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52章 议和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52章 议和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52章 议和

沈阳的夏天远不如武昌那样湿热,在阴凉又通风好的地方,还是很舒适的。然而,住在馆驿的方正化却一点没有轻松的感觉。他在沈阳耽搁了快一个月,才见到清朝主管礼部的杜度。而这位贝勒爷和“礼”这个字根本就不搭边,态度傲慢无比,什么都没谈成。

当初皇太极初设六部时,以多尔衮掌吏部,德格类掌户部,萨哈廉掌礼部,岳讬掌兵部,济尔哈朗掌刑部,阿巴泰掌工部。如今多尔衮、德格类、萨哈廉三人都已病故(就算都是病故吧),皇太极改命多铎掌吏部,豪格掌户部,杜度掌礼部。

杜度和皇太极的关系很一般。当初杜度父亲褚英的死四大贝勒人人有份,褚英死后,他统率的白旗一分为二,皇太极领正白旗,杜度领镶白旗。后来杜度被努尔哈赤夺了旗主之位,调到镶红旗,打算把镶白旗留给多尔衮,但皇太极即位之后,自领了镶白旗。有这些旧事,皇太极和杜度之间没有芥蒂是不可能的。明面上,皇太极对杜度一直还是比较重用的,但暗地里也在提防。

方正化自然不懂这些,实际上别说他一个太监了,明朝的大臣也没有几个能搞明白清朝诸王贝勒之间的关系。边军将领中自然有人明白,但也不可能向朝廷汇报。

不过,方正化从杜度只是个贝勒,连王都没封这一点上,还是猜到他说话是不好使的。

方正化此行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和清朝议和。

南方战局打成这个德行,连江南这个财赋重地都已经失守,崇祯判断,大明已经没有办法再两面作战了。户部、工部、太仆寺等部门的也都在哭穷,实在是没有钱了。崇祯愈发坚信,南方局面糜烂,就是因为戊寅之变中抽调太多兵马钱粮抵御清军之故,否则的话,洪承畴和杨嗣昌大举进兵,早就把闯贼剿灭了。

至于杨嗣昌在衡州城外让田虎吊打,洪承畴在城陵矶要塞碰得头破血流的事情,他就选择性忽略了。

于是,崇祯想出了一条他认为能力挽狂澜的秘策——和清朝议和,这样一来,就可以抽调关宁兵马入关,和孙元化所部山西兵、陈新甲所部宣大兵,还有登莱巡抚杨文岳麾下的登州兵会合,先击破山东群盗和之前劫掠京畿的叛军。三边总督郑崇俭也统率秦军出关,两下合力,剿灭罗汝才。不过四川战局未定,也需要留一部分秦军由陕西巡抚丁启睿指挥剿灭,川中之贼。

张献忠请求册封,他决定暂且答应,不管怎么说,先把漕粮恢复是当务之急,否则国家根本动摇,局面恐不可收拾。

另一时空所谓“李自成请封西北王”一事,纯属穿凿附会之说。李自成在西安已经称帝,又怎么可能做什么“西北王”,崇祯也绝没有傻到刀架在脖子上都不妥协。他之所以没和李自成成功和谈,是因为李自成的要求是让他退位。李自成真要是能回陕西做王爷,崇祯又怎么可能不答应。

张献忠一招安,洪承畴、左良玉两部人马加上浙江团练都可以向西进发,支援杨嗣昌。罗汝才等河南群寇不过是乌合之众,定然挡不住大明东北、西北两大野战军的联合攻击。到那时,集天下精兵会剿李闯,至于张献忠,大可以之后再徐徐图之,江山还是姓朱的。

