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5章 火葬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5章 火葬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5章 火葬

卢象升的任务,就是去收拾这个比原本历史上还要烂得多的烂摊子。

隔壁河南大旱,郧阳和襄阳当然也好不了。联军还没来的时候,本地百姓已经大量饿死、逃亡。联军来了之后,他们给联军带路,破城杀官抢粮食,着实快活了一场,但是想到官府必然追究,大家心里又着实害怕。有的人跟着联军走了,有的人逃去了夔东山区,有的人则就近占山为王。李自成把队伍中年龄偏大的,有缺了几根手指头、一条腿略跛这样轻微伤残的士兵留下了一些,让他们指导这里的山寨。

而卢象升这边,郧阳、襄阳二府的官员非死即逃,完全处于无政府状态,他得从头开始恢复大明在这里的统治。尤其是郧阳府,所辖县治全都是小山城,还在联军攻城时被拆得七七八八。郧阳府城本就不大,谷可成和李过攻城时并未大掠,可是他们把城墙破坏了,联军走后,各路土匪来去自如,居民大量逃亡,城里只剩下了几百人,一片死寂。

这些情况卢象升在上任之前并不完全知晓,但是他知道一点:崇祯给他的饷额还是六千两。

卢象升计算了一下,没有三千人马、每年四万两银子,想守住郧阳就是白日做梦。然而他上疏的结果,是朝廷给他加了一千二百两银子的饷额,并允许他在原有的五百兵的基础上再自行募兵六百,至于募兵的开销,“另议”。

卢象升要是真按照这个规章老老实实地去上任,他的人头能留到什么时候就得看李自成想什么时候打他了。好在湖广巡抚唐晖手里还比较有钱,他被李自成对承天虚晃的那一枪吓得魂飞魄散,生怕承天失守,自己人头落地。既然他自己没有军事才能,就得指望卢象升了,只要卢象升能保住郧阳,承天的安全就保证了一大半。

唐晖拨出两万多两银子支援卢象升,湖广的官绅也不都是傻子,也有几个人知道流寇来了大家一起完蛋,你凑点我凑点,和唐晖拨的银子加在一起,最后一共凑出了不到四万两。但是,这四万两银子还要支付一部分从豫北赶来增援的客军的军饷,光是邓玘一部就拿了一万八千两,至于有多少发给士兵,有多少落入邓玘的私囊,就不得而知了。最终,卢象升只拿到了一万两银子。

每个月只拿几钱银子的士兵是打不了仗的,卢象升把士兵的待遇提高到了每月一两二钱,这样算下来,他手上的钱也只能养一千一百兵,朝廷给的这个兵额倒是歪打正着。

朝廷原本的计划,是让卢象升就近招募毛葫芦兵。但卢象升的意思是,这事我自己做主,皇上和兵部这帮人就别微操了。

卢象升不喜欢毛葫芦,这些人武功高强,吃苦耐劳,经验丰富,让他们侦察、埋伏、偷袭,个顶个都是好手。但是他们雇佣兵习气太浓,纪律松散,山头主义严重。真要是招募他们当兵,卢象升这个郧阳巡抚说话恐怕还没有任光荣好使。郧阳紧邻南阳,毛葫芦稍不如意就可以来个“老子不伺候了”,直接跑回家去,而卢象升拿他们根本无可奈何。

在原本历史上,卢象升主要还是依靠郧阳本地人,和他在直南地区时一样,组织乡勇,形成防御体系。但是现在,整个汉江中游的官府都被连根铲除了,乡勇自然无从练起。

郧阳既没有官也没有兵,反贼比良民还多,外来官员赤手空拳上任,不被活吃了才怪。卢象升决定,先在大名府募兵六百,上任之后,再招五百本地兵。如果没有军队依仗,他在郧阳根本打不开局面。

