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 独断大明 > 第1324章 话儒

独断大明 第1324章 话儒

作者:官笙 分类: 更新时间:2024-12-25 03:39:03

第1324章 话儒

孙传庭,孙承宗,靖王,汪乔年,傅昌宗,周应秋,秦良玉,外加六部尚书的赵晗,张秉文,张国维,钟阳生,沈珣,方孔炤总共十三人,外加一些负责记录的内监,朝报主编等坐在暗角,偏殿倒是坐满了。

众人分坐两边,安静的等着。

乾清宫甚少会如此规模的将他们叫到一起,又不是正式的训话,多半是有些特殊的话要说。

众人都在思索,近来内阁的动作相当剧烈,波及朝廷的内阁六部不说,地方上的反弹也日渐剧烈,他们猜不透朱栩要说什么。

这个时候,大皇子朱慈烨一身锦服,表情平静的从偏殿进来,抬着手,道:“诸位大人,父皇说亲诸位大人等一等,他手里还有一点事情。”

众人一怔,相护对视一眼,起身道:“遵旨。”

小慈烨‘嗯’了声,礼数周到的还礼,然后在空的两个位置,孙传庭左手边坐下。

这个举动,让众人再次心生一样,他们本以为这个位置是皇后的,却没想到是这位大殿下的。

在座的众人目光微闪,相继坐下。

对于这位大殿下,朝野向来议论纷纷,心里十分警惕。

从以往的朱栩的表现来看,似乎有意立他为太子,但中宫皇后已有嫡子!

知道内情的,面色如常,不知道的,惶惶不安。

孙传庭倒是平静,做为内阁‘首辅’,他知道的自然更多,面带微笑向朱慈烨,道:“殿下,听说近来皇后娘娘身体不适,可大好了?”

朱慈烨侧身,道:“劳大人挂念,母后只是偶感风寒,已经好了。”

孙传庭给朱慈烨倒了杯茶,道:“听说殿下在进学,近来读了什么书?”

朱慈烨恭敬的端着茶杯,道:“在读大学,有些不甚明了,读的慢了些。”

大学,已经不是一个七八岁小孩子可以读的。朱慈烨能读,说明了他的早慧与聪颖。

在座的众人暗中对视一下眼神,默不作声的看着对话的两人。

孙传庭微微思忖,道:“大学,确实有些难懂,慢一点也没事,可有看史?”

朱慈烨眨了眨眼,道:“父皇喜欢汉书,唐史,时常会带着我看一些,知道一点。”

史书中,最多的就是宫闱之事,多少惨变血案,多少肮脏龌龊。这些惨案,几本都是发生在父子兄弟之间,最为警醒的,莫过于玄武门之变了。

孙传庭不知道朱栩是喜欢汉唐的强盛,还是有意给着我大殿下看一看历史的前车之鉴。

他脸上依旧微笑,道:“臣的家里倒是藏了些书,还有些早年做的笔记,或许能有助于殿下进学,回去之后,我找出来,送给殿下。”

小家伙眼睛一亮,站起来抬手道:“多谢阁老。”

孙传庭是进士出身,一身才华自不必说,又是‘首辅’,这礼是少不了。

孙传庭连忙起身,道:“不敢,殿下无需多礼。”

小慈烨‘嗯’了声,坐下,抬头环顾一圈,落在孙承宗身上,道:“元帅,母后那边有意赏赐孙家两个诰命,明天请你进宫商议一番。”

孙传庭连忙起身,抬手道:“是。”

小家伙表情平静的‘嗯’了声,看向靖王,道:“王爷,听说王妃病了,母妃已经指派太医,明天会有三名太医过去会诊,王爷切勿忧心。”

靖王看着小慈烨,微楞,继而起身,道:“谢殿下,谢李娘娘。”

小家伙似乎觉得靖王是自家人,小脸露出笑容,目光看向汪乔年,道:“汪阁老,听说大理寺最近断了不少陈年旧案,朝野一片赞誉,皇上还夸赞阁老‘遇事果断,行为得当’。”

汪乔年站起来,道“臣愧不敢当。”

小慈烨的目光转向傅昌宗,道:“舅爷,父皇说近来您受委屈了,京外有一个庄园,过一阵子就送给您。”

