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反穿越调查局 > 第六百四十三章 坑杀降卒

反穿越调查局 第六百四十三章 坑杀降卒

作者:码字的李世卿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36:14

第六百四十三章 坑杀降卒

农历十月的华北大地,已经进入到了肃杀的初冬时节。往常这个时候,寒天冻地,白雪飘零,无论山峦还是平原,都应该是一派银装素裹的动人景致了。

然而,此时的赵国却丝毫没有一点儿冬天的样子,连着两三个月的光景,始终是断断续续的阴雨天。那冰凉彻骨的寒意就随着连绵雨水,充塞在天地之间,久久挥之不散。

长平前线的终极噩耗,正是在这种阴云密布、冷雨连天的氛围中,传回赵国国内的。

缴械投降的赵军降卒,既没有被掳回秦国充当苦役,也没有讨要赎金释放回家,残暴的秦国人做出的最终决定,是将他们当场直接坑杀。

所谓坑杀,又名阬杀,其实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把人直接扔到坑里进行活埋,而是在实施大规模的残忍虐杀之后,将死者的尸体或头颅堆砌成小山丘的模样,形成一个个巨大的尸骨冢和骷髅台。

这种极端的手段,既是一种炫耀军功武力的方式,同时又能够起到震慑敌方心胆的作用,因此,在整个战国时期以及更早些的时代,倒并不算少见。只不过,像这一次秦国在长平坑杀数量如此庞大的赵国俘虏,却完全称得上是一桩旷古烁今、骇人听闻的惨剧了。

在长平大战的最后阶段,赵括手中掌握的总兵力足有四十五万之众,除去先前因为连番激战而造成折损伤亡的那些人马外,最终向秦国缴械投降的赵军仍旧多达二十万人。

也就是说,秦军在长平战事完全停歇之后,面对着如山似海的赵国降兵,没有丝毫的怜悯,而是再一次举起了手中锋利的刀枪,像砍树伐木、收割庄稼一样,将那些手无寸铁、心胆俱寒的赵军将士逐一屠戮。

而下达这个冷酷的屠杀命令的人,正是那位有“杀神”之称的大秦名将武安君白起。

从白起的角度来看,他之所以会这么做,当然也有其不得已而为之的理由。

首先,是关于补给的问题。秦国此番远征长平,几乎是倾尽了举国之力,无论兵员还是粮草,都早已经压得秦昭襄王和整个国家喘不过气来。现在凭空多了二十几万降卒,他们同样也需要张嘴吃饭,这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势必会对秦军原本就非常紧张的粮食补给,造成翻倍的压力增长。

最可气的是,也不晓得赵国人究竟是怎么想的,面对如此激烈的旷世大战,赵军大粮山辎重营地里的战略储备粮却只有区区几万石而已。以这样的规模,大军用不了几天就会吃个精光,到那个时候,总不能用千里迢迢的秦国粮,来养活屁用没有的赵国兵吧。

第二个问题,则是跟天下大争的局势有关。

白起身为秦国上将军,常年在外领兵作战,几乎打遍了山东各国。这其中,尤以赵军战力给他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赵国人久居北地,环境多为苦寒之所,因此他们性格耿直刚烈,吃苦耐劳,这一点与地处西部的老秦人非常相像。而自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的改革之后,赵军在武器装备和战法思想上也发生了质的飞跃,转眼便跻身军事强国之列。

放眼天下,能跟秦国锐士一较高低的,恐怕也就只有赵国铁骑了。

此次的长平大战,若不是秦国君臣上下齐心、军事外交双管齐下,最后又充分利用了山川地利的优势,五十万秦军对阵四十五万赵军,一刀一枪硬拼的话,胜负结局恐怕还真的很难说。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战无不胜的名将白起,已然对赵国、对赵军,产生出了一种强烈的戒惧心理。

无论如何,不能放这些人回去!

赵国目前还有数万北疆精锐,他们常年抗击匈奴,战力远胜长平这边的赵军,其统兵将领李牧虽然还很年轻,但也已然隐隐有了一代名将的格局,如果这二十万降卒平安返回,拿起武器便又是一支强军,到时候与李牧的北疆军团会师在一起,秦国恐怕再难有今天这种胜算。

那样一来,长平之战就等于是白打了。

出于对长远战略的考虑,武安君下定决心,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手段,彻底解决赵国的问题。至少,也要把这个强大的对手削弱至苟延残喘的境地,让他无法再翻身,好为大秦日后的宏图伟业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于是,在白起的命令下,秦军于太行峡谷之中开始了针对赵国降卒的大规模坑杀行动。

