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中世纪王者之路 > 资料 罗伯特·吉斯卡尔

中世纪王者之路 资料 罗伯特·吉斯卡尔

作者:春夜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43:27

资料 罗伯特·吉斯卡尔

(作者言:本章内容摘自《诺曼风云》。

罗伯特·吉斯卡尔是罗杰一世亲哥哥,博希蒙德一世的父亲,本书主角罗杰二世的伯伯。)

老坦克雷德二婚生下的儿子,其中最大的儿子罗伯特,于1047年决定前往意大利,追随同父异母的哥哥们的步伐。

他在意大利遭到了冷遇。

德罗戈特别不喜欢父亲的第二个妻子,厌恶她的孩子,所以派罗伯特率领小队随从前往一处边界要塞驻守,那里深入拜占庭治下的卡拉布里亚,地处意大利半岛的踵部。

该城堡俯瞰海岸平原,可以看到古城锡巴里斯(Sybaris)。

这座狭小、阴湿的城堡位于意大利人烟稀少的地区,疟疾横行、阴暗无光、死气沉沉。

卡拉布里亚更加落后,由于地处山区,森林覆盖率高,这里几乎没有适合发展农业的土地。

几百年来海岸地区疟疾横行,饱受撒拉逊人的侵略,所以人烟稀少。

由于当地居民已经彻底希腊化,更加忠于拜占庭人,因此不太可能欢迎诺曼人来拯救自己。

为了生存,罗伯特不得不靠地吃饭,并凭借狡猾伎俩和暴力行动付诸实施。

他最喜欢的策略就是放火烧庄稼,然后收取灭火费。

这一计划并没有帮助他赢取当地的民心。

不久后人们开始称他为“吉斯卡尔”,即“狡猾者”。

他在诺曼群体中赢得了口碑,成为值得他们关注的人物。

他足够精明,深知一个好领袖既要令敌人胆寒,又要受盟友爱戴。

为此他与将士们患难与共,同吃同住,但又极其慷慨。

财富对他永远只是一种手段。

一位来访的诺曼主教曾提出自己正在故乡修建教堂,于是罗伯特倾囊相助。

尽管物资已经耗尽,他还是捐出了自己的所有财产。

如此一来,公关收益无法弥补财政支出。

主教返回诺曼底,到处宣扬这位富裕大方的卡拉布里亚骑士,而长期缺兵少将的罗伯特正忙于招募新兵。

然而,在乘机扩大势力之前,他陷入了一场更大的冲突。

诺曼人进入意大利之初受到伦巴第人的热烈欢迎,因为后者渴望摆脱拜占庭征税官,视诺曼人为解放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诺曼人贪婪成性,残酷镇压独立运动,榨干各地财富,还不如之前的拜占庭人。

