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11章 刘承胤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11章 刘承胤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11章 刘承胤

武冈城下,正进行着一场并不激烈的战斗,偏沅官军抵达武冈后,尝试性地攻击了一下,但发现城防部署十分严密,便不再强行攻打。

官军的总兵力有近七千之多,几乎是偏沅巡抚麾下的全部主力,在湖南地区,这样的武力用于镇压一般的农民、矿工暴动已经绰绰有余。就算是现在的湖南闯军,也没办法直接和他们对抗。

王瑾将田虎和张虎山两队分别派往井冈山和宝庆之后,又从湘乡农民军中拣选精壮,与原来的部队混编,以江长子、李大用二人担任老管队,总兵力还在五千之数。王瑾一直注意,不要大规模盲目扩军,而是要保持以老带新,将野战军队的数量一点点提高上去。

“偏沅兵的战斗力是不错的,不过也不用太把他们当回事。两年前我们闯军返回陕西的时候,第一仗就全歼了杨正芳、张上达麾下的偏沅兵。要不是杨正芳死了,现在这个尹先民还当不成副将呢。杨张所部被歼灭之后,偏沅兵补上了不少新人,这些新人的素质就低得很了,有些原本干脆是地痞流氓。这两年来,偏沅兵都没怎么训练,只有在打湘西的苗人时,得到了一些实战锻炼。他们的武艺和技战术水平都比我们好,但是我们的纪律性和战斗意志都优于他们。虽然他们是本地人,我们是外来户,可本地的民心已经向着我们了。官军不积极主动地寻找我们决战,反而顿兵于武冈城下,已经证明他们在战略上是一群蠢材。”

王瑾其实不太习惯这样指挥作战,他更擅长的还是率领几百人的精锐部队进行运动战、突袭战,给李自成当了这么久的副手,指挥几千人的本领他自然是有的,但是现在没有李过那种水平的助手,就有些吃力了。至于指挥数万军队,王瑾自认为还没有这样的本事,如果是在南方,靠同行的衬托,他或许能打赢,但如果是在北方对战洪承畴、卢象升,他肯定是不成的。这也是他不愿迅速扩大队伍的原因之一,一旦人数增加得过快,平均素质又不是很高,他自己的指挥能力是跟不上的。

其实王瑾当初南下之前也想过,要不要让北方闯军的某个老管队到湖南来协助自己,但他最后还是决定算了,北方战局非常严峻,李自成那里更危险。湖南战局对王瑾来说只是难而已,还不至于应付不来。

“沅敌分为四部,这是他们最大的弱点,而我们闯军却是一个整体。他们四部加在一起比我们强,可每一部都比我们弱。”理论很简单,但执行起来却难办,虽然这四部兵马之间没什么义气,但是他们都聚在武冈城下,想各个击破,难度还是不小的。

从战略上来说,闯军放弃城市,收缩防御的方针是正确的,但是对于很多个人来说,就是一场灾难了。

刘承胤的军营门前,挂着几张血淋淋的人皮,都是从他们捉到的曾经给闯军带路打土豪的本地乡民身上剥下来的。沅兵各部将领中,以刘承胤最为残暴,他的副手陈友龙也不遑多让。若论谋略,刘承胤是半点没有的,但是他武功惊人,钻营的本领也惊人,能被他收买的人自然说他的好话,没被收买的人也被他的武功忽悠了,以为他是个将才,是以升官很快。刘承胤擅使一条铁棍,故而有“刘铁棍”的绰号,对此最为不满的自然是有相同绰号的刘文炳,一直扬言要把刘承胤的脑袋砸碎。

刘承胤的大营他暂时打不进去,但就在昨天,一队刘承胤的部下下乡劫掠,被刘文炳伏击了。二百多人的队伍只跑回二十多人,还有十几个俘虏被当地田兵割掉耳鼻送了回来。王瑾一直反对这种肉刑,但是仅限于闯军的野战部队,这种比较细致的规章不能约束隶属闯军的地方武装,他们没有接受过王瑾的训练,王瑾自不能不教而罚。