漕运总督朱大典所督的刘泽清、刘良佐、倪宠、牟文绶、张一川、王光恩、李万庆、惠登相八镇则作为最后的预备队,保护运河。毕竟这八镇有四镇曾是流寇,还是要提防的。

设想倒是很美好,但这一系列计划的前提是,真的要和皇太极议和才行。

崇祯知道,指望朝中大臣同意和谈这个如此“有辱国体”的方案是不可能的。有宋朝的教训,“和金国和谈”是个不能碰的敏感词,谁提谁就是秦桧赵构。崇祯明知道朝中心里想着“攘外必先安内”的人不在少数,但这些人谁也不肯像杨嗣昌、陈新甲那样提出和谈,为皇上分锅。于是,崇祯干脆开了作弊模式。

司礼监提督太监方正化、司礼监秉笔太监李凤翔,尚膳监掌印太监杜勋,还有崇祯皇帝的近侍张殷,这四个太监就是明朝的议和使者。

崇祯直接绕开了朝廷,私下派内官来到了沈阳和皇太极接触。天下没有不透风的裤子,这事此时已经传开了,在朝堂上引起激烈的骂战,就算是支持议和的大臣,对崇祯这种甩开朝廷私下让太监处分如此大事的做法也极为不满。也有不少人真的认为这是卖国,或者认为皇上就算不卖国,太监们也会卖国。

朝堂上闹得不可开交,崇祯也无所谓了,你们就骂吧,反正事已经办了。别看明朝的大臣们看起来一个个很有能量,但后世历史教科书上说明清时期是君主**的巅峰,那是一点都不假的,皇帝真耍起无赖,铁了心要干什么事,做臣子的也只能跳着脚骂街,除此之外毫无办法。

皇帝的触手的确伸不到基层,那里是士绅的天下,可是在这朝堂之上,皇帝的权力的确是无限的。不服的可以玩阴招,但没有谁能在皇帝撕破脸皮的情况下用合法方式阻拦皇帝。

别看大礼议、国本之争这些事闹得那么凶,那是皇帝没真正翻脸,而且借着这个机会挑唆大臣互相咬。就拿万历朝的国本之争来说,万历皇帝从来也没说过要废长立幼,从来也没说要让福王朱常洵做皇帝,只不过是迷信“二龙不相见”的说法,拖着迟迟不立太子而已。他就把这件事这么吊着,看群臣交讧。万历治国治得不怎么样,在这方面可一点都不傻。倘若他真想废长立幼,把群臣的话都当成耳旁风,群臣又有什么办法制裁他?

霍光的时代早就过去了,强如张居正,也不过是代行皇权,真正的皇权在这个年代是无敌的。当然,前提是别用非法手段。像李自成这么来抢皇位,谁也扛不住。

就这一次来说,不管文武百官怎么反对,也不能来沈阳把方正化他们揪回去,议和已经势在必行。只是议和之后的大明会如何,那就谁也不知道了。

“贝勒爷来了!快快迎接!”很快,方李杜张四人就跪在了岳讬面前。若是派大臣来,在这礼仪问题上定然有好多嘴仗要打,让宦官来就方便得多了,他们是皇帝的家奴,纵然权势熏天,在主流价值观里也是低贱之人,给谁下跪都不算很严重的事。

方正化还是很忠于崇祯的,出使之前对后金的情况做了些了解,知道岳讬虽然现在只是个贝勒,但曾经是王爷,是一旗之主,主管兵部,说话比杜度好使多了。今天换他来,多半是有答复了。

岳讬说:“你们所求边境和睦之事,我们大汗已经准了,明朝给我国的赏赐,就按照你们说的数目。大汗还说,如果大明想效唐肃宗借回纥兵之故事,我国也可以出兵助尔剿灭流贼。”

岳讬用了“大汗”和“赏赐”这两个词,颇给明朝面子。方正化连连摆手:“不必了,不必了,和睦即好,和睦已是极好了。”

送走了岳讬,李凤翔忽然说:“建虏狼子野心,其志非小。”方正化说:“只可惜眼下财力不足,不能南北同时开打,这一来,怕是要养虎遗患了。”

明朝有这么多太监,里面毕竟还是有几个真忠君爱国的,就算不爱国,也忠于自己的主子。但方正化看了看正在为完成任务而傻乐的杜勋和张殷,心想人家瞧不起我们做太监的,还是有道理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