后来拜占庭为了动摇诺曼人对阿普利亚的统治,消除其对卡拉布里亚的威胁,派出了间谍。

这些人一进入阿普利亚,便发现自己深受当地居民欢迎。

他们策划了巨大的阴谋,意图暗杀意大利境内所有重要的诺曼人。

这项计划于公元1051年开始实施。

德罗戈在进入私人教堂时遇袭身亡,到了傍晚整个阿普利亚都陷入骚乱。

幸存的诺曼人仍没有完全了解公众的叛逆程度,他们相信只要展示自己的力量就能恢复现状,于是便残酷地镇压所有当事人及其所在地区。

如此行为令人忍无可忍,意大利最有权势的人物教皇利奥九世也被激怒了。

多年来意大利南部强奸、谋杀、抢劫等悲伤的故事传遍了罗马教廷,所有人都请求教廷伸出援手,对抗那些毫无约束、目无法纪、崇尚武力的诺曼雇佣兵。

这种事情本该由当地的世俗政权直接负责,但利奥特立独行,亲自负责。

在历任教皇精于世故的时代,他的圣洁远近闻名,具有超凡魅力和声望,足以凝聚意大利各方分散的力量。

战争的血腥和死亡没有吓倒他——担任主教期间他曾率领德意志皇帝康拉德二世(rad Ⅱ)的军队,在意大利北部发动突袭。

因此,他认为新的头衔不是阻碍自己又一次出征的理由。

利奥曾与诺曼人有过交集。

由于诺曼人实在可气,利奥拒绝了“征服者”威廉的联姻请求,以示羞辱。

如果不采取制止措施,这些目无法纪、不受约束的诺曼人就会侵犯梵蒂冈领土。

如果教皇不能令他们臣服,自己的声誉就会受到影响,还将遭到诺曼人千军万马的围攻,面临真正的危险。

他首先考虑的是让诺曼人感到敬畏,从而投降,于是便前往意大利南部召见奥特维尔的德罗戈。

教皇身着全套官袍,冷冷地命令他管好手下。

德罗戈似乎已经悔改,但数月之后便遭到暗杀。

意大利南部陷入混乱。

对利奥而言,此时是出兵的绝佳时机。

诺曼人群龙无首,士气大挫,一片混乱。

从阿布鲁佐(Abruzzo)到卡拉布里亚,意大利南部几乎所有的非诺曼贵族纷纷起义反抗。

但利奥必须趁着气势正旺的时候快速行动。

他给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九世写信,提议组成同盟,随后前往德意志,与表弟亨利三世商讨战事。

他获得了皇室对反诺曼同盟的支持,即刻派出意大利军队,进军阿普利亚,声称要终结“诺曼人的威胁”。

教皇亲自率军前来的消息终于让诺曼人认识到当前的危险。

他们急切地召集所有体格健全的男子,罗伯特也匆忙地从卡拉布里亚赶回来。

形势危急,所有人都愿意搁置过去的分歧,团结一致。

他们推选耿直勇猛的汉弗莱——也是奥特维尔家族最年长的成员——担任领袖。

汉弗莱做的第一件事是向利奥传话,寻求停战谈判。

但教皇无意听他的请求。

敌人就在利奥最希望看到的地方,他当然不想放虎归山。

汉弗莱和罗伯特匆忙地进行会谈,确定如何行动。

他们在人数上处于绝对劣势,教皇亲征更令他们感到不安。

如果他们继续拖延,糟糕的形势只会继续恶化。

一支拜占庭军队正向海岸进军,如果他们与教皇会师,这种可能性就相当大。

诺曼人还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尽管尚未成熟,当地居民还是将庄稼全部收割,没有留下颗粒果腹之粮。

