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22章 西山八寨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22章 西山八寨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22章 西山八寨

“镗”的一声,李自成和官抚民的刀锋磕在一起,火星四溅。将来如果把这一幕做成动画,李自成和官抚民对的这一刀肯定会加上一堆特效。然而现实是,并没有谁被他俩放出的冲击波震倒,大家都在各打各的。

战斗进入肉搏阶段,李自成便收起花马剑,换了一柄大砍刀。就算是宝剑,面对身披重铠的敌人也没什么用处,还是直接用大刀片子照着脑袋削比较方便。

官抚民已经气喘吁吁,他穿着甲胄从山脚下一路冲上来,已经杀了好几个人,体力消耗很大,李自成刚才却一直在休息。

官军的攻势非常猛烈,他们砍开闯军临时设置的栅栏,冲进了闯军的本阵,双方混战在一起,闯军的伤亡不小。但是,守护本阵的李自成卫队是闯军最精干的力量,官军和其他闯军部队厮杀的时间太长了,冲到这里,已经无力击破闯军本阵。

李自成向后连退了两步,官抚民紧追上来。李自成又是一刀砍出,官抚民挥刀架住,李自成左臂按在刀背上,整个身子往前一撞,官抚民不由得后退了一步,一脚踩到了旁边的草丛里,没想到脚下却是空的,大叫一声,顺着山坡滚了下去。

李自成笑道:“小子,打仗得看清地形啊。”

官抚民突然掉进草丛消失了,他的部下自然也不可能再进攻,急急忙忙收队撤兵,去救援官抚民了。

在山下的道路上,闯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却也不能击破官军,李自成也决定收兵撤退。这一场恶斗下来,双方各死伤了数百人,但两军的人数差距非常巨大,闯军死伤数百人无关紧要,官军死伤数百人就没法再继续进攻了。

亲兵从半山腰草丛里把摔得半死的官抚民扶了起来,官抚民一瘸一拐地回到自己的阵地:“他妈的,这么打可不成,要是流寇抢在我们前面到秦州……告诉贺总镇,让他赶快来这里接收我们的伤员和辎重。我们抄小路,一定要赶在流寇前面赶到秦州!”

李自成这边在玩生死时速,千里之外的湖广兴山县茅麓山,却是一派欣欣向荣。

袁宗第和赵胜选定了八个地方作为据点:兴山县的茅麓山、房县的铜山、巴东县的黄草坪、巫山县的老木孔、大宁县的茶园坪、大昌县的水筒梁、竹山县的泥湾寨、建始县的沙镇溪。

其实这八处地方都是王瑾选的,他们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找齐这八个地方。这八地都是人烟稀少的险要所在,但是有足够的水源和平坦土地,可以屯兵。当地的官府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些地方存在,农民军在这里藏身非常安全,在这八地各建立一座山寨,便可以控制很大一片山区。赵胜估计,如果发展得好,在这里招募流亡,屯田练兵,最多可以供养几十万人口,包括几万不脱产的军队。

但是每找到一处地方,他们心中的疑惑就多一分。王瑾究竟是怎么知道这些在当地都少有人知的所在的?

他们很确定,王瑾一生都没有来过夔东地区,可他为什么会对此地的地理这么清楚?

其中的原因,王瑾自然永远不会告诉他们。

在另一时空,三十年后,这八座山寨每一座都是不朽的丰碑。

茶园坪是袁宗第的大本营,此寨地形绝险,只要守军有中上水平,坚决抵抗,从山前大路就绝不可能攻入。康熙二年,清军从山后悬崖攀藤而上,才攻陷这里。

铜山是袁宗第和郝摇旗一起建立的,郝摇旗以此为据点,频频袭击郧阳、襄阳,成为清廷的心腹之患。

黄草坪则是袁宗第和郝摇旗留下的备份据点,也是他们的最终殉国之所。

水筒梁是贺珍与袁宗第一起建立的,他们在这里“招集流亡,建修城郭,开荒减租,革盐弊,军纪严明,与民休息,民翕然归之”。康熙二年,贺珍病故,水筒梁被清兵团团围困,弹尽粮绝,贺珍之子贺道宁不得不率部投降。贺道宁不肯接受清朝官职,回家务农。其部下杨自修率少数残部遁入山中,直到康熙十三年才被清军镇压。

泥湾寨属于曹操罗汝才的旧部杨明起。他在李自成杀死罗汝才之后投降了明军,但是清军入关后,他又与闯军联合起来,抗清于泥湾寨,并战死于此。

沙溪镇是兴世王王光兴的地盘,王光兴在此屯兵,“招徕难民,约束士卒,秋毫不犯”,“流民归之如市”。他由建始南进,配合白文选在贵州的作战,一度逼近贵阳。康熙三年,清军大举围攻王营。此时除了李来亨之外,其余夔东明军已全部灭亡。王光兴的儿子王戎旗战死,无奈之下,王光兴只得率领残部七千余人投降。

老木孔是刘体纯的殉国之所,康熙元年,刘体纯估计他的根据地巴东县已经难以据守,于是将老营挪到了这里,以此为据点攻击巫山,准备做最终的抵抗。次年,刘体纯兵败,全家自尽于此。“体仁勇武饶方略,威信驭众,爱民如子”。“已招安生业,竞供租税,蔚然成一都会。巴东民得存十一于千百者,体仁力也。既死,民有泣下者”。

茅麓山,李来亨的根据地,大陆上最后一块明朝国土。李来亨在这里“大起营舍,为城三匝,周百五十里,设关七连坪,立白羊、鲍家、簸箕、许家、白旗、金紫、碓窝、洞头诸山寨,就白羊山建关庙,归州修流来观,勒石纪事,招居民与士兵杂处。纪律严明,远商多与往来市贩”。“耕屯山田,岁收麦粟草绵,供食粮衣履”。李来亨在康熙三年殉国后,“余众入山”,在康熙七年时还杀死一名清军游击,“卒以势孤力殚而散”。

王瑾这些未卜先知的经验,皆为碧血所化。

“看王瑾的意思,似乎是一旦在北方作战不利,我们可以退到这里安身。这个主意倒不错,单是在这茅麓山周边,可以建寨的地方便不下二三十处,容下数万人也不成问题。”赵胜指着东南方向,“那边的白羊寨原本有一座关帝庙,现在只剩下庙基了。过些日子,我们把它重建起来吧。”

袁宗第说:“一座庙而已,何必着急。”赵胜说:“修庙还是很要紧的,有这么座庙,兄弟们心里能有个寄托,周围的老百姓也会对我们有信心,相信我们能长期待下去。”

袁宗第点了点头:“那就听你的。这里还真是块好地方,要不是事先知道这里,仅从山下大路经过,怎能知道这里别有洞天。王瑾却知道得一清二楚,不仅知道这一个县的,还知道周围八个县的,就是惯在这一带活动的商贩也没有他知道得多,真是奇哉怪也。”

赵胜摇了摇头:“算了,他这么神神叨叨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不过这一回,但愿他是杞人忧天,最好是我们永远不用把掌盘他们接到这里。这个地方,还是专门用来种田的好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