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6章 四种人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6章 四种人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6章 四种人

“你早说要打县城,多带点人来啊,我们八百多人怎么打?再说了,不是说尽量不惹事吗。”郭君镇抱怨道。王瑾说:“孙之獬和王昌胤这两个王八蛋躲进了城里,非把他们揪出来不可。要强攻县城,四千人全带来也不一定够,要智取,八百人已经很多了。”

闯军攻下了大庄村和苏李庄,抄了孙之獬和王昌胤的家,把为虎作伥的狗腿子们杀了不少,但是这两个元凶首恶却躲进了县城。孙之獬就不必说了,向多尔衮献策剃发的铁杆汉奸,在原时空被谢迁虐杀。王昌胤在清朝为官时,也以奸佞闻名,构陷同僚致其被冤杀,最后自己也落了个杀头抄家的下场。在他们的老家,王瑾找到了更多的黑材料,本地百姓饱受孙王两家之苦,尤其是孙之獬,如果不是王瑾把他家的妇孺都关了起来,同村的老百姓直接就杀他全家了。

如果不把孙之獬和王昌胤的脑袋摘下来,这二人在闯军走后势必加倍报复老百姓,这样一来,闯军做的这一切除了抢到些钱粮之外还有什么意义?但直接攻击县城的确是困难了些,王瑾打算另想个主意。

王瑾的主意便是:直接和城里的官绅谈判,要他们献出孙之獬和王昌胤的人头。

荒唐吧?荒唐就对了。这年头要是不荒唐,又哪来这么多造反的。县城里肯定是没有合格的夜不收能准确摸清闯军的人数和部署,王瑾在淄川外围故布疑阵,造成数千流寇准备攻城的假象,同时射书入城,提出只要献出孙之獬、王昌胤二人首级,就放过满城官绅。

至于安全问题,王瑾毫不担心。淄川隶属于济南府,但是离青州更近,也是个两头不管的地方。现在登州叛军裹挟大量百姓,已有数万之众,攻下了黄县和招远,正准备攻打莱州府城,孙元化自保都难,肯定不会出兵去支援济南府下辖的一个小县城。至于山东巡抚余大成麾下的兵马,等到淄川县的告急文书送到,他们慢吞吞地点起兵马,再以郊游一样的速度赶过来,闯军早就回到位于青州府境内的营寨了,这帮官兵绝对懒得过界一步。

“若不是这两人招惹流寇,怎会有这等大祸。”“唉,我家妻小祖坟俱在城外,也不知如何了。”“孙之獬平素便为祸乡里,听说他的儿子都让流寇杀了,也是报应。”“也不知他们躲在何处,县中议事他们也不来参加。”……

孙之獬听着家人打探来的士绅大户们的议论,心里拔凉拔凉的,流寇的计策好毒,就算县太爷坚持不肯将自己和王昌胤的人头献出,城内的人心也势必动摇。居住在城里的士绅们大多在郊外有田产,都怕被流寇劫掠,现在有了求和的可能,都巴不得赶快把流寇送走,至于在这一过程中牺牲掉谁,他们根本不会在意。

对于自己这些同类的嘴脸,孙之獬真是再熟悉不过了,换成他的话,只会更加毫不犹豫地吃别人的血肉。但是他不能死,他得活着。虽然当年抱魏忠贤的大腿抱得太紧导致他丢了官,但是对财富和权力的渴求却从来未变。流寇不可能永远待在淄川,只要他活下去,只要回到大庄村,他还是孙老爷。

城里是不能待了,其他大户随时可能出卖他。虽然戒严了,要出城也容易,孙之獬贿赂了守门的民壮,连夜带着小妾和四个仆人出了城。

然后他就被送到王瑾的军营里来了。

“天底下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像洪承畴这样的,是个聪明人,也知道自己有缺点,小心翼翼地运用自己的能力。这是最难对付的。”

“第二种是像祖大弼那样的,虽然没有多少脑子,但是很有自知之明,能用斧子解决的事就绝对不用脑子,知道听他哥哥的话。这种人如果很能打的话,也不大好对付。”

“第三种人是袁崇焕和毛文龙这样的,他们有真实本领,可是太拿自己当回事,太相信自己什么都能做到,甚至一意孤行,所以他们会死在自己人手里。我们的老对手曹文诏也是这类人,不过他上面有洪承畴,不至于捅出太大的篓子。”

“第四种就简单得很了,就是像这位孙老爷这样的,分明是个不折不扣的蠢才,却觉得自己聪明得不得了,以为天下人都没他能算计。”

逮住孙之獬让王瑾很是痛快,辛思忠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在他看来,孙之獬虽然也是个有多少颗脑袋都不够砍的货色,但是凶恶程度照莱芜那家土豪差得远了,王瑾到底看重他什么?

如果孙之獬坚持留在城里闭门不出,城中的士绅真的敢冲进他家里把他抓出来献给流寇吗?恐怕谁也没这个胆子。但是他既然出了城,闯营向城外的穷人们悬赏捉拿他就容易得很了。尤其是孙之獬在逃跑时还带着女人,让仆人背着大包小裹的财物,抓他就如同抓笼子里的鸡。

王昌胤就没出来送死,不过这并不是因为他比孙之獬更聪明,而是因为他胆子更小,不敢冒险出城。

不过对于王瑾来说,杀不杀他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谢大哥,你就这样当一辈子仆人,能有什么出息,大丈夫生于乱世,自当建功立业,有一番作为。”一个十**岁的年轻书生兴奋地说道。谢迁轻声说:“我父母在堂,不可轻离,何况韩家老爷夫人待我不薄,我若造反,必牵连他们。”

此时的谢迁远没有十四年后一呼百应的威望,他只有两个小兄弟,赵束乡和丁可泽。赵束乡是个童生,母亲早死,两年前父亲又病故,为了给父亲治病、出殡,本就不多的一点家产荡然无存,现在在塾中教书混一口饭吃。丁可泽还只是个十五岁的少年,幼年失怙,成了乞儿,后来遇到了谢迁和赵束乡,谢迁托韩源帮他介绍了一个地方学徒。

丁可泽说:“反正我是不干了,成天挨打,还学不到本领,一天到晚吃不饱,还不如当流寇。”谢迁说:“流寇也不见得能吃饱。而且他们军纪森严,动不动就杀人,在东刘村的时候,喽啰未得命令敢踏进民宅一步就斩。”赵束乡说:“正因为如此,才更说明这一路反王与众不同!我看将领能和大明朝争天下的定是他们!”

这话李自成和王瑾现在都不敢说。赵束乡好发大言,谢迁早就习惯了:“二位贤弟既然想好了,愚兄也不阻拦,只是我是实在不能走的。”丁可泽低着头说:“大哥,我们对不住你,我们也不想和你分开,实在是这次机会如果错过了,不知何时才能遇上这样的队伍。”谢迁说:“我懂得的,一般的山匪草寇,你们看不上。就算你们要去,我也会拦着你们。你们是去做大事的,又不是生离死别,矫情什么。待你们当了大官,我还要去投奔你们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