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35章 名称问题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35章 名称问题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35章 名称问题

众头领事先计议的时候就估计,虽然庄内应该有一些火器,但是水平不会太高,更不会有精锐的火器手。果然,流寇们刚一进入视线,乡勇们便噼里啪啦地开火了。三百多年后的网络上,经常有人说大明火器世界第一,如果从数量上看的话,确实如此。明军中的精锐火器部队也是能够与同时期的欧洲军队一较高下的,但是大部分的明军运用火器的水平都很低,更不要说这些乡勇了。首先是武器弹药就是粗制滥造,质量没有保证。其次是缺乏训练,开火的时候无视射程,而且不做瞄准,朝着大概的方向随便打。再加上装弹速度缓慢,也不会齐射,这种程度的火枪还不如弓箭好用呢。但是明军也同样无法保证弓箭的质量和弓箭手的训练,总体来说,大明朝的大部分部队中,无论官军还是乡勇,在火铳和弓箭上都是笑话。

八队在绥德缴获了不少盾牌,也分给七队一部分。两队各出一百人,一半举着盾牌防护,一半用独轮车推土,一路冲到壕沟前,将土倒了进去。壕沟并没有被完全填平,还有两三尺的深度,但是竹签蒺藜都被盖住,人完全可以通过。王文耀、李自成、刘宗敏指挥的突击队齐声呐喊,冲了上来。

乡勇水平低下的射击并没有杀伤多少农民军,但是他们有更好的装备,寨墙上摆放着三门土炮。这种最简单的前装滑膛炮可谓历史悠久,直到二十世纪还在中国农村很常见,大多为铁质,甚至还有木质的。纯手工打造,质量如何全看师傅的手艺,弹药也是五花八门,就没有不能发射的东西。

三门土炮在突击队冲上来时相继打响了,发射出来的东西包括铁制和铅制的火铳子弹、碎石、铁钉等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开炮的距离还是稍远,火炮的威力也不够,有的弹丸用盾牌就能挡住,但还是造成了不小的伤亡,有十几个人死伤,有的人被打得头颅粉碎、肚破肠穿,死状十分可怖。李过用盾牌遮护李自成,一块石头砸在盾牌上,李过一个趔趄栽倒在地。

突击队都是七队和八队最勇猛的人组成的,这种伤亡根本吓不倒他们,绝大部分没受伤的人甚至轻伤员都继续向前冲去,但也有几个人掉头逃跑。刚跑出几步,一支羽箭正中跑得最快那人前胸,王瑾吼道:“都给我回去!后退者死!”

寨墙高约一丈,李自成他们在绥德的武库里找到过这种高度的云梯,但是大多虫蛀发霉,而且太过笨重,不适合带着长途行军。所以他们用飞钩攀爬,一个钩子加一条绳子,十分简单,刘宗敏和营里都几个铁匠就能做。农村的孩子惯于上房上树,抓着绳子爬一丈的高度轻而易举,难办的是墙上的乡勇。农民军冲到墙下,乡勇们便把石块噼里啪啦地砸下来,这么近的距离上,射箭也是一射一个准。火器来不及装填,都扔在了一边。八队从绥德带来的火铳,倒是都老老实实地到了射程之内才开火,战前王瑾反复恐吓,谁要是敢在离寨墙超过三十步的地方开火,回来就等着掉脑袋吧。八队使用的火铳基本上都是三眼铳,与其说是火铳,倒不如说是能开火的大铁棍子。三眼铳在明军之中能大量装备,自然有它的优势,操作简单,价格便宜,也比较耐操,还能当近战武器用,王瑾过去当明军时也挺喜欢这种武器。但要说射程和精确度……算了,不提也罢。在三十步的距离上开火,能不能打死敌人也得看运气,这还是因为敌人是不披甲的乡勇,如果是身披重铠的精锐家丁或者女真武士,从远处射来的三眼铳弹丸顶多让他们像刚才的李过一样摔个跟头。再加上明末的火器大多偷工减料,王瑾过去使用三眼铳时,一般都是在十步以内才开火。能伤到敌人自然最好,如果不能,抡起来就照敌人脑袋砸下去。

过沟、爬墙的过程中,石块、檑木雨点般打下,还有滚烫的开水热油泼来,爬墙的人不断被打倒。但农民军蜂拥而来,很快就有人登上了寨墙。高杰第一个爬上墙头,一刀砍在一个乡勇腿上,但另一个乡勇挥棍在他肩头重重一击,高杰大叫一声,从寨墙上摔了下去,地上的土质较软,他很幸运地没受重伤,但也跌得七荤八素,感觉屁股都不是自己的了,半晌都站不起来。其他掉下来的人就没这么走运了,有崴了脚的,有断了腿的。

这时,寨子的北门和南门打开了,各有一队乡勇杀了出来。乡勇敢出寨反击,倒有些出乎李自成等人的预料,不过农民军的军官中有大量的官军老兵,对这种基本的变故还是有预案的。王瑾在中军帐内打出一面蓝旗,左右摇动,刘芳亮与贺宏器各带一路人马,分别迎战北侧和南侧的乡勇。

两队乡勇各有三百人左右,而且士气不错。就算是杨姓和高姓的人,也担心流寇破庄之后受到伤害,一旦涉及保卫家园,老百姓的斗志总是不容小觑的。双方厮杀得十分激烈,农民军占不到什么便宜。

很难给王瑾现在所在的集体一个准确的名字。叫义军,太过高大上了,王瑾自己都不觉得自己是义军。义军是要吊民伐罪,解民倒悬的,而他们充其量算劫富济贫,而且不可能保证杀掉的每一个人都罪有应得,比如说今天,死掉的人里就会有很多是稀里糊涂跟着上战场的普通农民。叫流寇,未免贬低太过,他们的纪律可比官军好得多了,论历史贡献更非官军能比。叫农民军?虽然大部分成员是农民出身,但骨干却没有几个是农民,反倒是他们今天的对手,几乎清一色是农民。叫“流民军”或许更恰当一些,但是又几乎没人用这个词。

也罢,还是先叫他们农民军吧,等到所有的造反队伍都统称为“闯军”的时候,也就没这些麻烦事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