如果再不进攻,他们将面临饥荒的威胁。

诺曼人实际上别无选择,只能向毗邻小城奇维泰拉的福尔托雷河进军,并再次派出使者面见教皇。

然而,这次出使只是掩人耳目的诡计。

谈判期间诺曼人突然发起进攻。

教皇的伦巴第盟军深感意外,惊慌而逃,随后大部队也迅速撤离。

只有教皇的德意志军团坚守阵地、顽强抵抗,但现在他们寡不敌众,全军覆没,只留下唯一的幸存者——教皇。

他身着光鲜丝滑的白色长袍,站在不远处的山顶,目睹己方全面溃败,越发感到恐惧。

随着败局已定,他骑马逃到毗邻的小城镇,心急火燎地请求避难。

然而,镇民们都了解情况,不想得罪胜利者。

一位诺曼骑兵刚到城门口,他们便毫不客气地把利奥扔了出来。

教皇颇有风度地承受自己的失败,自豪地走出来面对敌人,城墙上目睹这一场景的人一定会好奇到底是谁赢得了战争。

诺曼人纷纷拜倒在地,请求他的宽恕,并发誓他们是虔诚的基督徒。

有人跪下来亲吻他的戒指,有人则跑去给他牵马,还有人给他送茶点。

教皇用餐完毕后,诺曼人护送他来到贝内文托(Beo)——但始终敬而远之——并安排他住进全城最好的公寓。

他们的礼遇毫不怠慢,但不是所有的敬重都能掩盖利奥成为俘虏的事实,这一消息迅速传遍欧洲:教皇已成为诺曼人的阶下囚。

这场胜利比他们所知道的更彻底。

教皇蒙羞,威信全无,即使想再次发起挑战也无可能。

战争结束数月之后,罗马教廷和君士坦丁堡教廷走向分裂,随着东西方基督教合作的希望破灭,反诺曼同盟的威胁也旋即消失。

如今诺曼人唯一的威胁就是手足之间迅速激化的紧张关系。

汉弗莱比德罗戈更能忍受弟弟罗伯特,但也逐渐失去了耐心。

罗伯特正在阿普利亚享乐,不想着急赶回贫穷落后的卡拉布里亚。

在汉弗莱主持的宴会上,事态发展至危急关头。

汉弗莱指责罗伯特故意拖延,后者在暴怒之下拔剑相向,连其朋友都来不及制止。

愤怒的罗伯特深感受辱,返回卡拉布里亚,开始积极扩充势力。

幸运的是,罗伯特在外期间形势大为好转。

拜占庭在意大利的势力正土崩瓦解,国家财政恶化,统治者优柔寡断,令当地居民深感遭到抛弃。

留守的驻防军队士气涣散,极易招降。

境内的城镇纷纷向他投降,坚持抵抗的城镇要么被武力击败,要么被他天下闻名的谋略所智取。

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走进了奥特朗托(Otranto)城门,并于当年秋攻占了卡拉布里亚发达的农业地区。

每一次成功都为他赢得了更高的名望,这也帮助他招募到更多的兵力,得以攻占更多城堡、赢得更多胜利。

到了公元1057年,就连汉弗莱也不得不承认罗伯特极有能力。

作为奥特维尔家族最年长的成员,汉弗莱饱受疟疾和精力衰竭的折磨,时日无多。

他很清楚,诺曼人急需一位不同风格的领袖。

他们顽固地坚持着独立精神,因此对外征服的成果难以稳定。

他们严苛的统治激化了被统治人民的反诺曼情绪。

做一个英勇的战士已经不够;如今,如果情绪化的诺曼人不满足于小小的男爵身份,领导者就需要外交官的能力、政治家的才干和视野。

汉弗莱决定把诺曼人交给具有远见卓识的继承人,而合适的候选人只有一个。

汉弗莱收起了自己的傲气,召见罗伯特,二人公开和解。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对这一选择感到满意。

罗伯特不得不耗费数月时间镇压各方反对他继位的诺曼贵族。

此外他甚至强迫忠心的贵族再次宣誓效忠,随后便返回意大利的“足尖”地带,完成对卡拉布里亚的征服。

他最年幼的弟弟罗杰也参与了这场战争。

罗杰时年只有25岁,和奥特维尔家族其他成员一样,肩膀宽厚,体格庞大,但比罗伯特更随和。

每一个吉斯卡尔盘算胜果的地方,都有罗杰寻欢作乐的身影,但这只是掩盖了他钢铁般的意志和决心。

起初二人合作得很好。

他们尝试攻取勒佐(Reggio),以获得意大利和西西里之间的海峡控制权。

罗伯特放心地将这个任务交给罗杰,自己则返回北部镇压另一场叛变。

然而,他俩太过相似,因此这种合作无法持久。

也许是从弟弟罗杰身上看到了家族野心,罗伯特拒绝赐予他土地或独立的收入来源。

罗杰渴望为自己积累财富,这样便可以结婚。

因此,当罗伯特开始拖延罗杰的部队军饷时,他由沮丧变为愤怒。

罗杰正式提出抱怨,但吉斯卡尔毫不理会,声称自己也曾和罗杰一样,必须在早期历经艰辛,但会从中受益。

这种回应只会使局势恶化,不久强烈的敌意升级为全面战争。

罗杰横冲直撞,一路杀入哥哥的卡拉布里亚领地,烧毁庄稼、劫掠乡村、绑架商人索取赎金。

罗伯特毫不退让,以牙还牙,战争的破坏引发了饥荒,激起了民众反抗。

这次反叛的规模出乎诺曼人的意料,眼看就要蔓延至阿普利亚。

兄弟俩得到警报,匆匆停战,同意未来平分战果。

和平恢复得正是时候,此时教皇的使节拜访罗伯特,代表教皇召他前往梅尔菲进行私人会谈。

罗伯特询问教皇的意图,而答案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距离教皇派兵围剿诺曼人仅过了五年,他的继承人竟来寻求结盟。