虽然不愿意用毛葫芦,但是卢象升对招矿工为兵这个思路还是很赞成的。矿工比一般的农民组织度更高,做贼是朝廷大患,当兵同样是好苗子。在选拔士兵的标准上,戚继光的思路几百年都不过时。

在大名府的南部,就有不少失业矿工,而且还是相对纯朴的“农民工”,他们中的不少人本来都是农民,逃荒之后才做了矿工。招募这些人当兵,岂不比已经变得油滑的毛葫芦好得多,还顺便解决了大名的一个治安隐患。

得知卢象升招兵,袁时中带着几十个兄弟前去投奔,而且很容易就做了队长。卢象升对这六百个兵的训练大多亲力亲为,卢象升不在的时候,就由易浩然负责,袁时中做副手。

卢象升的队伍靠近了葬礼现场,他让刘玉尺把村民中为首的叫来。很快,康小米和一个老和尚被带到了卢象升马前。卢象升本想直接过去和大伙聊聊,但是易浩然、袁时中和众亲兵都不同意,前面可是上百号人,多为壮丁,还带着家伙,谁能保证不是土匪。

卢象升下了马,一方面是看在老和尚的岁数上和他客气客气,一方面也是为了活动活动。与一般的文官不同,他的武力值很高,箭术精湛,抡大刀也不在话下,马术当然很精通。但是他毕竟不像蒙古人那样长在马上,骑了快一天的马,也得下来站一会儿缓缓。

康小米和卢象升互相打量着,这一回合,康小米胜利。卢象升的身份太好判断了,一个中年书生,骑着好马,跟着一群当兵的,必是大官无疑。但卢象升却没法看出康小米是流寇。

老和尚是货真价实的少林僧,“长工头”康小米的山西味河南话也并不让人生疑,孟津在黄河边上,离晋语区很近,有人员交流是很正常的。虽然测量队的人都拿着朴刀、杆棒、梭镖、弓箭之类的武器,但官军们都不当回事,这年头老百姓不带兵器哪敢出门,到处都是民间编练的乡勇,这些简单武器对农民来说和生产工具差不多,官府从不过问。

易浩然问道:“你们是哪里的僧人,为何在此焚化尸体,死者是谁?”老和尚答道:“阿弥陀佛,老衲自嵩山少林寺来,这里亡故的都是本寺的檀越,故而寺里遣老衲与众师侄前来超度。”

康小米与和尚相处久了,也知道“檀越”是施主的意思。虽然和尚们确实是靠这些佃户的钱来活着,但是真的把他们当施主这还是第一次。

易浩然说:“既是收敛尸体,为何不装棺掩埋,而要点火焚化?”他是儒生,受的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教育,对佛家的丧俗颇不以为然。

老和尚答道:“肉身躯壳,以火净之,早登轮回,享来生之福。经黄河决口之后,本地土质既松且湿,若是土葬,掩埋太浅,将为野犬所食,掩埋太深,则浸于水中。还是焚化了,了无牵挂,亦敬重亡人。况皮囊腐臭于泥水之中,尸水、尸气皆有剧毒,恐招引瘟疫。”毕竟是专业的和尚,应付这种问题还是对答如流的。

虽然此时的医学并不能解释尸体与瘟疫之间的内在关系,但是腐烂的东西有毒毕竟是常识,所以王瑾特意强调的烧尸防疫在卢象升、易浩然等人听来也并不如何惊世骇俗。以往遇到大战、大灾,产生大量的无主尸,难以掩埋,收集起来一烧了事也足不为奇。只不过那种处理方式更多地是为了防止臭气熏天,而不是像王瑾这样明确地将之作为卫生防疫措施。

卢象升见多了巫婆神汉们各种异想天开的招数,相比之下,少林禅宗毕竟是受过皇封的正经教门,“尸气有毒”之说也符合通行的医理,他还是比较信服的。他点了点头:“大灾之后常有大疫,洪水过后尤甚,说不定其中确有关联,此法若真能遏制瘟疫,也是一桩功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