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合伙人 > 第二百六十二章 汇聚天下英才,人尽其用(上)

第二百六十二章 汇聚天下英才,人尽其用(上)

时间来到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这不是一个什么特别的日子,但又是一个很特别的日子,属于少数几个人知道的特殊日子。

因为正史中,崇祯就是在这一天殉国的,而大明也随之灭亡。

所以这一天,对崇祯及其一家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大早,崇祯带着皇后、太子和坤兴公主等一大家,还有沈浪、王承恩等人到太庙祭祀先祖,告尉先祖大明不会亡。

祭祀之后,崇祯又带着周皇后、朱慈烺、朱媺娖和沈浪、王承恩一行到整个皇宫四处转转。

沈浪能够理解崇祯以及他这一家的心情,仿佛一个重生者想再仔细的看一看周围最熟悉的事物,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切。

晚上,崇祯设宴,好好的款待了一下沈浪,并进行了大量的赏赐,周皇后也拿出了一些珍藏的宝物,以示对沈浪的感激。

沈浪没有推辞,宴会之后,他将这些宝物又全部交给朱媺娖保管。

朱媺娖欣喜之余,也很是感动。

崇祯夫妇默默的相守到凌晨,十九日就在这种平静又不平静中安然渡过。

翌日,三月二十日,崇祯给三人加封了爵位,以示大明在这一天获得新生,从这一天重新开始。

这三人分别是,沈浪,吴三桂和周遇吉。

沈浪被封为武英侯,吴三桂被封为平西伯,周遇吉被封为宁武伯,一位侯爵,两位伯爵。

其实在崇祯心里,将沈浪加封为国公都不为过,因为沈浪的很多功劳外人看不到,但他和皇后、太子及公主皆是深知。

正是因为沈浪的存在,大明才能获得新生,才有机会获得新生。

否则他们一家除了坤兴,没人能够活到二十日,都会随着大明一起烟消云散,而他崇祯还要被钉在亡国之君的耻辱柱上。

这份恩情,岂是一个国公可以报答的?

可是,沈浪主动推辞了,他的理由也很简单,以他沈浪目前能够让人看到的功劳,根本不足以封国公。

若是强行加封国公,岂非难以服众?

大明重获新生,更是要珍惜,崇祯作为有志要大明中兴的帝王,更需要做出公平公正的榜样,这样才能天下归心。

这些道理,崇祯不是不懂,可如此一来的话,牺牲的就是沈浪这个最大功臣的利益了,这让崇祯有些愧疚。

可沈浪还是那句话,他的志向是和他崇祯一样的,都是希望大明能够迅速强大起来,个人的些许得失,他不在乎。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他沈浪难道就没资格去做这样一个侠义之士?

遇到这样一个处处为你着想的合作伙伴,崇祯还能说什么?

最终他接受了沈浪的建议,但这份情他记下了。

沈浪本来的意思是不用封爵,实在要封,封一个伯爵就可以了,但崇祯还是给加封了一个侯爵,以示他崇祯对沈浪更加器重。

武英二字则是取自武英殿,以示沈浪的英武冠绝天下。

而吴三桂和周遇吉二人,周遇吉能够封爵,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异议,一是他的忠贞,二是他的功劳。