傅昌宗对于这些身外之物早就无动于衷,倒是乾清宫透出的这个态度,让他欣喜,抬手道:“谢皇上,谢殿下。”

小慈烨的目光看向最后的阁老,周应秋,对于这个人,小家伙不怎么熟悉,还是依照朱栩教的,道:“周阁老,父皇打算从内帑拨出了五百万两,用于工部的道路水道工程,这件事,需要周阁老来负责督导,筹划。”

大明的土木工程,涉及太广,牵扯的利益太多,要运作的权力极其复杂。

简而言之,这是一重大‘恩典’!

周应秋表情平静如常,起身道:“臣遵旨。”

小家伙嗯了声,说完,就没有再看其他人,端坐不动。

但众人心思各异,这些话显然是乾清宫教的,大殿下只是传话,可为什么,是这位大殿下?

乾清宫对于太子之位,到底抱有怎样的心思?这位大殿下真的只是烟雾?

一群人心思难定,看着朱慈烨的目光复杂闪烁。

朱慈烨话音落下,朱栩大步而来,笑着道:“诸位大人久等了,曹化淳,上菜吧,都坐坐,无需多礼。”

一群人行礼,随着朱栩的收势又纷纷坐下。

朱栩坐下,环顾一圈,笑着道:“等急了吧?来,咱们先吃饭。”

宫女端着菜上来,热气腾腾,香气四溢。

诸位大人气定如常,坐着表情不动。

小家伙眨了眨眼,好奇的看着桌上的人,他明显感觉到,气氛变了。

朱栩拿起筷子,转向小慈烨,道:“烨儿,给各位大人斟酒,都是我大明的股肱之臣,不要怠慢。”

小家伙‘嗯’了声,拿起酒壶,开始挨个倒酒。

每一个人都连忙拿起酒杯,低头示意恭敬。

朱栩随便夹了口菜,道:“大家都随意一些,无需拘束。”

众人躬身,拿起筷子,跟着吃了一口,便束手等着。

朱栩暗自砸了咂嘴,本来还想温和一点,叙叙家常,没想到这些大人们如此都如此警惕,只得先喝了口酒,随口说几句,便绕到正题上。

朱栩喝了口汤,擦了擦嘴,道“近来,反对征讨倭国的声音,日趋增多,你们怎么看?”

正题来了,但向来能言善辩的大人们,这一次却缄口不言,却都皱眉思索。

朱栩的问题不可能这么简单,这么简单也不会兴师动众将他们都喊来。

张国维看着众人不说话,率先开口道:“皇上,臣认为,反对的人也有其道理,需要认真对待,不能置之不理,视若罔闻。”

朱栩看了他一眼,道:“有理。”

张国维眼神喜色一闪,继续说道“臣另一方面,是朝廷做得不够,在征倭之前,应该征求群臣的意见,若是朝野赞同,就不会由此一遭了。”

张国维这些话,看似有道理,但仔细一琢磨就味道不对,并且,他还是兵部尚书,说的就更值得玩味了。

礼部尚书沈珣开口,道“臣不赞同张尚书之言,军国大政,尤其是涉及到战事,当以‘战胜’为前提,行事密要,岂能大肆宣扬,讨论?”

张国维立即就道:“若不能同心协力,如现今朝野两极,彼此扯力,如何能胜战?若是同心协力,岂不是更加轻而易举,于国于民大有益处不是?”

沈珣转向他,道“行事不密,败之根本,张尚书是兵部尚书,这么简单的道理,难道还要我教吗?”

