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52章 骨肉兄弟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52章 骨肉兄弟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52章 骨肉兄弟

双方的士兵不断有人被炮弹砸飞,但是在这样凶猛的火力下,两支军队都依然维持着严整的阵型。

单看这份纪律性,已经证明了这两支军队有多么强大。

当前进到与敌人相距只有二百丈的时候,闯军终于搞清了清军如此布阵的原因。

清军的身上并没有燃烧的火绳,他们的火铳是用扳机击发的,应该是燧发枪。

对于燧发枪,闯军是很熟悉的,闯军的掷弹兵就使用这样的武器,在之前的战斗中,肯定也会有几支被清军缴获。另外,张献忠把写《军器图说》的毕懋康召到南京当了工部侍郎,也尝试装备了一批燧发枪,清军从西军手里也可能缴获得到。

但无论李自成还是张献忠,都没有试图把燧发枪大规模列装部队。张献忠那边原因很简单,他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给军队全面换装不现实。也就是老张喜欢新鲜东西,先做出一批试验一下。而闯军这边,则是经过了详细的论证。

大约翰的小册子,闯军的主要将领都读过,大约翰称他的燧发枪是半成品,并不是谦虚。这种枪太贵,制造速度又慢,损坏率还高,即便现在闯军控制了半壁江山,全面装备燧发枪依然不现实。

但是见到今天皇太极的布阵,他们突然想明白了一个问题,这是王瑾思维中的一个盲区,他们也都被绕进去了。

全面列装不现实,那么,只装备三千人,还不现实吗?

持续作战不现实,难道只打一场战役还不现实吗?

士兵适应新的武器、新的战术需要时间,但是只挑三千经验丰富、身经百战的老兵,这件事的难度还大吗?

谁都知道,以清朝控制的三省之地,根本不可能支撑长期用燧发枪作战的消耗。现在还是手工业的时代,培养一个熟练的枪匠要很多年,靠工匠一支一支做,根本供应不上大军的消耗。然而,皇太极根本不考虑长期,闯军的经济建设搞得比他好,地盘比他大,拼长期作战肯定拼不过,不用费那个劲。

从见到闯军的捷克式火绳枪开始,皇太极就知道,比拼步兵的火力,清军不是对手。和一个经济条件比自己好的对手去比谁的炮多,也不现实。所以,皇太极剑走偏锋考虑如何仅仅在一场战役中在火力方面胜过对手。

一旦不需要做长远考虑,办法就多得很了。燧发枪不必担心火绳问题,让士兵可以肩并肩地站立,再加上比火绳枪更快的射速,理论上来说,清军这三千人在同样的战场宽度上能打出闯军一万两千人的火力。虽然实际上肯定不至于这样离谱,但依然对闯军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皇太极的另一张王牌就是骑兵,他带来的两万军队中,骑兵多达五千余人,其中竟然有两千护军营。一旦闯军的阵型在清军的火力打击下出现破绽,骑兵便会突击破阵。自努尔哈赤起兵以来,还从未遇到过能抵挡这样雷霆一击的对手。

皇太极这样的做法,也称得上孤注一掷,能当护军的人,哪个家里没有十来个包衣,他们不仅仅是士兵而已,而是类似于日本武士,还是清朝统治的基础,基层的统治阶级。如果这些人葬送在这里,对于清朝来说将是动摇国本的大事。

但皇太极早已没有退路了,必须取下李自成、张献忠之中至少一人的首级,否则满汉冲突难以调和,清军会被自行困死。从后金到清朝,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建立在战争掠夺的基础上,除非占领大半个中国,否则负担不起这样畸形的制度。

如果对手仅仅是明朝,皇太极可以逐步裁蒙军旗、汉军旗,只保护满洲利益,慢慢调整政策,变成辽、金那样的封建王朝,再逐步征服南方。可是,李自成能给他这个时间吗?而且皇太极近些年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他体胖而有宿疾,虽然并不知道自己仅剩两年阳寿,但是也估计自己很难活过六十岁。所以,为了给能力远不如自己的豪格铺好路,让他接手一个只需要面对零星治安战的天下,只能速胜,几年之内不把四大反王全部打垮,垮的就是清朝。

闯军诸将也没有谁埋怨王瑾,不光王瑾没想到这一节,他们所有人都没想到。反过来说,也是因为他们现在眼界太高了,想得过于长远,眼下的事情反倒出了纰漏。

同时他们也看到,清军火铳手腰间悬挂的一尺多长的刀刃并不是刺刀,而是只能作为工具和自卫武器的顺刀,这说明他们并没有近战能力。在火铳手周围,有盾牌手、长枪手和层层叠叠的鹿角掩护。王瑾和大约翰构想中的线列战术并没有出现,清军的阵型依然是传统的厚实方阵。看来皇太极并不清楚燧发枪真正的革新意义,只是单纯地把它当成了一种好用的火枪。

即便如此,这也足够了不起了,毕竟这不是靠穿越者的未卜先知,而是靠他自己想出来的。

“一个了不起的皇帝,带着一群一流的武夫和下九流的政治家”,王瑾给清朝的这句评语,李自成现在终于彻底理解了。皇太极今天会出现在这里,有一半是被他的骨肉兄弟给逼的。建立一个帝国和维系爱新觉罗家的利益这两件事既相通又矛盾。

代善、阿敏、莽古尔泰这些人,个个骁勇善战,他们与努尔哈赤一同缔造了后金起家的武装力量。即便是现在,宗室也是皇太极维系皇权的重要一环,若是少了他们,大清要完。

可与此同时,这些宗室大将和他们背后众多的满洲贵族的利益,也成了清朝的沉重包袱。

李自成没有这样的负担,除了李过和高一功,他的亲戚里面一个能打的都没有。没有亲族的帮助,李自成初期的路走得很艰难,他何尝不想像党家那样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然而连饥荒带瘟疫来回折腾,他的近支亲族都死得差不多了。

正是这样的苦难,让闯军有了截然不同的权力结构,所有的嫡系大将,都已经在枪林弹雨中证明过自己既强大又幸运,而且是李自成的同路人。闯军将领当然也需要利诱,但是这些经过筛选的人的利益,比随机产生的爱新觉罗宗室的利益要一致得多。

战场中央硝烟弥漫,不管是火绳枪还是燧发枪,齐射产生的浓烈烟雾都是不可避免的。李自成从本阵所在的小丘望向战场,缓缓说道:“破敌之策,我已然有了。只不过,并非良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