梵蒂冈政策转变的原因在于尼古拉二世(Nicholas Ⅱ)当选教皇。

此人是改革派神父,希望终结买卖圣职的现象,并摆脱外部势力的控制。

德意志皇帝历来是教皇的保护者,实际上意味着教皇是德意志的傀儡。

摆脱束缚的唯一办法,就是找到与之相对的势力达到平衡状态。

最近的选择就是诺曼人。

尼古拉在梅尔菲召开了教廷会议,正式与诺曼人结盟。

罗伯特宣誓效忠、捍卫教皇不受德皇摆布。

教皇则确保罗伯特对其占领地区的统治权,并意味深长地赠予他“阿普利亚、卡拉布里亚及未来的西西里公爵”这一头衔。

事实上,他并未完全控制卡拉布里亚,更没有占领西西里的任何地区,不过吉斯卡尔丝毫不感到烦恼。

教皇赐予他征服一切的合法性,他可不想浪费良机。

第二年他着手将拜占庭势力从意大利驱逐,拜占庭帝国的控制地区不断缩减,最后只剩下意大利半岛“踵”部地带的城市巴里。

拜占庭人进行了顽强抵抗,坚守着祖先留下的家园。

而吉斯卡尔也乐于让他们暂且留在巴里。

他已经有了一个更加诱人的目标——富饶的西西里,因此可以静待时机将意大利其他地区收入囊中。

眺望海峡对岸的西西里岛,他的兴奋之情一定难以言表。

当年法兰西小贵族的儿子已经成长,如今可以与同时代的诺曼公爵威廉相匹敌。

欧洲两端各有一个诺曼人的公国,它们都计划拿下这个岛国。

征服西西里的时机已然成熟,罗伯特根本无法抵挡如此诱惑。

如今西西里的形势更加混乱,因为他的长兄“铁臂”威廉已经离去,该岛被好战的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瓜分。

更有利的是,一位柏柏尔埃米尔邀请罗伯特登岛,帮助自己抵抗敌人。

公元1060年,兄弟二人越过海峡登陆西西里,迅速占领墨西拿,然后深入内陆。

到了年底,他们占领了东海岸多数地区,向巴勒莫进军。

然而,一年之后军事行动骤然停止。

围攻城堡耗时费力,罗伯特急着要让***卷入战争。

随着兄弟二人开始为战利品的分配争执不休,长期作战的压力也开始显现。

二人无法在实际指挥权的问题上完全达成一致,于是做出了尴尬的选择:共同统治。

这是一个特别糟糕的主意,因为罗伯特没有耐心团结各方,很容易感到厌烦。

任何时候他都需要关注欧洲大陆局势;由于他长期不在欧洲大陆,各地出现叛乱,而焦躁不安的地方贵族需要的不仅仅是鼓励。

之后十年,他只是零星地露面,征服西西里的重任主要由能干的罗杰承担。

同时罗伯特继续向意大利南部城市巴里施压。

公元1071年春天,巴里终于沦陷,罗马帝国在意大利最后的痕迹消失了。

吉斯卡尔身着希腊风格服饰,扬扬得意地进城,最亲近的支持者簇拥在身边。

他是南意大利唯一的主人,实现了建立公国的愿望。

对其他人而言,这样的成就完全可以满足了:国内的敌人被吓破了胆,不敢妄为,教皇由敌人变为盟友,没有人能挑战他在南部的权威。

但吉斯卡尔已经开始向往更大的目标。

巴里城内的壮观引发了他的想象。

他也在西西里的宫殿和教堂,在奢华的拜占庭帝国辎重中看见过这般繁盛。

他已经由没有领地的骑士变为公爵,如今把目光投向东方。

闪耀的拜占庭才是最大的奖赏,如今正等待他的到来。

65岁(按中世纪标准已算高龄)的罗伯特·吉斯卡尔也该休息了。

这个年纪的人大都安顿下来,享受辛苦打拼的果实。

就罗伯特而言,他可谓成果斐然。

阿普利亚乡间的狩猎活动,还有那么多适合放松休闲的宫殿,都足以让他分心。

但吉斯卡尔毫无退休的打算。

他太容易感到无趣了;他对厮杀战场的喜爱远胜过治理一方,而且任何时候他都在觊觎拜占庭帝国。

与拜占庭20年的战争同时也烙下了帝国的印记。

罗伯特从仿制拜占庭的部分印玺开始,后来又在发布法令时使用拜占庭的头衔“最高领袖”(dux imperator)。

这种做法既出于虚荣心,同样也是他的精明之处。

他的臣民大都已经彻底希腊化,因此把自己打造为拜占庭的继承人有助于将统治合法化。

为了确保大家都能领会这一点,他一有机会就小心翼翼地穿上那件仿制的拜占庭皇袍。

这些张扬的举动引起了君士坦丁堡的注意。

彼时拜占庭正遭遇塞尔柱突厥人的大举进攻,处境危急,希望尽快与诺曼人媾和。

拜占庭皇帝米海尔七世(Michael Ⅶ)有一个年轻的皇子君士坦丁,吉斯卡尔则有一个年轻的女儿海伦娜(Helena);拜占庭提议联姻,并许诺赐予罗伯特更高贵的新头衔。

