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88章 中牟之战结束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88章 中牟之战结束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88章 中牟之战结束

罗汝才本以为自己第一轮进攻就能将岳讬的右翼击垮,一举奠定胜局,可是这次进攻虽然杀伤了数以千计的清军,最后还是让战事变成了胶着状态。

清军竭力抵抗,挡住了曹、西、闯联军的三万精锐怒涛一般的进攻。就连山西镇的绿营,在被孙守法击杀了一个参将之后,也在几百名督阵的满洲兵的帮助下重新结成了阵势。皇太极还在不断调援兵过来,清军仍然有很足的信心。

在前营正面,甚至出现了闯军多而清军少的情况。皇太极将一批机动性较强的队伍抽调到了北线增援岳讬,这就减少了自己身边的兵力。前营将士在奋力向前攻杀,试图接近皇太极的大纛,但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

王瑾亲自参战,稳住了部分被清军拼死反击搅乱的阵线,却也不无力再向前进攻。他远远望了皇太极的大纛一眼,下令道:“稳住阵脚,多用铳炮,不要再向前了。”

罗汝才打得岳讬节节败退,可清军的悍勇顽抗也让反王联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混世王武自强冲得过于靠前,竟被一枚斑鸠铳子击中阵亡。罗汝才顾忌友军的损失,让白邦政、官抚民、杨承祖顶上前去,把闯军和西军都撤了下来。

日头西斜,两军士兵的体力也到了极限了,甚至有人因为出了一身汗身上结冰,失温冻僵。仗打到这一步,再打下去就要伤筋动骨了。两支军队都有很强大的炮火,谁攻入对方火炮控制的战场,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谁也没把握强攻破敌,也就不应该再继续付出惨重的伤亡了。

罗戴恩和李际遇带来的民兵最先如退潮一般撤了下去,紧接着,南线的李过与图赖脱离接触。明军见此情形,直接调头返回,岳讬的兵马也趁着罗汝才撤下闯军和西军的机会缓缓后撤。

王瑾将已经破损的刀锋往地上一插,长出一口气,他和皇太极的第一次交锋,到此结束。

皇太极不会再有什么后招,河南的粮食撑不起下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闯军也会因为粮食危机而难以动弹。

虽然理论上说,人就算在营房里待着也得吃粮食,但是在实践中,行军作战时的粮食消耗总是会比平时多。

这场会战打到快结束的时候,双方军队体力都快见底了,所以打不出太强有力的攻击,两军的撤退都很从容,把己方的阵亡者遗体也都带走了,伤亡数字很快就能统计出来。王瑾环视这片打得千疮百孔的战场,残破的旗帜、损坏的车辆、倒毙的骡马,宛如当年广宁大溃败之后的战场残迹。

不过,这次不同了。

在平原野战、双方兵力基本相当的情况下,和皇太极指挥的清军主力,以及大批帮助他们的明朝正规军,打了个旗鼓相当,各自收兵,这意味着什么?自从抚顺之变以来,还没有任何一个将领在战场上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王瑾并不兴奋,这样的成就和他有什么关系?最初的谋略是罗汝才提出,给清军造成最大伤亡的北线突袭是罗汝才指挥的,他不过是指挥着闯军拖延时间,消耗清军的锐气。之所以能完成这个任务,是因为闯军兄弟们训练有素,舍生忘死。牺牲了这么多人命才达成这样的效果,实在没什么可高兴的。

但对于闯军士兵,尤其是其中很多曾经做过关宁军的士兵,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明军官兵中绝不缺乏勇士,但是在之前和清军的二十二年的战斗中,他们看不到自己的牺牲到底意义何在。一次次血战,一次次溃败,竟然还能有这么多明军将士坚持到今天还在抵抗,真可以说是非常对得起这个国家了。

而这一次,反王联军和明清联军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河南战场上只打了个平手,明清联军退回中牟,反王联军退回郑州,这至少让士兵们看到,他们成功保卫了河南。而在豫北和晋南,曹营和高郭牛李四营占领了怀庆、泽州、蒲州、解州、绛州等地。战果不算太大,却让大家看到了希望。

现在没有人怀疑,像这样打下去早晚能把清军驱逐出去。罗大帅和王总制已经能和建州大汗打成平手,再加上李大帅和张大帅,清军虽然难对付,但最终肯定不是我们的敌手。

不计那些没什么大碍的轻伤员,反王联军主力部队共有六千余人阵亡,四千余人负伤。民兵战死三千多人,负伤数也差不多。不过大部分人都没把民兵的损失当回事,不过是几万块银圆而已,只够野战部队几百人一年的开销。

大部分的伤亡都由闯军承受。后营战死了大约八百人,前营和左营的阵亡数都在一千七八百上下,孙守法、左光先、张天琳、武自强的部下战死了四五百人。西营战死了二百多人,曹营战死了一千多人。

而清军那边,岳讬部的损失是最惨重的,战死者近四千,伤者也有数千,其中半数是旗人,这场战打得很艰难,很多时候不能一味驱赶绿营去当炮灰,必须由旗军去奋力冲杀。皇太极的中路军战死两千多人,情况也差不多。至于明军那边,只有黄得功部遭受损失,也没人放在心上。

真正严重的是,有一千七百六十八名满洲人战死在了中牟之战中。这些人不仅是士兵,也是这个政权的统治基础。

从皇太极个人的角度来说,这并不是特别严重的问题,清朝在辽东统治这么多年,蒙汉乃至朝鲜的旗人和包衣中会说满语的不计其数,从中挑选有战功的抬入满军旗籍就是了,甚至可以让他们改用满语名字。长得和其他满洲人差不多,说满语,用满名,利益立场也和其他满洲人一样,那当然就是满洲人。那些从黑龙江抓来的生女真连满语都不会说,还不是直接算他们是满洲人。

但是,谁是满洲人并不仅仅是文化认同的问题,还是利益分配的问题。如果把太多蒙古人、汉人、朝鲜人变成满洲人,势必会影响原本的满洲人的利益。成为满洲人,就意味着成为世袭的低阶军事贵族,哪怕只是个最底层的余丁,养家糊口都困难,政治身份也是不同的。如果旗人太多,财政也根本养不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