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3章 翻译和仪轨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3章 翻译和仪轨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3章 翻译和仪轨

王瑾虽然不希望天主教在国内广泛传播,但具体到这些传教士个人,他对于这些人还是很尊敬的。现在可不像另一时空鸦片战争之后,什么阿猫阿狗都想跑到中国来发财,传教士中良莠不齐,很多人虽说有能力,但同时也有野心。但是在目前这个时代,欧洲国家入侵中国还是白日做梦,能远涉万里重洋,冒着生命危险前往远东的传教士,大部分都是真的相信自己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虽然王瑾不认同他们的信仰,但这样坚定的意志到什么时候都是应该尊重的。何况十七世纪的中国,也确实需要这些传教士带来的科学知识。

然而,现在有了王瑾,有了大约翰,有了阿贾伊。就算没有传教士,中国也不会闭目塞听,也不会断绝科学知识的交流,这些人的意义也就没有那么大了。

不过意义不大并不代表没意义,教会现在依然是欧洲掌握知识最多的地方,教会所办的教育也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大约翰、阿贾伊个人掌握的科学知识可能的确比每个传教士都强,可是他们无法像教会那样培养出这么多的能继承自己思想的人。

什么时候大约翰有成千上万的徒子徒孙了,年年派船来东方,王瑾肯定想都不想就把传教士拒之门外,可现在捷克兄弟们还不知道在哪个犄角旮旯打游击呢。需要用传教士的地方还很多,不能现在就给他们吃闭门羹,但要说卸磨杀驴,王瑾又没有多尔衮那么不要脸。

巧的是,来送礼的这两个传教士正好是传教士之中最受王瑾尊敬的。

按照原本的历史,这两位现在都不应该出现在广东,一个应该返回罗马开会了,一个应该还没来中国。但是现在历史线变得乱七八糟,王瑾也懒得去琢磨到底是什么因素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了。

曾德昭,葡萄牙人,本名奥伐罗·塞默多,新任的耶稣会中国区副区长,在中国已经生活了二十六年。知名汉学家,著有《大中国志》《字考》等著作,还曾经到西安考察唐代景教留下的石碑。

另一时空,十一年后广州沦陷时,年近七旬的曾德昭正在城内,他打开教堂大门,让许多百姓藏匿在教堂内,躲过了清军的屠杀。曾德昭遭到清军的拷打,但尚可喜为了和澳门的贸易,很快将其释放。

卜弥格,波兰人,本名米歇尔·博伊姆,在植物学、医学、地理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另一时空的他直到弘光元年才来到中国,在海南传教。后来,曾德昭派他前往广西的南明永历朝廷,他成功说服了永历帝的后宫女眷们受洗。

永历五年,正值两广沦陷,西营尚未出滇的黑暗时期,卜弥格携带永历朝廷的书信,前往罗马请求教皇出兵援助明朝。都这年头了,十字军当然是不会再有,因为清朝允许天主教传播,就连耶稣会都反对卜弥格。但卜弥格不为所动,依然坚持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即便没有讨来援兵,也要回去向永历皇帝复命。

历经了八年的艰苦旅程,卜弥格闯过无数艰苦困厄,长途跋涉几万里,一路上的故事够一部《西游记》。他曾经被捕然后越狱,曾经化装逃亡,曾经被自己的同事排挤,曾经被人污蔑成骗子,曾经搭乘海盗船,曾经试图徒步穿越热带雨林……最终他还是病故在从越南前往云南的途中,没有再见到永历皇帝。不管目的为何,这种一诺千金、九死不悔的品德都是值得肃然起敬的。

这两位都可以说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就算是空着手来的,王瑾也得以礼相待,何况还带了这么多图书仪器。王瑾把会面地点定在了学校,双方不以官员和传教士的身份见面,而是都作为学者来见面,这样很多话好说一些。

曾德昭会说官话和广府话,卜弥格在从欧洲到澳门的船上就向同行的传教士学习汉语,现在能用基本的广府话和琼文话对话。王瑾来广州一年,广府话也能说个大概,因此双方还能直接交流。

陪同的宋应星就傻眼了,他是江西奉新人,拜的老师是江西新建县的邓良知,后来在白鹿洞书院,老师舒曰敬是南昌人,就没离开过赣语昌靖片。后来做了官,到分宜县当教谕,总算是离得远了点,属于赣语宜浏片。这些年他在科考上不怎么上心,没花太大力气去学官话,他说的官话中的江西口音十分浓重。

幸亏王瑾和操赣语吉茶片方言的刘文煌相处时间很长,所以宋应星和王瑾用官话交流时,还能勉强沟通。而曾德昭拿粤语味浓重的官话和宋应星对话,十句里能互相听懂两三句就不错了。现在王瑾直接用粤语和两个传教士说话,宋应星的粤语学得很差,只是偶尔能听懂几句。

曾德昭和卜弥格事先读过王瑾写的书,研究过王瑾的思想。理论上来说,王瑾是一个儒教徒,他并不否认“昊天上帝”的存在,但又并不认为那是一个人格化的具体的神。王瑾虽然排斥理学,但是又认可理学中的一部分观点,把“天者理也”的世界观按自己的想法解释了一遍,定为官方正统思想。总体来看,是把自然神论、唯物主义和祖先崇拜等等思想别扭地集合在了一起。从李象履提供的材料来看,此人支持利玛窦把“Deus”翻译为“上帝”的做法,将之解释为儒教概念中的“天”。

曾德昭认为,王瑾很可能受到了中国回教徒“以儒诠经”思想的影响。曾德昭去过陕西,他知道,无论是闯军的家乡陕西,还是广州,都有很多信奉逊尼派的哈乃斐学派的回教军事贵族,其中很多人现在仍然有政治影响力。他们信奉的宗教与原本的哈乃斐派已经大有差别,乃至于用儒教学者张载的“繇太虚,有天之名;繇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理论来解释自己的世界观,称自己是“以事天为本”的宗教。

许多像李象履这样的中国教徒,都认为回教经学家们的观点很有值得借鉴之处。如果天主教也能够采用这种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冲突的方式传教,自称“西儒”,保留祖先崇拜,将对孔孟的崇拜也视为祖先崇拜的一部分,那么也能够顺利地被中国人接受。这些人从来没想过超越儒家,但是都对取代释道两家充满信心。李象履甚至认为,如果教会认可“Deus”就是儒家的“天”,他有把握劝说王瑾驰禁。

但是曾德昭可不敢踩这个雷,关于名称翻译和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问题,教会已经争论了十几年了,其中还涉及耶稣会和多明我会的争斗。十年前,教会已经决定将“Deus”译为“陡斯”,连“天主”这一折中方案都不采用,“天”和“上帝”更是绝对不行。

在敬孔敬祖问题上,暂时还是采用利玛窦的观点,认为这只是人们对先人的尊敬,不是偶像崇拜。但是多明我会打算已经向罗马状告耶稣会了,争论的问题包括:信徒是否可以参加官府组织的祭典?是否可以参加祭孔典礼及丧葬祭拜?是否可以供奉祖先牌位?是否可以称孔子为“圣”,称皇帝为“万岁”?是否可以放债?此外,还有圣餐、洗礼、涂油、弥撒等仪轨问题。

此时欧洲的宗教战争正如火如荼,这种问题敏感得很,曾德昭可不想触这个霉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