心中这样肉疼的自我安慰似地嘀咕想着,他恭恭敬敬地回答说道,“我陇右姓,赖父祖经营,时至如今,多占田不少,此制如果推行,别家会是什么反应,下吏不知,但就下吏而言,明公此政,利国利民之良政也,下吏十分乐於遵从。”

却这宋翩,实也是个贪财的,此前莘迩与他在建康郡做同僚时,就发现这家伙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望白署空,不干事,再一个就是贪财聚敛。

也因其敛财此故,他家的田地甚广。

要知,他家的奴婢百余口,——依照莘迩所制此《均田制》的规定,十五以上男子,人授田四十亩、桑田十亩,女子人授田二十亩、桑田五亩,奴婢授田与民同,也就是说,只按他家奴婢的口数来算,他就能得田三四千亩、桑田上千亩,再加上他自家的男丁、女子,加上一牛授田三十,合在一起,他最终能得田四千余亩、得桑田千余亩,合计五千多亩地了,可却饶是如此,他家现有之地,竟是比这个数目还多出了一两千亩。

又且须知,这只是宋翩一家的田,不包括其族其余人家所占的田地。

并又且,宋翩在他们族中还不是大宗子弟,换言之,不是嫡系子弟,是旁支小宗,他家、他本人在定西的权势是远比不上宋闳、宋方、宋鉴这一支宋家大宗和宋闳父子的权势的,由此推算,也就可知宋闳家之前是多么的豪富了,不夸张地讲,他家的地亩总数比得上几个县,甚至一个小郡的田亩总数。

听了宋翩这话,莘迩赞叹说道:“老宋,我就知道你是个识大体的!”

做出了决定,莘迩说道,“那我就今天就去书士道、张公、孙公,及麴公,听听他们的意见。”

莘迩的去书当日冒雪发出;给桓蒙的回信,由张龟写好后,也於当天发出。

桓蒙那边且不提,数日后,羊髦、孙衍、张浑、麴爽等的回书络绎送到金城。

——麴爽毕竟是麴家的宗长,且当过尚书令,今虽离开王城,这等大政,也得问问他的看法。

羊髦的回信最先到。

在给羊髦的去信中,莘迩转述了张龟的态度和意见。

羊髦回信中写道:“长龄高见。我陇高门,以宋、氾、张、麴四姓为首,四姓宗长,今宋闳被流龟兹,氾宽赋闲在家,张公及其诸子,皆得明公重用,至若麴令,士望不及前三姓也。是髦之愚见,若於此际推行此政於全陇,朝中阻力必定不大,可以得成。

“唯一需虑者,即明公之忧,郡县豪族之意。

“然於下郡县,寒士、寓士、庶族子弟,赖明公之政而俱仕途顿开,或仕朝中,或仕郡县,有彼等为明公张声势,豪族纵或有非议者,亦可抑之。

“明公先定西域,继数克强秦,屯重兵於金城,遥观京师,今之威望,陇无可匹;而行均田此制,复是为国安民生,以备患御贼,若果有顽冥不化、敢於抗令之辈,一县吏足捕之矣!”

随后是孙衍、张浑的回信到,麴爽的回信最后到。

在给孙衍、张浑、麴爽的信中,莘迩没有提张龟。

孙衍的回信写道:“均田如全面推行,民得田,有其食;出豪强隐匿之口,国得民力,两全其美,利国利民之良法也。田多之家,或生怨言,然田多者,万中有一也,纵怨,何能为也?”

张浑的回信写道:“制固良政,浑与将军忧同,可否於授田数上,於士族稍多放宽?”

麴爽的回信最简单,只一句话,写道:“仆今不掌尚书事;朝令有出,若行均田,仆家之地,按规得授即是。”

四封回信,莘迩翻来覆去地看了半天。

末了,他下了决心,做出了决定,分别给羊髦等人回信。

给羊髦的回信,莘迩叫他马上与张浑、孙衍、陈荪、黄荣等商量,至迟十月底前,要上奏朝中,通过全面推行此制,并在十月底前,落实部署到各州各郡,要求各州郡县十一月开始正式执行。

给孙衍的回信,除掉与羊髦回信内容相同的东西,莘迩特别指出,明年可能蒲秦会大举犯境,备战的粮饷等物,要孙衍现在就着手筹集。

给张浑的回信,莘迩做出了让步,同意了张浑的建议,写道:“於国家有功之家,宗室、上公之家,其家田如多於依《均田制》之所授给数,其家户主若报请朝中,可以会议斟酌。”

给麴爽的回信,莘迩也回得很简单,写道:“公忠君体国之心,溢於书外。公之回书,我将示於国中,以使公为陇士之表率也。”

——麴爽拿到这回信,看完之后,会是何等心情,如人饮水,他自己知。

……

谷阴。

莘迩给羊髦的要求是十月底前,上奏朝中通过推行此制,但到底此政牵涉广泛,意义重大,并且之前莘迩在秦州等地试行此政的时候,谷阴就有传言,说莘迩早晚会在陇州等定西腹地也推行此政的,因此,消息一传出去,羊髦还没有上书朝廷,谷阴的官吏们就对此已是议论纷纷,有的支持,有的反对,不同的意见针锋相对,争论得热火朝天。

宫中也闻知了这件事。

亲政到现在,几个月了,令狐乐每天过得劳累而又充实。

他的学业还没有完成,有朝会的日子,他就上朝,没朝会的日子,他通常是上午学经、史等科,下午接见求见的臣子,决定一些政务的安排,他时刻存着效仿莘迩,建立偌大武功的盼望,忙碌一天后,晚上他还会再练练射箭、骑马等术。

一天下来,大多数时候,都是直到两更、快三更才睡下。

尽管累,可大臣们对他恭谨、尊重的态度,却让他总是心情快乐。

这一天,初雪渐停,令狐乐从陈不才处听说到了羊髦有意上书朝中,请求朝廷在定西各州全面推行均田制,同时全面推行府兵制此事。

陈不才说道:“大王,这事儿可不好答应啊!”

