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47章 河南的盐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47章 河南的盐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47章 河南的盐

“阎大哥,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城里有三千多官军,这要是打起来,我们还不够人家塞牙缝的呢。”“我还能害你们吗?放心,跟着我没亏吃。”

阎可义身边聚集着一大群他的发小兄弟,阎可义的家乡是汲县,也就是卫辉府的附郭县,所以在卫辉府城中有很多熟人,这些人有的在本地当兵或者当团丁,有的则没什么固定职业,不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副业:贩私盐。

“最近买卖越来越不好做了,潞府最近贩私盐,就不许我们干这行,抓住就杀。官兵来了之后也和他们合伙了,有个叫杨大福的千总最他妈不是东西,三天前在东关外一口气杀了二十多个淇门镇来的盐贩子。再这样下去,我们都没活路了。”

明初实行开中法,朝廷发布招商榜文,让商人将粮食运到指定的边塞粮仓,以此换取盐引,凭盐引到盐场取盐,再运到指定地区销售。每逢要补充国库存粮、赈济灾荒的时候,朝廷也经常用盐引让商人运粮。

到了明朝中后期,官商勾结,豪势之家把持盐务,高价倒卖盐引。甚至出现了不送米到边疆就能拿到相关收据,去盐场支盐的情况。合法商人的权利被严重侵害,国家的财产也这样流入了豪商之手。其中,藩王和勋贵起到的作用尤其恶劣。

弘治皇帝试图清理盐政,他继位的时候,“两淮运司连年称过引盐一百余万,而商人所缴截角引目十无二三,如不严禁,则奸商投机不已,盐法更坏”。弘治帝以叶淇改革盐法,不再让商人纳粮,而是让他们直接交银子,再由国库统一拨银到边疆去籴粮。

粮食缴纳过程中的弊端倒是避免了,但边军将领的贪污也更方便了。居住边地的盐商大量迁往内地,边地粮价暴涨。

而且,弘治帝对于自己的家人非常纵容。张皇后之弟寿宁侯张鹤龄的家奴朱达申领盐引六万九千引,只要转手倒卖,即可获利数万两。户部不肯批准,但是以“深情”著称的弘治皇帝却特批允许。

户部主事李梦阳弹劾张鹤龄“招纳无赖,网利**,夺人田土,拆人房屋,虏人子女,要截商货,占种盐课,横行江河,张打黄旗,势如翼虎”,结果被下狱拷打。总算弘治皇帝还没糊涂到家,拒绝了张鹤龄要李梦阳命的要求,反而让他官复原职了。

张鹤龄从此变本加厉地侵吞国家资产,两年后,他又和弘治帝的舅公庆云侯周寿勾结起来,意欲侵吞盐引一百八十万引,户部尚书韩文上疏反对:“国家盐法,专以备边。今山、陕大饥,寇方大入,财政紧张,运输艰难。为何坏祖宗成法,忽视边防大政。”恰逢弘治帝去世,没来得及批复,但是新继位的正德帝还是很快批准了此事。

到了崇祯年间,大明的盐务早已是一堆烂账,万历帝对于自家亲戚的无节制滥赏更是加剧了盐务的崩坏。

万历帝的弟弟潞王、儿子福王在大婚、建府、就藩时的巨额开销,以及占田、经营商铺等问题,都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也不必细表,单说食盐一项。二王凭借自己的身份,攫取了运销食盐的特权,黄河以北,以潞王府运销的长芦盐为主,黄河以南,则是福王府经营的淮盐占统治地位,原本在这里销售的来自山西解州盐池的食盐都被排挤了出去。

在宋代,“河南、河北、曹濮以西、秦凤以东,皆食解盐”。到了明代,解盐在河南也有很大的市场份额。潞福二藩倚仗权势,把解盐排挤出了河南市场,山西的盐商当然也不是好相与的,这就滋生了大量的私盐贩子。