最开始,秦军先是命令赵国伍长以上的军官进行集中。这样的要求,当时给了赵军一个错误的信号。因为在以往的诸侯国战争中,被俘虏的人员里面,通常都是军官们首先会得到礼遇和释放。所以,当秦国人说让当官的都站出来时,几乎所有人都猜想,这一定是赵国派使者来议和了。要么是割地让城,要么是缴纳大笔赎金,来换取将领和中下级军官们的平安。

大人们都释放回家了,咱当兵的也就快了。

抱着这样的心态,赵军的那些副将、偏将、都尉、校尉、百夫长、什长、伍长,大大小小的军官们都兴高采烈、喜气洋洋的跑了出来,按照秦军的要求,规规矩矩排成了几列整齐的队伍。

秦军将校一声令下,指挥着手下兵马,押送这路队伍向着太行山脉深处进发。临行前,不少赵**官还笑呵呵的安慰仍然留在原地的老部下,让他们千万别着急,安心等候回家的好消息。

然而,这支满怀希望的军官团,却自此一去便再也没有了半点音讯。

在秘密的处决了数千名赵国中下级军官之后,二十万赵国降兵彻底变得群龙无首,只能成为砧板的鱼肉、待宰的羔羊,乖乖等待着悲惨命运的降临。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秦军将这些人随机编成了一百多个大小不同的团队,分批带往各处,或是山坳、或是密林、或是丹水河边。等抵达了指定的区域后,降兵们先是被饿上两三天,夜晚宿营也没有帐篷避寒,直到他们饥肠辘辘、疲惫不堪的时候,大批秦军忽然将其围困起来,弓弩飞射、铁骑冲锋,步兵挥舞着长剑、铁锤和开山斧,一通劈砍捅刺,转眼功夫便能将数千人杀个干净。

这种分组分批的屠戮,在秦国人严密高效的组织下,只进行了十几天的时间,便将二十万赵**人消耗殆尽。唯一幸存的一千多名降卒,几乎都是头发花白的老兵,而他们能够活下来的原因,是因为需要有人搬运尸体,堆砌那一个个巨大的尸骨冢和骷髅台。

坑杀降卒的行动一结束,白起便下令将这上千名老兵全部释放,好让他们回去报信。就这样,长平前线所发生的人间惨剧,终于在大战落幕后的一个月,通过这些老兵传回了整个赵国。

一时间,举国震惊,天下震惊!

武安君白起自此又多了一个惊世的名号——“人屠”!而赵国妇女也从此皆以白起的名字止儿夜哭。

四十五万赵国雄师,一朝尽丧太行山谷,大赵危矣。

此时的赵王,彻底陷入到了深深自责之中,同时,那巨大的存亡危机,就如同一只看不见的魔手,死命的扼住了他的咽喉,卡的他喘不上气来。

降卒被全部坑杀的消息还未待核实确认,赵王便一下子病倒不起,无法再正常治理国务,朝堂军政只能暂时由相国平原君代为执掌。

面对朝野上下一片恐慌混乱,平原君赵胜也不免有些失了方寸。不过,好在他参政多年,本人又颇具才干,所以经过短时间的调整之后,赵胜终于逐渐理清思路,慢慢稳住了大厦将倾的朝局。

一方面,他派出多路使者,紧急联络魏、韩、齐、楚等四国,凭借自己在各国长期经营的人脉关系,以及山东诸侯对秦国的记恨猜疑,提出借兵、借粮、借势的方略,最大限度牵制秦军东进,避免再次遭到秦国毁灭性的打击。

另一方面,平原君努力弹压赵国国内不断高涨的复仇声浪,用霹雳手段处置了几个主战的大臣,力求暂时不去主动招惹恐怖如斯的秦国虎狼。

而对于新军主将赵晶之前提出的在晋阳皮牢一线展开伏击战构想,平原君赵胜经过了反复的权衡,最终还是没敢完全答应。一来,他这会儿不愿再轻易冒险激进,尽管赵晶在军事方面颇有才华,但对方毕竟有白起坐镇,秦军又是乘胜追击,一旦伏击战有失,偷鸡不成再蚀把米,赵国兴许直接崩盘也说不定。

二来,就算赵晶能力出众,果真顺利得手,那被打疼了的秦国人接下来会有什么激烈的反应,谁也无法预料。假如老秦王恼羞成怒,趁着倾国大军正云集长平之际,来个一不做二不休,挥师猛攻邯郸,那可就呜呼哀哉了。

不过,虽说他不赞同赵晶采取更为主动的伏击策略,但是晋阳和皮牢这样的战略要地也不能说不要就不要了。所以,平原君最终的打算,是派遣部队驰援这两座城池,加强那里的协防力量,逼着秦军知难而退。

就以赵国现在孱弱的实力来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应该才是最好的选择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