令狐乐心道:“阿母前巡视民情,从秦州回来,尝对孤说,均田制在秦州试行的结果很好。她巡视的那些乡里,乡里中得授田地的百姓,无不对孤感恩戴德。并且阿母说,均田制是府兵制的基础,此制推行开后,就可在全国进而再全面推行府兵制。有了均田制做基础,府兵家中都有了田,府兵的甲械、战马等物,便可由他们自备,不仅扩充、稳定了兵源,而且还能大大减轻国家的军费支出。此制是个好制啊!……却小宝怎么说不好答应?”

瞅着陈不才,令狐乐问道,“为何不好答应?”

陈不才忧心忡忡,说道:“大王,我唐从肇建伊始,多所借赖的便是高门、士族之力,我定西亦不例外,於今阀族四姓,宋、氾已凋,唯余张、麴两家,其余因征西残害之故,凋敝的高门士族更是许多;而大王又无兄弟,我定西宗室颇是单薄,今若行均田此制,臣可以料见得到,一定又会使不少的高门大姓受到打击,说不得就会与大王离心离德。

“到那时候,征西拥重兵於外,他已自称不是王臣,其如生不测之意,大王何以抗之?”

令狐乐尽管早前急着亲政,因此和莘迩闹出矛盾,可要说“担心莘迩造反”,他至少截止目前,还真是无有此忧,不管怎么说莘迩救过他,落难猪野泽时,莘迩对他又是非常照顾,其母左氏更是经常在他面前赞誉莘迩,是以他是没有认认真真地想过莘迩会不会造反的。

此时闻得陈不才此言,令狐乐面色变了一变,说道:“小宝,你不要胡说!”

陈不才说道:“是,是。可是大王,就不说征西,现下强秦为患,我定西首要保证的,就应该是团结一致,如果实行了均田此制,弄得高门士人与大王离心,臣忧之,亦不利於将来抵御秦寇!”

令狐乐上下看了陈不才几眼,问他,说道:“小宝,你给孤说老实话,你的这些话是你的意见,还是你从父陈公教你的?”

这些话还真是陈荪对陈不才说的。

陈不才也是个年轻人,当然不肯承认他的主见原来是家中长辈所教,说道:“启禀大王,这些话都是臣自己想到的。”

“你家有田多少?”

令狐乐此话问的出乎了陈不才的意料,不过他亦未做犹豫,应声即答,说道:“臣家田千亩。臣家口四人,奴婢二十余,按均田此制授田,臣家田比之多出了百亩上下。”

陈荪、陈不才都不是贪财的,他们陈家目前拥有的田地数目,在整个定西的高门大姓中来说,处於中流,不算多。

令狐乐笑道:“百亩而已么?将来若真的推行此制,孤赏给你两个奴婢,够了你这多出的百亩之数,如何?”

“大王,臣怎会是为臣家田而进的此言?臣之所言,皆臣之深忧也!乞盼大王思之。”

令狐乐说道:“孤会好好想想的。”

陈不才拜辞出宫。

独在殿内,令狐乐思考此事到将暮时候,起驾去左氏寝宫给左氏问安。

到了左氏寝宫。

左氏虽着的只是襦裙,便服罢了,然仪态高贵,坐於榻上,等令狐乐下拜礼毕,微笑说道:“大王,起来吧。”

“阿母叫我小名就好,怎么又叫我大王了?”令狐乐起身来,到左氏榻边坐下,看左氏气色,笑道,“阿母非要为我巡查民情,远去秦州,千里之遥,我本以为,这从秦州回来,阿母不知要累成什么样子了,却没想到,阿母的气色却是比往常还要好!”

左氏莫名地面颊微红,她轻轻咳嗽了声,稳住忽然荡漾的心绪,面上不露异样,雍容说道:“大王,我常年在宫中,一年出不了一次城,在宫中久了,不免就闷,人这一闷,气色如何能好?前次我巡秦州,道路虽远,然一路所见,沃野、草场,山川、河流,放目千里,和风拂怀,却是使我神清气爽,兼之见秦州百姓虽临我定西与氐秦之界,却人安其业,我也深深地为大王欢喜,……大约便是因此两故,我的气色或许比以前好了些吧。”

令狐乐说道:“阿母既是觉得出宫远行神清气爽,那以后,阿母就多出宫走走!”

左氏正有此意,不过当下非说之时,她就换了个话题,问令狐乐,说道:“大王,我见你刚才进来时,如有所思,是遇到什么为难的政务了么?”

“知子莫过母。阿母,确是遇到了件难事。”

“你说来我听听。”

令狐乐便把陈不才说的那些告诉了左氏。

左氏凝神听完,显出不以为然的神色,说道:“我以为大王是为何政烦心。此事有何值得烦忧?”

令狐乐问道:“敢问阿母,对此有何明见?”

左氏说道:“大王,我且问你,陈不才说,‘弄得高门士人与大王离心’,‘不利於将来抵御秦寇’,那万一秦寇将来真的侵我之时,上阵杀敌、御寇於境外的,是这些高门士人么?”

“自然不是。”

左氏问道:“不是高门士人,则靠谁来御敌?”

“靠我定西甲士。”

左氏问道:“兵从何来?”

“旧为营户,现为健儿、府兵和营户。”

左氏说道:“那就此事该如何抉择,大王还不知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