张国维神色难看,刚要再说,朱栩摆了摆手,道:“好了,咱们今天要说的,不是这次征倭,而是由此引发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孙传庭侧身,道:“还请皇上明示。”

朱栩拿起酒杯,倚靠着椅子,看着一群人,道:“朕纵观历史,抛开先秦不说,从汉武帝之后,历朝历代,无不是三世而衰,东汉是,盛唐是,宋、元也是。本朝更是,当初太宗皇帝何等雄武,南征北战,万邦臣服,甚至扬威海外,天下咸从。但宣宗继位,国势迅落,一直与南北全面收缩,更无舰队下西洋,再到英宗,土木堡一败,不过短短二十年?何至于此?再往后,我大明就只有抵御,再无外拓疆土,万历以来,更是抵御之力都失去了,不止朝政败坏,五军都护府更是成了摆设,我大明居然找不出一支可战之兵,需要从各地抽调‘民兵’为战?朕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今天,咱们就来议一议这个。”

众人听着朱栩的话,琢磨其中的味道,猜测着他话背后的深意。

中原王朝,从有史记以来,还真没有跳过这个规律,几乎都是三代而衰,民怨渐起,两三百年便改朝换代。

一群大人们在思索,谁也没有先开口。

朱栩目光扫过,落在周应秋身上,道:“周阁老,你先说。不要拘束,咱们就当学问讨论,不要有负担。”

御前说话,哪里有学问讨论。

周应秋倾身,道:“皇上,民间有一句话,叫做‘富不过三代’,放大来讲,朝廷也是如此。臣看来,是后世子孙没有了先辈的锐气,忘却了先辈创业的艰辛,迷失在荣华富贵中,耽于享乐,以至于家业衰落,产业凋零,后辈中即便出现有志者,也已积重难返,无力相扶……”

朱栩点点头,道:“周阁老说的有些道理,人的行事作为与他的经历息息相关,若只看到荣华富贵,哪里还懂得奋斗,懂得先辈的锐气与忧虑。很好,其他人,都说说,咱们今天把这个议题说的透一点。”

傅昌宗接过话,道:“臣看来,环境也有很大关系,若是新一任家主自小在院子里长大,如井底之蛙,外加家仆一个个心怀叵测,那么人心之变,家业破败,也不是难以理解。”

傅昌宗说的隐晦,但也近乎直点要害了。

朱栩‘嗯’了声,道:“傅阁老说的也没错。坐井观天,看不到真实的世界,只能听别人说,人又喜欢听他所喜欢的,难免会偏听偏信,积毁销骨,恩,有道理。”

有了这两个帝党领袖打样,其他人也会意过来。

靖王接过话题,道:“臣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一家之主需要听进不同的声音,这样才能明辨是非,擅断善恶,不至于偏差。”

朱栩看了靖王一眼,道“嗯,说的不错。一个人不能总听好听的,总看好看的,这个世界,有黑,有白,还有黑白相间的灰色地带,好听的话藏着恶毒,好看的风景背后是穷山恶水,要听两面,要看全貌。”

汪乔年接过话茬,道:“臣认为,凡事一言而决,并非好事。家主肆意妄为,无人能阻,一个随意的决定就可能是败家的根本,因此,家主要明断是非,远离小人外,还需能有所节制。”

朱栩喝了口酒,道:“有所节制……恩,这句话很好,很契合。”

靖王,汪乔年说的很是隐晦,又看似是站在他们部门的立场而言。实则上,他们的话,暗含着朝野的一贯心思。

那就是希望君主能垂拱而治,政务交给内阁。另外,就是他现在权威太盛,把持着朝野方方面面,一切都按照他的计划再走,他们也渴望‘自由’吧?

汪乔年说完,最后两个阁老,就剩下孙承宗,孙传庭了。

孙承宗近来的状态很好,精神矍铄,双眼有神,没有以往那般疲惫,他看着朱栩的目光,沉吟一声,道:“皇上,若说一朝三代而衰,原因千万,但臣认为,自小所受的教育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臣认为,历代皇子的教育有偏差,太过强调‘仁德’,却忽略了仁德需要刀兵守护,没有足够的刀兵,那么礼乐崩坏,即在眼前。”

朱栩眯了眯眼,笑着不语。

这位孙阁老跟着他最久,最能把握他的心思,看来,孙承宗是摸到一点了。

朱栩淡淡的‘嗯’了声,转头看向孙传庭,道:“孙阁老,你怎么看?”

孙传庭察言观色,明白朱栩的意思,道“皇上,自西汉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仁德’之念贯穿数百年,若想锐气长存,江山永固,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朱栩看向孙传庭,忽然道:“嗯,孙阁老抽个时间吧,给朕的几个儿子上上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