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45章 无价而无用的知识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45章 无价而无用的知识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45章 无价而无用的知识

第二天,王瑾见到了这份礼物。

这是一本手抄书,不用问,肯定是大约翰的著作,除了穿越者之外,这年头没有哪个捷克人会吃饱了撑的用英文写书。

小约翰说的没错,知识是无价的。不过不同知识的变现能力还是不一样的,大约翰这本书就相当值钱,和它相比,那点贿赂确确实实算不得什么。

“前半部分,是我们学习瑞典军队总结的陆军操典,后半部分都是图纸。”小约翰颇为得意,虽然他根本看不懂这本书,但是从王瑾凝重的神情来看,他知道这本书的确是价值连城。

王瑾对书的前半部分翻阅得非常快,古斯塔夫的军事体系很有借鉴意义,但是闯军和瑞典军队在兵员构成、军官团队、后勤补给、地形条件和面对的敌人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别,生搬硬套必吃大亏。王瑾打了十几年的仗,早就仔细考虑过同时期的欧洲军队有什么战术和军队组织模式是可以借鉴的,能用的早就用了,用不了的就算书上写了也是白饶。不过这本书补充了很多王瑾不了解的细节,还是很有意义的。

看到那几份图纸的时候,王瑾仔细了起来。

“第一份图纸是大约翰最得意的作品。他的父亲,已故的弗兰兹先生是布拉格最有名的火枪工匠,大约翰也继承了他的衣钵。这是瑞典人使用的一六三零苏尔式火绳枪的改进型。这个单位我不知道是什么,但是大约翰说你们这些和他学过一样知识的人肯定能看懂。整支枪的长度是一百零七……森提米特;口径是十九……米里米特。你们中国人使用的轻型火绳枪,最好的是土耳其式的,你们叫它罗马枪,最重的超过十磅,发射的弹丸重量大约是四十分之一磅,比较普遍的是葡萄牙人的马六甲式火绳枪,弹重只有土耳其火绳枪的三分之二,荷兰式的火绳枪介于二者之间。我看到中**队也仿制了西班牙式的大型火绳枪,这种穆什克特火绳枪虽然弹重是土耳其火绳枪的五倍,但是整支枪的重量超过二十一磅,必须搭配支架才能使用,这对步兵是很大的负担。而大约翰设计的这款火绳枪,重量只有九磅,不需要支架就能发射,它的口径只比穆什克特小一点点,在灵活性和威力之间取得了完美的平衡。在近距离上可以击穿一般的四分之三甲。大约翰认为,这种火枪比欧洲的现有技术先进二十年……”

这款枪确实很好,大约翰并没有吹牛,他的作品的确达到了十七世纪五十年代的先进水平,用到燧发枪普及之前没问题,但是王瑾也就是看看而已。

此时在广东,一支比较精良的鸟铳的造价大约是五两银子,经过了多年的研究,大明的工匠打造火绳枪的手艺一点都不比欧洲的同行差。只不过官府的采购价实在太坑爹了,甚至能压到一两银子左右,所以工匠在给官府造枪时大多习惯偷工减料,甚至用打四五次就会炸膛的次品交差,真正的好枪只有在私下采购给家丁的装备时才能见到,广东产的火绳枪还能出口。

这也是明军到现在还没淘汰三眼铳的原因之一,七钱银子一支的玩意,再偷工减料还能差到哪去,所以三眼铳的发挥要比鸟铳稳定。

不过王瑾现在也没法笑话大明朝廷,他别说造火绳枪了,自制弹药都困难。技术革新可不是拿了份图纸照猫画虎就能做到的,得一环套一环地用每一项微小的进步促成最终的大规模革新。而且在这个时代,不管什么样的技术,都得靠手工业者一点一点来研究和执行,在拥有大片地盘,有稳定的、成规模的手工业生产之前,革新军工技术纯属做梦。

果然,翻到这本书的最后,大约翰还列举了一大堆配套技术。高炉、水力鼓风机、铁矿的通风和排水设备、木炭加工、煤炭炼焦、火药制造、炼钢法……居然还有钟表技术,每一项他都指出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改进意见。少数是他已经尝试过的,证明可行,大部分只是思路而已。这些内容大大超出了王瑾的知识范畴,好些单词他都不认识。不论东亚的还是欧洲的,现有技术王瑾也一窍不通,更别说改进了。