现在他可以自称“最高贵的”(nobilissimus),仅次于恺撒,可以身着紫衣,完全可以期待他的后人坐上皇位。

年轻的海伦娜乘船前往君士坦丁堡,而吉斯卡尔毫无动静,只是庆祝自己又一次外交手段的成功。

不幸的是,君士坦丁堡的事态发展得更快。

海伦娜刚抵达,拜占庭皇帝便被年迈的将军尼斯福鲁斯三世(Nicephorus Ⅲ)推翻。

这位诺曼公主随即被遣送至修道院,而未来的丈夫君士坦丁则遭到流放。

吉斯卡尔对这个消息感到失望,但也只是暂时的。

拜占庭国力虚弱,扩张过度,苦战塞尔柱突厥人,易受侵略。

现在出击几乎可以确定将会硕果累累。

同时海伦娜也是一颗非常适用的棋子,足以成为发起战争的借口。

第一步就是发出最后通牒,而这份通牒会当即被拒绝。

吉斯卡尔像一个愤愤不平的父亲,要求迅速恢复女儿的地位,将她嫁给君士坦丁,并加冕为皇后。

这无异于要尼斯福鲁斯自绝政治生命。

他不可能推翻了米海尔七世后又扶持其子,因此明智地拒绝了。

吉斯卡尔迅速宣战,带领一支强大的军队进攻。

为加强效果,他找来一位云游僧侣,称其为遭到废黜的皇帝米海尔,设法逃出了囚室,从而及时、正式地为侵略拜占庭的军事行动祈福。

这一招没能骗过任何人,因为这位僧侣的演技不够高明,但吉斯卡尔并不在意。

他已经成功地发动了战争,现在要去赢得皇位。

光是组建军队便耗费了近一年的时间,但成效卓著。

中世纪西方军队并非特别多元化,但罗伯特招募了意大利南部各地的士兵:除了西西里的***和伦巴第士兵、阿普利亚和卡拉布里亚的希腊士兵,剩下的都是法兰西和诺曼冒险家。

意大利所有沿海城市纷纷应召修建战船,但仍无法满足需求,于是又从森林密布的克罗地亚海岸购买。

到了公元1081年春天,已建成150艘战船,即将载上2万名士兵、战马和攻城装备,跨过亚得里亚海。

万事俱备,只待吉斯卡尔一声令下。

然而,就在时机成熟可以下令之前,君士坦丁堡的形势又发生了变化。

年轻的将军阿历克塞推翻了尼斯福鲁斯三世,并表示将同意吉斯卡尔的所有要求。

受辱的君士坦丁将恢复地位,成为共治皇帝,海伦娜也将获救,离开修道院,二人将会完婚。

吉斯卡尔的脾气远近闻名,这一次更是怒火中烧。

可怜的使者给吉斯卡尔送信时,本以为他会欣然接受,但结果不得不迅速逃跑,以免小命不保。

整整两天,吉斯卡尔待在帐中,心情郁闷,拒绝见客。

阿历克塞破坏了他的计划,但军队早已准备就绪、蓄势待发,无法取消作战计划。

吉斯卡尔的长子博希蒙德率领先头部队建立桥头堡,一个月后吉斯卡尔率主力大军赶上。

到了6月,诺曼人已经兵临拜占庭第二大城市都拉斯。

该城坐落在古罗马道路的前沿,直指君士坦丁堡。

都拉斯地处海拔较高的半岛,守卫森严,看似固若金汤,近陆地带布满了沼泽。

