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61章 皇阿玛与父皇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61章 皇阿玛与父皇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61章 皇阿玛与父皇

“皇阿玛,以往我朝用兵,向来兵贵神速,为何此番如此迟滞?”硕塞问道。他今年只有十一岁,但此次皇太极也让他从军历练。作为母亲出身低微的庶子,硕塞颇为早熟,并展露出文武全才的潜质,他喜读汉书,习武之余,还练习书法和绘画,能作诗,而且颇有天分。因为他的表现,皇太极对他也渐渐喜爱起来。有一个能力出众,按出身却不可能做皇帝的近支宗室,乃是宗族之福。

就像皇太极的哥哥阿巴泰,很能打,但因为母亲出身低微,威胁不到皇太极的地位,因此皇太极可以放心用他。但阿巴泰只是个武夫,管理政务的本领差劲得很,如果硕塞将来能既能武又能文,无疑会成为大清的栋梁。

至于另一时空的硕塞二十七岁就死了,就不是皇太极预料得到的了。

皇太极已经四十八岁了,作为一个年近半百的人,他也得为身后之事考虑。他的儿子中现在只有豪格一个成年了,豪格的母亲乌拉那拉氏虽然因为忤逆努尔哈赤被废,但毕竟是乌拉部贝勒博克铎之女,出身名门,豪格在这个问题上不算太吃亏。论战功,论亲贵大将们的支持,豪格都是最合适的人选。原本多尔衮还有实力竞争一下,但现在多尔衮已死,他的佐领又被硕塞继承,豪格的继承人地位基本上无忧了。

但是,豪格尽管能征惯战,却也有很明显的缺点。他的政治头脑过于简单,关键时刻往往下不了决断。之前杀妻的时候,却又显得过于狠辣。作为一个皇帝,他是远远不如皇太极的。

这也没办法,皇太极这样的人,想找个和自己一样水平的接班人哪有那么容易,有豪格这个水平的就很不错了。想想看自己的三个哥哥,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不禁感到庆幸,当年若不是自己继承了汗位,这三个蠢货恐怕会直接把女真人折腾得亡国灭种。

皇太极脸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对硕塞说:“明朝的皇帝是很好面子的人。我们攻进京城,如果能捉住他,让他投降,那自然最好,可他如果自杀了,我们就成了明朝的仇人,流寇们会以此为借口,鼓动人与我大清对抗。虽然该投降的人还是会投降,但终究有些麻烦。可我们放走了崇祯,情况就不同了。崇祯的威望经过这些事情,已经很低了,下面的人不会听他的,可偏偏他又是皇帝,臣子名义上必须服从他,这样一来,明军就会自己乱起来,不会对我们构成威胁。有崇祯在,明军和流寇也没那么容易联合。到时候,我们先击破流寇,再灭明朝,便易如反掌。倘若杀了崇祯,让祖大寿、吴三桂这些人投降了流寇,那反倒不好办。”

硕塞点了点头:“皇阿玛又怎么知道崇祯一定会逃呢?”皇太极笑道:“就算是我坐在他的位置上,我也会逃的,好生恶死,人之常情,只要既觉得打不赢我们,又觉得自己逃得掉,怎么会不逃呢。”

“皇上,前面就是定兴县了,要进城歇息吗?”新乐侯刘文炳问道。他是崇祯的表弟,其父刘效祖是崇祯的亲舅舅,二人是真正的骨肉至亲。

崇祯是庶出,五岁时母亲刘氏就被喜怒无常父亲朱常洛杖杀,当时正在闹国本之争,朱常洛唯恐此事威胁自己的太子之位,对外声称刘氏是病死,悄悄埋了。消息封锁得十分严格,崇祯连母亲葬在哪里都不知道,更不敢祭祀,直到做了皇帝,才敢光明正大地祭奠母亲。

因为从小就生活在缺乏亲情的环境里,崇祯格外重视与舅舅、表弟一家的关系。而刘文炳也是勋贵群体中比较像样的人,对崇祯很是忠心,并不依仗崇祯的宠信为非作歹。崇祯对他的感情,比对那些不怎么熟的亲兄弟要深得多。