至于吴三桂,不管是功劳还是资历,都不比周遇吉差。

特别是这段时间,关宁军听命行事,确实立了不小功劳,值得褒奖。

甚至在资历上,吴三桂还要更胜周遇吉一筹。

但是在忠贞上,却不如周遇吉赤胆忠心,行事往往先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

甚至前阵子他本人还当着崇祯的面承认了此事,并表示了悔过,至于是否真心,还不得而知。

不过崇祯既然选择了原谅,那就不能再以之前之事对他有所区别对待。

若是在此刻加封周遇吉,而没有加封他,他肯定会心生芥蒂。

既然打算继续用他,制造这样的隔阂没有任何意义。

水至清则无鱼,何况如今的大明本就不是一个清平时期,想要每个人都对他崇祯忠贞不二,那是不可能的。

不管吴三桂还是不是以前那个精致利己主义者,只要你有才能,而且能够为我所用,也并非不可接受。

而且他在之前那种情况下都没敢做出违逆之事,以后应该更不敢了。

吴三桂的封号是平西伯,还是沿用正史中对他的加封封号。

而周遇吉的封号是宁武伯,则是因为纪念他在正史中战死于宁武关而取的。

这两个封号,当事人都不知道还有这层含义。

而崇祯继续沿用包含正史一些事件的封号,目的是想让自己记住,虽然正史中的那些事情不会再发生,但自己却不能忘怀。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何况这还是与大明息息相关的历史。

在加封了三个爵位之后,崇祯又进行了大量的人事任命,以填充那些空出来的职位。

当然,这些任命不是任性施为的,而是综合了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斟酌之后慎重决定的。

电讯司对京师官员的监听,不仅仅是发现了那些贪赃枉法之辈,也探知到了一些忠诚,且有能力的官员。

他们中的一些人,有的因为被打压,郁郁不得志,被发配到一些没什么职权的部门任职。

还有的,直接被排挤出了京师。

更有甚者,被押入大牢甚至是已经迫害致死。

崇祯自然要还他们一个公道,活着的提拔任用,已经死去的为他们平反昭雪,优先任用其族中优秀子弟。

可这还不够,因为这段时间清理的京官数量太多了。

于是,又从正史的史料中寻找记载能力和品行俱佳者予以任用。

比如张煌言、堵胤锡、陈子龙、宋应星、王徵、方以智、阎应元、孙云球等等。

为了保障这些人才在来往京师途中的安全,沈浪甚至派出锦衣卫精锐暗中护送,一直要将他们安全的送到京师。

沈浪这般重视,是因为这些人才涉及到的领域包含政治、军事、科学、思想等等,都是眼下大明急需的宝贵人才。

著名的明清史学家顾诚先生就评价,南明史上最杰出的两位政治家,非张煌言和堵胤锡莫属。

这两人是一流的,而被人所熟知并称赞的史可法、何腾蛟、瞿式耜之流,不过二三流,根本不能与这两人相提并论。

沈浪也基本赞同这个观点。

不是说史可法、何腾蛟、瞿式耜这些人不好,他们对大明的忠诚天地可鉴。

但是他们的个人能力与他们身处的地位却不相匹配,算不上能臣,甚至是有些迂腐。

他们若掌握太大的权利,反而不是一件好事,而此类人还有不少,比如黄道周、刘宗周、苏观生等。

所以,他们都没有再出现在崇祯重用的名单上。

此时的张煌言,虽然两年前已经中了举人,并且文武兼备,但如今还是白身,沈浪准备将他吸收进入勇卫营,还有正史中一战成名的阎应元。

堵胤锡此时是正四品的黄州兵备道,但也不足以发挥出他的才能。

崇祯和沈浪商量之后,准备让他任兵部左侍郎,正三品,协助京营提督王承恩训练改组后的京营。

陈子龙是著名编辑,曾主编巨著《皇明经世文编》,删改徐光启《农政全书》并定稿,这两部巨著都具有很重要的史学价值。

沈浪推举他为《明报》的总编辑,太子朱慈烺挂个副总编,以他更现代的眼光帮助陈子龙将《明报》办得更好。

而宋应星、王徵、方以智、孙云球等科技人才。

除了孙云球因为年龄小,需要让他继续进修之外,其他已经可以独挡一面的人,全部纳入新成立的科学院,为大明的科技发展添砖加瓦。

科学院的成立,沈浪和崇祯都投注了巨大的精力。

首辅蒋德璟被任命为院长,因为他本身就博学强识,对西学接受度比较高,而且自身动手能力也很强,具备一个院长的学识。

同时,他为人秉公持正,荐贤用能,有身为一个院长的品行。

再加上他又善于管理,资历完全足够,院长职位暂时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了。

当然,还有太子朱慈烺和沈浪两个副院长辅助他。

这样一番安排,算是把能用的人才都人尽其用,集中力量干大事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