阎可义在当兵之前也卖过私盐,他们这种穷光蛋只能从盐场搞到少量的私盐,走街串巷地贩卖,赚点小钱,很多时候还需要借贷。所以真正赚钱的其实是那些控制盐场的大灶户以及放高利贷的,而时刻冒着生命危险的却是这些小盐枭。虽然朝廷和潞王府、福王府都严厉打击私盐,但很多明军的军官、士兵也参与其中,所以屡禁不止。

农民军来到豫北一带之后,盐枭们屡屡突破官军的封锁,冒死卖盐给农民军。农民军严重缺盐,手里的金银却有富裕,把盐卖给他们,获利可达十倍。所以虽然玄默、曹文诏、左良玉、邓玘等人每个月都得杀几十个私盐贩子,可还是拦不住这些要钱不要命的人。

一想到家里的爹娘妻儿等着他们带粮食回家救命呢,多疯狂的生意都有人敢做。就算是盐枭中混得比较好,已经成了黑道老大的,也为了流寇的银子而舍生忘死。

王瑾给李自成讲过河南的盐务问题,很好理解,说一段《神探狄仁杰》的评书就清楚了。只不过福王、潞王贩盐不用像颖王那么麻烦,还得抢劫官盐,他们是直接明目张胆地私贩官盐。

只靠私盐,还是解决不了几十万农民军的吃盐问题。李自成的想法很简单,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于是,他盯上了卫辉城里的潞王府。干掉这个豫北最大的盐贩子,自然就有盐吃了。

于是,阎可义就被派了回来,同样被派回来的还有田虎和孟长庚。

“好家伙,我还以为你们两个都见阎王去了!”杨杰大力捶着田虎和孟长庚的胸口。他是他们两个的上司,但与他们交情甚笃。

田虎笑道:“倒是见了个阎王。闯营的活阎王,听说过吧。”杨杰说:“那边过得怎么样?”田虎说:“还不错,就是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的。不过那个传闻是真的,闯将确实是和当兵的一个锅里搅马勺。我和老孟都给他当了一段时间卫士,现在我被派到九条龙谷可成的队里当了个小管队,管着二十多人。老孟不是冲锋陷阵的料,也是小管队,但是在辎重队。那边破事没有官军这么多,还是挺舒心的。”

虽然田虎和孟长庚“叛变”了,但是杨杰等人一点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反正是当兵吃粮,给谁干不一样。在流寇里有熟人也是件好事,多个朋友多条路。

杨杰心中形成“忠诚”这个概念,那要等到十六年后,直到那时,一生摇摆不定的他才在自己夫人的怒斥之下最终下定了决心,人还是要有点底线的。

田虎掏出一本书来:“我刚投降那会儿,王总制给了我一本书,说有机会一定要送给你。”

“三打大名府?”杨杰接过书来,“这不是水浒里的故事吗?我看它干嘛?”田虎说:“我也不知道,活阎王总是神神叨叨的。反正闲着没事让人给你念念解闷也好,多读点书总没坏处。”

原本历史上,杨杰降清后加入李成栋部。在李成栋死后,阎可义斩指为誓,决心守卫南雄,拒清军于南岭以北,杨杰为其部下。阎可义病故后,两广总督杜永和派来接替阎可义的罗成耀逗留于韶州,拒绝前往南雄前线,杨杰成为南雄府明军的最高指挥官。

在妻子蔡氏的劝告下,杨杰拒绝了尚可喜的招降,却误以为尚可喜会在江西南安过冬。于是尚可喜在除夕夜派遣部下混入城中,在鼓楼纵火。趁着明军救火的机会,清军间谍打开城门,放尚可喜的大队人马入城。杨杰夫妻及六千余名守城明军全部殉国,全城百姓被屠。

尚可喜的计策并非来自哪本兵书,而是原封不动地照抄《水浒传》中吴用在元宵节派时迁等人潜入大名府,火烧翠云楼,里应外合破城的办法。

后世常有人嘲笑努尔哈赤靠三国、水浒打仗,殊不知像李永芳、祖大寿、杨杰这样被吴用的计策打败的将领在明末比比皆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