跟在后面的是崇祯的三个妹夫。五妹夫刘有福,其妻宁德公主已经去世,无子女;六妹夫齐赞元,其妻遂平公主也已经去世了,有四个女儿,都随在车队之中;八妹夫巩永固,他的妻子乐安公主是崇祯所有兄弟姐妹中唯一一个还活着的,二人育有五个子女,也都随在车队中。

此外,队伍中还有崇祯的皇后和妃子们,崇祯的四个儿子、两个女儿,当年移宫案的主角李康妃、天启的皇后张氏等后宫女眷,以及刘文炳全族满门老幼。崇祯挑选了一些信得过的太监和锦衣卫,再加上刘文炳和三个驸马家可靠的奴婢,整个队伍有三百多人。

崇祯低声说:“不进城,我们就宿在野外,倘若找不到地方借宿,就睡在车里。”

另一时空的崇祯最后之所以上吊而不是逃跑,不是因为他不想跑,而是因为他逃跑水平太低。由于不了解基层情况,他一直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军事实力,起初他以为李建泰出征督师能打赢李自成,结果李建泰出了京城就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宣大军队投降速度快到大顺军受降的速度都快跟不上了。

此时,刘芳亮已经逼近大运河了,崇祯担心沿运河南下会被逮个正着。当时正是春季,盛行东南风,乘船出海也很危险。而且崇祯还盼着吴三桂能来救自己,所以最后直到大顺军攻城才想起逃跑,结果已经来不及了。即便杀死妻女之后,他还带着一群太监像没头苍蝇一样满城乱窜,试图逃走。最后实在逃不掉了,太监们四散而去,崇祯彻底绝望,这才去煤山找歪脖子树。

而现在,情况大不相同了,由于崇祯自己的神操作,孙传庭一开始就被困住了。陈新甲一死,崇祯就知道,没人能来救自己了。

高起潜所督各军已经过了黄河,根本赶不回来。就算他们离得近,崇祯也不太相信祖大寿能来救自己,十年前的事情,皇上还在记仇呢。

对于闯军,崇祯总有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觉得某场战役打赢了就能翻盘,但对于清军,崇祯早就有了深深的恐惧,知道自己一定打不赢。

就像皇太极说的,既然明知打不赢,为什么不逃?

崇祯信不过文武百官,他知道,自己一旦提出放弃北京,必然引起激烈的反对。有些人是沽名钓誉,自己明明想逃,却在那里装蒜,有些人则是真的认为应该在京城和建州决一死战。

比如说大理寺少卿卫景瑗,皇太极的劝降信一到,这位大哥连自家房子都卖了,请崇祯拿去当军饷和清军决一死战。问题是,他还真是个清官,所以他卖了房之后也才凑出不到一千两银子。崇祯哭笑不得,忠心倒是可嘉,有什么用?

户科给事中左懋第提议组织京畿乡勇为兵,但崇祯也没理会。这些乡勇倒是愿意自带干粮保卫国家,可是之前清军三次劫掠京畿,乡勇们哪次没反抗?哪次打赢了?

所以,崇祯干脆不和他们商量,被卫景瑗、左懋第这样的人指着鼻子骂一顿有意思吗?而且骂得肯定句句在理,无可辩驳。他从之前议和的事情得到了经验,别什么事都走外廷,自己私下办了就是了。于是,他便安排王承恩、方正化二内侍部署此事,除了表弟和三个妹夫之外,其他臣子统统没有通知。另一时空的崇祯把自己老婆孩子杀了之后才想起这个办法来,现在由于皇太极的威名比李自成大得多,吓得崇祯提前开窍了。

崇祯一再精简队伍,把人数压缩到了三百多人,这样不容易被发现。他连周奎、田弘遇这两个岳父都没带上,不光平民百姓家女婿和老丈人关系不好,皇上家里也是一样。至于文武百官,谁想继续追随他就自己南下,不来拉倒,偌大的大明朝,就算国土丢了大半,最不缺的也是官。

所有人换成平民服色,混在络绎不绝的逃难者中离开了京城。崇祯的目标是开封,他对于高起潜还是信得过的,只要到了高起潜军中,亲自掌握军队,那就什么都不用怕了。

然而,崇祯忘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身在军中”和“掌握军队”根本就是两码事。就像他以为边防军主力离开一下没关系一样,他生活在一个自己想象出来的世界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