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11章 点灯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11章 点灯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11章 点灯

王瑾和李友以李定国所率的中营亲标为护卫,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郑州。

之所以来到这里,不是因为军情,而是因为点灯子赵胜病重。

一年多以前,大名战役结束之后,赵胜就感觉自己的身体不太好了。但这一年来局势风云突变,大事件一件接着一件,赵胜不可能把兵马扔给张天琳和武自强这两个武夫,再加上他也不拿这些小毛小病当回事,所以也一直没和人提。

到了郑州之后,赵胜渐感病势沉重,不过他倒是很坦然。自己已经四十多岁了,从小生活艰苦还熬夜读书,身体的底子就不好,造反十多年,满身伤病。能活到现在已经不容易了,没什么不知足的。

“你那边刚打完大仗,何必为了我过来,让李友来也就是了。不过你既然来了,我也不和你客气了。你们俩过来,抬我出去晒晒太阳,闷在屋子里,只怕死得更快。”就算是李自成也不可能支使一个侯爵和一个伯爵当杂役,但赵胜一发话,王瑾和李友老老实实地用担架把他抬到了花园里。

“可惜啊,决战在即,我却要错过了。”赵胜面带微笑,“但好在我知道,我们是一定会赢的。”

王瑾说:“你这个绰号起得不好,点灯子,你把灯点亮了,你的时代就要过去了。”

造反之人不避讳生死,王瑾这话虽然听着有些欠打,赵胜和李友却一点都不觉得刺耳,反而觉得这是赞誉。赵胜说:“这我可不敢当,为闯军点灯之人是你才对,我不过是顺着你指的路略出了些力罢了。”

王瑾十分真诚地说:“这些年北方各寨的事务,多亏了你主持,若没有你这样一个文武皆能独当一面的人,焉能有今日之兴旺。曹操甫入河南,便能如此迅速地均田屯垦,究其原因,最要紧的一点就是各寨有众多能丈田,能收税的兄弟。你所点的星星之火,已有燎原之势了。”

赵胜说:“自从崇祯元年花牙寺起兵,到现在十二年了,我一直在想,我们造反,到底要造出个什么名堂来,现在我看到这个名堂了。朱洪武由乞丐做了皇上,可他转眼就不认红巾军的弟兄了,为了讨好地主老财,说他们是贼,管蒙古鞑子叫‘王师’。可大元帅不同。他做了大元帅,有了半个天下的地盘,还没忘了自己是个驿卒。闯军还在均田免粮,还在追赃助饷。就凭这个,我敢断言,我们的新朝廷,与过去所有的朝廷都不一样。虽说毕竟是个朝廷,不见得有多好,但一定是最不差的那一个。”

换成之前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政权,做到闯军这一步,都该“广揽贤士”了。可闯军没有,他们还在按部就班地改良科举,还在慢吞吞地建立田兵,减租减息,打击高利贷,搞永佃制。一点都没急着笼络士绅,还是在遏豪强以疏民困。

对于一个要争夺天下的政权来说,这是非常不利的,执行这样的政策,对手会很容易将士绅们拉拢过去。另一时空的闯军正是败在了这一点上,穿越时空而来的王瑾非常清楚这个历史教训。现在是十七世纪,是地主阶级当家做主的时代,笼络工农的人,斗不过笼络地主的人。

然而,王瑾唯独没有在这个问题上提醒李自成。他偏偏不信这个邪,不信一个做到封建国家能做到的所有善待老百姓的举措的政权,在建立了稳固的统治,进行了充分的战争准备之后,还会输给一群刚刚迈入封建社会门槛的凶残奴隶主。

王瑾相信,保证对农民的剥削是有秩序的,不竭泽而渔,才是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更进一步,保证农民的温饱,甚至让他们有一定的消费能力,才是维护经商地主的根本利益。而且闯军在打击大地主的同时,也保护了那些没有太大势力的中小地主的利益。自己选择的这条路,并没有超越十七世纪的生产力水平,没有违背这个时代的“正路”。要建立一个让老百姓在丰年能扯些布料,灾年能吃糠咽菜,凑合着饿死人不多的太平盛世,虽然艰难无比,但绝非空想。

大部分闯军将领是不明白这里面的区别的,但是赵胜明白:“常言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我就一直在想,为什么古往今来这么多造反的,就只有汉高明祖两个人成了?后来我有点明白了,百姓不读书,不练武,所以百姓就斗不过老爷,而百姓不读书,不练武,不是不想,而是没钱。”

“后来,有了科举,国家出钱,在天下办学,到现在,每个县都有县学,我这样的穷秀才也能读书了,虽然不靠宗族资助还是出不了头,但总比魏晋九品中正之制强得多了。”

“你自打米脂起兵便教兄弟们读书识字,学钱粮刑名之术,现在闯营、曹营用这些兄弟充任官吏,果然又比大明好得多。那是不是学堂办得越多,这天下就越公平?要是有一天,全天下的人都能读书,是不是全天下的人都能做官?到那时每个村都有官吏,都是学堂的学生,靠科举考出来的,是不是也就不需要再有士绅、族长了?虽说官府也不见得是好的,但总该比现在又好得多吧。是不是就该到了你说的那种丰年日子过得不错,灾年也饿不死的世道了?”

王瑾说:“这个世道是一定能到来的,但国家要办学,要赈灾,处处花钱,要做到你说的这一步,可能得岁入三百亿元吧。”

赵胜笑了笑:“也是,这也太荒唐了。”王瑾说:“神农氏再厉害,也想不到有铁打的犁铧,更没见过苞米、土豆、地瓜、花生、南瓜。韩信就算天纵奇才,架一百门红夷大炮轰他,他的兵能不跑?如今我们要弄三千万元都得拼了老命,焉知将来不能真的岁入三百亿呢?到那时,银子就不够用了,只能改回宋元时那样用纸票子。这世道说近不近,说远也不远,我估摸着有个三四百年,也就差不多了。”

赵胜笑道:“这么说,我们还是生得太早。”王瑾说:“是啊,我们这个时代的所有人,都是为后世点灯的。今日的老百姓读不起书,我们只能用老爷、做老爷,可总有一天,全天下能种出的粮食越来越多,财富越来越多,老百姓也能有知识,有武力。到那个时候,我们点亮的灯就会把我们建立的这个王朝烧掉,把我们想做但做不到的事情完成。”

赵胜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若是后世的官老爷有先见之明,始终不许百姓读书呢?”王瑾说:“如今与古时已大不相同。造船造炮做生意,哪一行不得有几个读书人?就像过去的财主让家奴学手艺一样,官老爷为了挣更多的钱,为了练兵保护自家产业,会让老百姓读书的。”赵胜笑道:“说的也是。若是官老爷都那么高瞻远瞩,我们当初根本就用不着造反。”

一直没插上话的李友说:“虽然听不懂你俩再说啥,但听得倒是挺激动。不过在琢磨岁入三百亿之前,我们是不是先想想怎么对付河对岸那二十万清兵?”(被无视的朱由检再次震怒)

五日后,赵胜去世。

灯已经点亮了,现在要做的,就是挡住朔风,让这盏灯亮到这个世界需要它的时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