虽然王瑾知道刘文炳肯定没有阻拦,说不定还煽风点火来着,但是他既然没看见,也就装不知道。刘承胤部民愤极大,田兵要报复在情理之中。就像北方被闯军俘虏的清兵往往一天要挨三顿打一样,毕竟这是农民起义队伍,要求做到彻底的不虐待俘虏不现实。

闵一麟和尹先民得知消息之后,都命令自己的部下向武冈靠拢,最近不要随便外出。然而刘承胤却咽不下这口气,当他得知伏击自己部下的只有数百闯军和几十个本地乡民时,他立刻决定出兵报复。

刘承胤也不傻,从明军现在了解的情报来看,闯贼刚刚放弃长沙,应该正在向湘南老巢转移的路上。所以,武冈周围不可能有闯贼主力。

然而,王瑾指挥的闯军主力已经悄然通过长沙以西的山区,来到武冈以北了,所以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刘承胤和陈友龙带着最后数百残兵退到了一处山头上,只见山下的闯军打着五色旗号,将山头团团围住。闯军的军事组织模式与官军是一脉相承的,很好理解,刘承胤是个乖觉的人,刚一和闯军接触就发现情况不对,立刻逃跑。但是闯军在本地百姓的带路之下,行军速度极快,死死咬住刘承胤,又截断了他返回营地的退路,最终成功困住了他。

刘承胤的部队和左良玉部、贺人龙部一样是血债累累,但在困境之中的表现却大不相同。左镇、贺镇在遭遇围困时,因为知道落在闯军手中也难以活命,一定会组织起来狗急跳墙,拼死突围。可刘承胤手下的这群人在进攻的时候耀武扬威、凶猛无比,一旦处境不利就立刻泄了气,士气低迷。尽管估计兵败之后多半活不了,可他们却鼓不起斗志来。

这座山头也不算很险要,王瑾担心其余明军来增援,也不愿意再拖延,直接强攻。刘承胤和陈友龙的家丁在山口抵抗了一阵,正好让闯军试验一下新装备。

自从进兵湘南以来,王瑾就在琢磨小约翰送他的那本书中的装备有什么可以造了。他认为造枪炮的条件还不太成熟,只是安排工匠进行试制。但是有一种武器可以量产了——手榴弹。

手榴弹古已有之,宋朝时就已经有了类似的东西,并被西征的蒙古人带到了中亚、西亚,进一步传播到欧洲,现在在明军中也有部分装备。但是这东西的安全性很难保证,主要是导火索不稳定,说不定还没扔出去,直接在手里就炸了。所以,明军一般都用它来守城,点着了引信之后立刻往城下一扔,炸早炸晚都能杀伤敌人,想来城下也不会有哪个开了挂的人能捡起炸弹再扔回城头上。

湖南多矿,金属加工技术很成熟,铸造手榴弹的弹体没有问题。王瑾找几个给官军造过火器的匠户鞭炮匠人研究了一下,他们都说大约翰设计的引信很好。湖南明军过去也曾经用过铁壳爆炸弹,但是引信和火药的质量都不稳定,后来就放弃了,唯一一个知道怎么做的匠人居然是小时候听他爷爷讲过。湖南毕竟是内地,既不靠海,又不是战争频繁的边塞,军事科技的传播速度很慢。

过去明军所用的火药也不够科学,硝黄炭的比例过于随意,加工也做得马马虎虎。王瑾发现,竟然有些作坊连一硝二黄三木炭的配方都不用,理由是硝太少了。不过更让王瑾惊讶的是,明军根本没有试图去切断闯军的贸易线。长江、湘江上,官军不断强征民船,闯军不能再走了,不过却可以打着三谭的旗号走小港汊,穿过洞庭湖一带的水网继续送硝石、硫黄和大黄到湖南,沿途的一些卫所和巡检司只管收贿赂,根本不管是哪家的船,运的是什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