算了,王瑾认清了自己是个武夫的现实,翻回去看枪炮。看到第二份图纸,他就知道为什么要提钟表技术了。大约翰的第二件作品是骑兵用手枪,分为簧轮式和燧发式两种。这东西的结构很复杂,和钟表颇有共通之处。按照小约翰的介绍,大约翰的设计与现行版本差别不算很大,主要是在简化结构和压低成本两方面下功夫。这个版本的手枪依然很贵,不过用来装备重骑兵这种本来就贵得吓人的兵种还是划得来的。其实就算敞开了砸钱,想大规模生产也做不到,因为只有熟练工匠才能做。

第三件作品,大约翰特意强调这是半成品。燧发步枪,在另一时空的各种穿越明末小说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拿它作为终极神器。不过,有的小说里主角是斥巨资搞了近二十年科研攻关,最后换装燧发枪还是比较合理的,至于那种一张嘴就有燧发枪的,就接近于玄幻小说了。

大约翰有三个问题没能解决。第一和手枪一样,是簧片的问题,凭他的手艺,能制造出合格的簧片,可是成本太高,生产周期太长。如果簧片的强度不够,就不能有效地打出火星来,而簧片强度又和冶炼技术密切相关。其他精密零件的难度没有这么大,但也有类似的问题。

第二是火药的问题。燧发枪所用的火药需要沾上一点火星就迅速燃烧,因此除了配方的改进之外,还需要精细的研磨、造粒过程。这样一来,量产的难度就很大了,成本会大大提高,生产速度更是极慢。

如果不解决这两个问题,燧发枪的发火率就是个大坑。燧石本来就是非常容易磨损的东西,打出的火星引火的成功率肯定不如直接用火绳怼上去。

第三是刺刀不能量产。火器的换装居然卡在了冷兵器的技术水平上,这也是很多人想不到的。在另一时空,刺刀技术成熟的时间远晚于燧发枪技术成熟的时间。

制造腰刀和长矛的难度都比刺刀低得多,一般的铁匠都能打出来,最重要的是,这两种武器就算有些误差也无所谓,尺寸基本一致就可以了。而刺刀则不然,卡座式刺刀差上一分就有可能装不到枪上。塞入式刺刀倒是简单,可是装上它之后就不能开枪了。

如果在刺刀制作工艺没有取得重大进步时就贸然大批列装部队,很可能产生两种画面。一种是敌人的骑兵都冲上来了,士兵还在手忙脚乱地装不上刺刀,另一种是装上刺刀之后,敌人的火器部队上前,开枪将失去远程攻击能力的燧发枪手射崩。

而且刺刀只有一尺来长,宽不过寸,要是和厚背大砍刀采用同样的材料制造,一旦发生磕碰,自然是扛不住的。所以,刺刀就要采用强度更高的材料,民间铁匠铺的产品一般达不到这样的要求,经常会成为一场战斗之后就报废的一次性产品。抗战时期,八路军自制的刺刀就经常出现质量问题,合格产品则成本很高,相当于六十发子弹。之所以当时的中**队常用大刀,实在是刺刀生产能力跟不上导致的无奈。

卡座式刺刀是一六八三年发明的,在西欧全面列装用了二十年,俄国人和西欧军队经常打交道,普及燧发枪和刺刀却又晚了二十年,非是不懂,实是不能。只有国家手工业水平全面提高,又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才能实现这种变革。

综上所述,现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还做不到普及燧发枪。给掷弹兵这样的精锐部队配备倒是可以,毕竟他们身上挂着手榴弹,再背一支带明火的火绳枪未免太危险。

因此,还是大约翰研究的那款火绳枪适合批量生产。这款火绳枪差不多是火绳枪技术的巅峰,又与明军仿自西班牙重火绳枪的斑鸠铳差别不算太大。广东的工匠有制作斑鸠铳的经验,可以比较容易地仿制这款火绳枪,造价也还可以接受。

可是,这些和王瑾有什么关系呢?就凭井冈山的一万多人口和河南、夔东的那些山寨,造哪门子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