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33章 底线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33章 底线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33章 底线

刘弘才部负责占领漳州和泉州,孙可望跟着刘弘才一同前来,暂时协调两府民政。泉州知府朱师熹、漳州知府段献珠都是从刚刚知县提拔上来的,虽然年纪比孙可望大很多,但还得孙可望教他们如何做知府。

刘弘才进驻了郑芝龙的大本营安平城,孙可望则带着一个队的兵马进驻了郑芝龙的老家石井镇。这里还有不少郑氏族人没有撤走,郑芝豹、郑鸿逵、郑芝鹏、郑芝莞等人的田庄都还留着管事看守。孙可望毫不客气,田主本人三天之内不来登记,土地即没为公产,由原来的佃户继续耕种。所有逃到金门、厦门的郑军将领的土地全部都被没收了。

孙可望着重拷掠了各田庄的庄头。郑家的那些武夫有很多不会管理田庄,给了庄头们很大的徇私舞弊空间。拷掠之下,果然收获颇丰,除了金银、铜钱、粮食、布匹这些常见的物资以外,还有食盐、糖、农具、腊肉、锅碗瓢盆,就没有这帮人不贪的东西。

很多人都建议和郑氏和谈,孙可望也的确派人去厦门送信了,但开出的条件是:只要你们上岸投降,就授予官职,归还田庄。对于郑芝龙本人,奉天倡义营许诺的官职是兵部尚书。

兵部尚书是一品实职,内阁成员,换成其他任何一个人,都会认为赚大了,但郑芝龙想要的是这个吗?闯军的潜台词就是,你对福建海贸的垄断地位就不要再想了。

这个价码实在太低,郑芝龙肯定不能接受。如果接受了,他就得和其他海商一样,交百分之二的出口税和百分之四的进口税。而且还要“公平竞争”,不许再拦截其他海商的船只。过去福建海商们出海,每条船每年要花两千两银子购买郑芝龙的令旗,这笔收入自然也不允许他们再挣了。

郑芝龙并没有把话说死,客客气气地把闯军使者送回来了,但他的态度也很明确,这么低的价码,没得商量。郑芝龙表示,自己官卑职小,兵部尚书不敢指望,在福建做个小官就行。

孙可望倒不着急,本来李自成也没指望郑芝龙这么轻易就答应这样苛刻的条件。闯军现在控制了福建大部,虽然不可能断绝郑家的走私,但是会大幅提升郑家的贸易成本。郑家绝不是铁板一块,当年十八芝的结义兄弟,最后闹得你死我活,李魁奇杀杨天生、陈衷纪,郑芝龙杀刘香、李魁奇、钟斌、杨六、杨七。面对海贸的巨大利益,任何背叛都不奇怪。

另一时空的郑家在郑芝龙被清廷诓去之后四分五裂,连他的亲弟弟郑芝豹都降清了。但郑鸿逵、郑彩、郑联没有仕清,难道是因为他们对大明或郑家爱得深沉吗?当然不是,是因为大清的信誉实在太烂了。郑芝龙被博洛结结实实地耍了,他前脚投降,后脚清军就把他软禁起来,进攻他的老巢安平。郑芝豹投降之后,落了个发配宁古塔的下场。这还谈什么招降,真当郑家都是傻子吗?

本时空的郑家还没吃过这个亏,闯军的信誉也不是大清能比的,虽然海贸利润丰厚,但那并不是属于郑家的每一个人的。现在海贸的利润在减少,郑家为了和闯军对抗,又要加强水师建设,矛盾早晚会爆发,闯军等得起。

郑芝龙的招安路线还是很正确的,海盗不能脱离陆地。就算是那些专营打家劫舍的纯海盗,尚且需要岸上的补给和销赃基地,何况郑氏这样做海贸的。

李自成相信,随着长江流域战事的推进,还有王瑾在广东建设水师逐步出成果,郑芝龙会慢慢认清现实的。如果闯军在陆地上打败了明军和清军,郑芝龙就别无选择,如果闯军在陆地上被打败了,招降郑芝龙又有什么意义?

中国终究是一个以陆权为重心的国家,这是现实利益决定的,不是穿越者灌输点“海洋意识”就能改变的事情。不争海权,财政收入会大大减少,但朝廷的日子还能过,日本统一之后倭寇也不劫掠东南沿海了;不争陆权,则天天有人犯边。有宋与辽、夏、金、元四朝交兵的历史作为前车之鉴,有明朝与北元对峙二百多年,最后清朝崛起,中原有灭顶之灾的教训,即便是闯军从南方起家,其建立的新王朝也一定是疆防重于海防,除非有谁开着蒸汽战船来炮轰国门。

“陈知县,郑家的祠堂门前要安排人值守,防止有人破坏。”孙可望嘱咐道。新任的晋江县令陈鼎应道:“是。只是郑家在晋江的田产甚多,管庄被抓之后,难以管理,清丈田亩不易,可否再多派些吏员来?”孙可望摇了摇头:“福建初定,处处人力吃紧,兵都不够用,何况吏乎。人手不够慢一点也无妨,郑家肯定是要频繁地在闽南一带搞些小动作的,目前以防范郑家登岸劫掠为第一要务,其他事务都以稳妥为先。”

在投闯的福建官绅中,陈鼎是比较重要的一个,他是漳州府龙溪县人,天启七年的举人。俗话说,穷秀才,富举人,陈鼎却是个少见的中举之后依然穷的人。他没有授官,也没有什么亲戚朋友把土地投献给他,他家周围全都是郑家的田地,门路比他硬,他就算中了举也得接着过半耕半读的富农日子。

陈鼎投闯的原因,竟然是穷。郑家撤退的时候,社会秩序很乱,不知哪来了一伙乱兵还是土匪,把他家给抢了。夏收还远,但家里已经没粮了。要是不当这个知县,他就只能带着全家去粥棚喝粥了。

是要饭呢?还是造反呢?陈鼎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身为士大夫去乞讨,这绝对突破他的底线了。但士大夫在改朝换代之际易主而事,倒是稀松平常的事。

陈鼎不是意志多坚定的人,本领和胆子都不大。另一时空,他在崇祯十七年考中了进士,随后便赶上大顺军攻克北京,他的第一反应就是直接逃回老家种地去了。但是当清军打到福建时,他还是选择了死战到底。再胆怯的人,也是有他的底线的。

陈鼎也在王瑾的名单上,但孙可望实在没理解这个人有什么重要的。此人的人品还是不错的,但能力只能说是一般,没什么突出之处。

孙可望哪里知道,王瑾之所以能认识陈鼎,竟然是因为陈鼎现在才六岁的儿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