吉斯卡尔试图招降,几近成功,但守军有坚守到底的自信,也相信皇帝不会坐视不管,让他们自生自灭。

几天后,他们得到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足以证明皇帝的关照。

梵蒂冈(教皇)舰队收受了阿历克塞的贿赂,毫无征兆地出现,与诺曼舰队作战。

教皇部队利用水下管道往诺曼战船底部施放希腊火,从吃水线以下把他们的战船烧毁。

吉斯卡尔处境艰难。

没有海上支援,就不可能形成有效的封锁,迅速攻占都拉斯的希望似乎变得渺茫。

更糟的是,冬季来临,也带来了一系列老问题:住宿、燃料,以及深入敌后的补给线维持。

部队士气骤跌,此时军中又突发痢疾,进一步打击了所有人的斗志。

士兵们公开谈论撤军,但畏难放弃绝不是吉斯卡尔的风格。

他烧毁了剩余的战船,防止有人逃跑。

对一般的骑士来说,这就像是陷入噩梦之中。

都拉斯守军感觉到了敌军的心态,开始散布不祥的讯息。

他们声称阿历克塞正带领着大批援军赶来。

阿历克塞·科穆宁是一个可怕的对手。

他自称拥有古罗马贵族血统,兼具军事和政治才华,是不可多得的人物。

40岁的他从未在战场上失败过,是帝国获得赞誉最多的将军。

拜占庭迫切需要这样一位领袖。

劫掠成性的塞尔柱突厥人正在侵袭东部边境,斯拉夫人和保加利亚人从西面入侵,君士坦丁堡的领导不力加速了帝国崩溃的进程。

十年即将过去,帝国迫切需要一位有能力停止战乱的将军。

阿历克塞站了出来,他轻而易举地驱逐了皇宫的前任主人。

尽管新皇帝在战场上从无败绩,但诺曼人入侵的确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动乱令帝国头疼,也令军队变成一团乱麻。

部队必须自下而上地重建。

著名的瓦兰吉卫队仍然是高效的核心,但剩下都是毫无纪律的民兵、雇佣兵和私人保镖。

这支武装力量并不鼓舞人心,但目前它只能迎难而上。

帝国遭受攻击,没有时间培训新兵了。

阿历克塞和吉斯卡尔都有理由避免战争。

尽管诺曼军队饱受疾病困扰,战斗力减弱,但仍然强悍得可怕。

阿历克塞肯定希望即将到来的冬季能进一步削弱他们。

他也怀疑雇佣军不够忠诚,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遇上麻烦,他们肯定率先当逃兵。

另一方面,罗伯特被拜占庭军队和重装守卫的城堡夹在中间,并不热衷于发起战争。

按照往常的做法,他会先行撤退,找到更合适的位置,再发动进攻。

然而,由于他轻率地决定烧毁战船,如今已别无选择。

唯一期待开战的是瓦兰吉人。

15年前,“征服者”威廉入侵英格兰,杀害了合法在位的国王,给盎格鲁–撒克逊人带来野蛮统治。许多人无法忍受在诺曼铁蹄下的生活,最终前往君士坦丁堡,并加入瓦兰吉卫队。

