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31章 刘淑英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31章 刘淑英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31章 刘淑英

总算捱到诗会结束了,送走了客人,高夫人这边只剩下两个人,一个是沈云英,一个是赵胜的二夫人贺氏。

贺氏原本是山西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姐,后来被当地一个山大王抢去做了压寨夫人,后来赵胜和这伙土匪冲突,将之灭了,便把贺氏纳为妾。贺氏过去在家时书读得不少,和赵胜的共同语言也最多。

赵胜在女色问题上并不那么克己,共有一妻四妾,他的妻子和一个妾已经病故,目前赵胜的家眷以贺氏为首。赵胜病故后,他的家眷都被送到了武昌。赵胜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两个儿子均是庶出,长子便是贺氏所生。

贺氏说:“夫人,最近新来的各家亲眷多有安置到荆州、长沙、常德的,只有我们住在武昌,会不会不太好?”高夫人笑道:“你是侯爵夫人,谁会和你攀比?武昌非久居之所,早晚我们是要离开的,现在住在哪里都一样。”

目前闯军的中央衙署集中在武昌,但家眷的安置是分散在各地的。李自成从来没打算拿武昌做都城,这里有长江、汉江水运,粮食转运方便,又位于国家的中心位置,但“九省通衢”和“四战之地”其实是一个意思,再加上周围有大量的河湖甚至沼泽,有治水压力,难以铺开作为王朝基石的自耕农群体,并不适合作为一个统一王朝的都城。

关于将来定都在哪的问题,现在公开讨论还太早了,但李自成和王瑾私下里早就研究过了。一个国家定都不是看哪好就定在哪,而是要看自己是谁。朱元璋为什么定都南京?南京是他经营了十多年的大本营,怎么能不定都南京?朱棣为什么定都北京?和什么天子守国门毫无关系,因为他的大本营是北京,而南京反对他的人多,当然要定都北京了。

闯军的大本营在哪里呢?以经营时间最久论,当是湖南,以籍贯而论,当是陕西。但是,还有另一个问题要考虑。

在中国,政权的稳定与土地问题是密不可分的,闯军作为统治基础的土地关系显然不是江南的大地主土地所有制,而是将抛荒土地和没收田产分给闯军家属及流民、佃农,归还被豪势之家侵吞的田产,南方那些没有经历大规模的土地重新分配的地方一概不考虑。朱元璋可以定都南京是因为他成功团结了士绅,李自成若是有样学样,那就成了刻舟求剑了。

陕西、河南打土豪分田地的工作,是纳敏夫和罗汝才搞的,恩不出于闯军,又安置了很多包曹二营的士兵和家属,闯军不能再把那里当成核心地带。而且,西北的粮食生产能力有问题,如果定都西安,就意味着还要重新搞出一条从江南到西北的水路运输线,这样的工程何其浩大,在这个百废待兴的国家,肯定是不能考虑的。洛阳的情况也是一样,开封好一些,但也面临黄河水患的压力。

而且,不论在这些城市中的哪一个定都,都得大兴土木,营建宫室衙署,就算有原来的明朝王府做基础,也是规模很大的工程。

所以,最后可以选的就只有北京,这里有明朝现成的皇宫、衙署、运河,占下来就能用,就算运河不行了,从海路运粮到天津难度也不大。清军正在北直隶圈地,等将来收复河北,把这些土地一分,以同样重新分配了土地的山东、河南、辽东、河套为四角支撑,就可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大本营。哪里是闯军的大本营,看的不是驻扎时间的长短或者籍贯,而是要看闯军的经济基础在哪里。

既然不打算永远待在武昌,李自成也就尽量淡化武昌的地位,很多闯军家眷都分散到其他府城,不安置在武昌。

高夫人说:“趁着前线战事暂歇,这两天就把云枝的婚事办了吧。倒是没想到,他们兄弟几个里,他的年纪最小,反倒是第一个成婚的。”

贺氏说:“四将军也十八岁了,倒是他三个哥哥,都似不着急一般。”

高夫人转向沈云英:“云英,你的婚事是不是也该考虑了?”沈云英说:“若要生儿育女,便得离开卫队两年,我还想多侍奉夫人一段时间。何况河南战局未定,也没有这个余暇。”

高夫人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等话,好没道理。想那匈奴到十六国时方才消亡,也没见汉朝人人断子绝孙。男婚女嫁,天经地义,何必自己加上那么多限制。”

她也不急着让沈云英现在表态:“好了,估计云枝这两天就要回来了,得赶快准备才是,淑英那边就拜托云英你照顾了。”

从高夫人这边告辞出来,沈云英来到楚王府中的另一个院落,这里是艾能奇的未婚妻刘淑英的住处。

刘淑英正在院中舞剑,看见沈云英来,立刻收了手。她可不想在沈云英面前露怯,若论水平,三个沈云英加在一起也不如她,但要是论武术,她练剑只是业余爱好,五个她加在一起也不是沈云英这个将门虎女的对手。

“沈妹妹,今天诗会怎么样?”刘淑英问道。沈云英说:“没有你在,我们几个怎么和人家真正的大家闺秀比。”刘淑英说:“毕竟我现在身份未定,不便出场,不像你有高夫人卫队长的职衔。说起来,趁现在我得多叫你几声妹妹,要不了多久,你就该变成我嫂子了。”

刘淑英是江西安福县人,父亲名叫刘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刘铎擅长诗文书画,是个狂放不羁的人物,殿试那天,他竟然酒后上殿。本来发挥没有问题,十拿九稳是状元,但是酒酣之下文章写得太长,把阅卷考官签字的地方给挤没了,虽然最终也被录取,但状元的荣誉就没有了。

刘铎任刑部郎中时,正值魏忠贤乱政。在权阉陈正己谋夺商人李朝家产一案中,刘铎与魏忠贤死顶,但魏忠贤抓不住他的把柄,于是便设法运动,将刘铎升任扬州知府,赶出了京城。

到了扬州,刘铎发现这里和京城一样民不聊生。时值大旱,扬州大量田土荒芜,桑茶两业俱废。倪文焕等一干投效魏忠贤的缙绅却聚敛如故,还强行募捐为魏忠贤修建生祠。

什么“魏忠贤收士绅的税”纯属狗屁,顶多是阉党的士绅夺了原本由非阉党的士绅把持的灰色收入,然后变本加厉地聚敛。非阉党的士绅就算不是阉党,也还是士绅,其权益不会受多大影响,中小人家才是受盘剥最深的。这种劫贫济阉的暴政,在三百多年后竟然能被一群不学无术的蠢才吹捧,也算是一大奇观。

刘铎都敢酒后上殿,可见他胆子有多大,他直接下令豁免赋税。老百姓是开心了,皇帝可不干了,皇帝下令豁免钱粮,那是仁政,知府下令豁免钱粮,那就是拿皇帝的钱收买人心,至于皇帝本来是不可能豁免钱粮的这码事,便没人提了。提督京师巡捕营的张体干借着李承恩案的机会,构陷刘铎勾结术士方景阳诅咒魏忠贤。魏忠贤将其下狱严刑拷打,但刘铎宁死不肯攀咬他人,最终遇害。

崇祯即位之后,除魏忠贤,为刘铎平反,其妻萧氏和女儿刘淑英扶柩返乡。

在原本历史上,刘淑英会嫁给父亲的旧友之子,庐陵人王蔼,第二年王蔼便死于戊寅之变。然而由于这个时空闯军在北方弄死的官员太多,王蔼提前得缺,前往北直隶上任,死于丙子之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