如今,他们终于和深恶痛绝的诺曼人面对面。

这些人曾掠夺了他们的家园,杀害了他们的家人,盗窃了他们的财产。

他们终于可以一报黑斯廷斯之仇了。

吉斯卡尔率先向拜占庭中军发起进攻。

从没有人能抵抗诺曼铁骑的冲击,但面对瓦兰吉的人墙,诺曼人却被击溃。

他们数次进攻无果,而瓦兰吉士兵开始缓慢前进,手持可怕的双头斧冲击诺曼防线。

不走运的是,拜占庭其他部队没有跟上他们的节奏。

土耳其雇佣兵此时选择逃跑,寡不敌众的瓦兰吉卫队全军暴露,遭到包围。

少数幸存者逃到附近的小教堂向天使长米迦勒祈祷,但没有什么避难所能躲过诺曼人的怒火。

整座教堂从外到内被大火夷为平地。

这场失利似乎损伤了拜占庭仅剩的元气。

都拉斯象征性地抵抗了一周之后选择投降,希腊北部其他地区也紧随其后。

吉斯卡尔兵临马其顿之后,卡斯托里亚(Kastoria)不做任何抵抗便直接投降,尽管该城有3000名瓦兰吉守军。

如果连帝国精英部队都不忠诚,君士坦丁堡等同于失守。

吉斯卡尔吹嘘自己会赶在圣诞节时进入拜占庭首都。

然而,这一次他遇到了真正的对手。

阿历克塞无法用刀剑阻止诺曼人,但他仍然有笔,作战失败的地方,外交手段可以成功。

意大利南部是一个即将爆炸的火药桶。

这里大大小小的贵族憎恨诺曼人的统治,鄙视自己屈从诺曼人的地位。

他们只是因为害怕,所以敢怒不敢言,没有人愿意踏出奋起反抗的第一步。

阿历克塞只需要给他们一些动力。

拜占庭派间谍进入意大利,他们身负黄金,四处传言,声称现在是时候出手了。

几乎一夜之间,半岛各地公开爆发了叛变。

吉斯卡尔留在意大利的代表绝望地给他写信,告诉他如果不迅速返回,诺曼人将无家可归。

吉斯卡尔犹豫了很长时间。叛乱持续的时间越长,镇压的难度就越大。

但他眼看就要拿下拜占庭了,如果现在离开,进攻就会停滞不前。

诺曼人会丧失宝贵的优势,狡猾的阿历克塞必将有时间收复失地。

公元1082年初传来的一个消息最终迫使他做出了决定。

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正向罗马进军,惊慌失措的教皇当即向诺曼人求救。

吉斯卡尔公开发誓,不回到拜占庭就不刮胡子、不洗澡,他将远征军交给儿子博希蒙德,然后前往意大利。

对于粗野的吉斯卡尔来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是一个奇怪的盟友。

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坚持原则,顽固死板,没有人期待他会支持没有道德原则的吉斯卡尔。

然而,合作的必要性使他们走到了一起。

格里高利卷入了一场大论战,这场论战引发了整个基督教世界的混乱。

他试图摆脱世俗权力的控制,因而与德皇亨利四世发生了冲突。

教皇取得了第一仗的胜利。亨利被逐出教会,被迫在严冬时节赤脚跋涉,前往意大利北部遥远的卡诺萨城堡,乞求教皇收回判决。

然而,那只是权宜之计。等到亨利恢复元气,积攒了足够的实力,他便威胁格里高利做出让步,否则便将军队开进罗马,任命新教皇。

格里高利需要得到保护,而全意大利只有一个人有能力保护他。

于是他收起了自己的傲慢,承认并支持吉斯卡尔的统治,换取其保护自己。

这个交易收效甚好,直至吉斯卡尔离开意大利,远征拜占庭。

阿历克塞给德皇亨利送去一封信和几袋黄金,催促他进军防备虚弱的意大利。亨利当然马上同意了。

亨利的部队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麻烦,顺利进军罗马。

格里高利逃往哈德良陵墓方才得以坚持抵抗。

他的支持者仍旧控制着台伯河左岸地区,而德皇的部队饱受疾病折磨,战斗力严重削弱。

亨利将多数部队撤往海拔更高的地区,安营扎寨,准备围攻。

与此同时,吉斯卡尔正疲于镇压意大利南部的叛乱,忽视了教皇越发恐慌的求救信。

到了公元1084年底,他镇压了最后一场叛变,本可以对格里高利施以援手了,但他却犹豫了。

正如他所担心的那样,远征拜占庭面临着严重的麻烦,如果再不迅速返回战场,真的就有可能全军覆没。

另一方面,罗马也同时需要他的关注,因为一个重要的盟友正在拼命抵抗。

罗伯特·吉斯卡尔向来都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这一次是他一生中为数不多的例外。

然而,外部力量再次影响了他的决定。

这一次是罗马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他们厌倦了格里高利,指责他面对长期围攻仍旧顽固不化,导致全城陷入物资匮乏的窘境。

他们打开城门,邀请亨利完全占领罗马。

德皇得意扬扬地进入罗马城,宣布废黜格里高利,自己任命了新的候选人。

吉斯卡尔别无选择,只能采取行动。

如果格里高利被推翻,奥特维尔家族的合法性也将不复存在。

拜占庭的战事只能先搁置一边了。

吉斯卡尔从各地集结大军,进军罗马。

亨利没有傻到留在罗马等着吉斯卡尔进城。

他深知自己的军队实力已经被削弱,不是诺曼人的对手。

就在吉斯卡尔抵达罗马前三天,亨利建议罗马人自己尽可能地守城,然后悄悄溜走。

惊恐的居民将城门紧锁,但结局已经注定。

罗马的城墙是800年前罗马皇帝奥勒良(Aurelian)统治时期修建的,此后再也没有大的整修。

吉斯卡尔发起第一次攻击后,他的手下迅速攻入城内,四面分散,所到之处烧杀抢掠。

他们护送格里高利走出哈德良陵寝,胜利地返回拉特兰(Lateran)。

格里高利再次登上教皇圣座。

然而,这场胜利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吉斯卡尔的***和希腊部队将这座城市视为战利品,开始频繁地奸淫掳掠、滥杀无辜、无所不为。

三天后,惊恐的市民忍无可忍,走上街头,与侵略者展开了游击战。

局势混乱,连名义上的命令都已消失殆尽。

诺曼人意识到他们对局势失去了控制,开始放火烧城,意图驱逐敌人。

此举造成了巨大损失。全城各地不是被抢夺一空就是焚烧殆尽。

从拉特兰到罗马斗兽场,几乎没有保存完好的建筑。

教堂、宫殿、古代的异教庙宇无一幸免。

格里高利的地位得到恢复,但如今的他广遭记恨,因此不得不陪同吉斯卡尔的部队一起撤退。

他选择萨勒诺作为新居,建立了流亡教廷,致力于教会改革。

格里高利于第二年去世,葬于一座诺曼陵墓。

他一生狂妄,目中无人,但临终遗言令人痛心:“我热爱正义,痛恨邪恶,因此死于流亡。”

与此同时,罗伯特·吉斯卡尔终于可以不受任何牵制,专注于与拜占庭的战争。

没有他,战争的进展并不顺利。

他的儿子博希蒙德是顶尖的骑士和优秀的将军,但缺乏父亲的动员能力。

尽管他连续消灭了拜占庭皇帝派出的三支军队,但失败主义的情绪迅速在军中扩散。

他们从意大利出发至今已经过去了四年,但攻取君士坦丁堡的战役毫无进展。

多数人疲惫不堪,思念家乡,感觉这次远征似乎没有尽头。

博希蒙德设法让大军又坚持了几个月,但最后也承认自己犯了低估对手的大忌。

一次他在希腊北部率军渡河,阿历克塞诱他攻击一支作为诱饵的军队,而拜占庭大军趁机洗劫诺曼部队的辎重。

博希蒙德花了一下午时间追逐影子,返回军营后发现积攒四年的战利品不翼而飞。

对于舟车劳顿的大军来说,这是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随着博希蒙德被迫回头,他的手下集体向阿历克塞投降。

这是一个重大的挫折,但执着不懈是吉斯卡尔的本性。

尽管他已70岁高龄,但仍精力充沛,又迅速召集了一支大军。

他在科孚岛(Corfu)度过了整个冬天,但伤寒重创了军队,造成数千名将士死亡。

随着疫情终于减轻,他下令军队扬帆航行,进军拜占庭的凯法利尼亚岛(Cephalonia),打响第一仗。

然而,渡海途中吉斯卡尔突然高热不退,登岛时几乎无法站立。

公元1085年7月17日,一生从未遭遇重大败仗的吉斯卡尔因病去世。

他的遗体被送回意大利。

然而运尸船只经过奥特朗托海岸边时,遭遇暴风雨,尸身被冲出船外,损毁严重。

船员设法恢复遗体,但最后决定将他的心脏和其他内脏掏出,埋在一个小教堂中,而将尸身剩下部分进行防腐处理,最后送达奥特维尔家族陵寝所在地:意大利韦诺萨(Venosa)。

他后来被安葬在圣三一教堂一座壮观的陵墓中。

吉斯卡尔的一生不同凡响,他的成就使自己进入最伟大的军事冒险家行列。

凭借着远见卓识、政治技巧和人格力量,他从一个小小的男爵变成欧洲最强大的政治力量。

一路走来,他将拜占庭人从意大利驱逐,将***从西西里驱逐,拯救了进行改革的罗马教廷,将两位皇帝逼入困境。

一位不知名的石匠在吉斯卡尔墓碑上刻下了一段铭文,正是对他最好的注解:

“这里安息着吉斯卡尔,这个世界的恐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