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万历明君 > 第183章 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万历明君 第183章 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作者:鹤招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02 20:29:05

第183章 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第183章 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虞城县到归德府城(今商丘市睢阳区)很近,不过四十里的路程。

一路走来,也不过是让太阳从东边挪到头顶。

马车缓缓驶入城门,车上的谈论还在继续。

“……也不能说朝臣不体谅君父,只不过,这几年新政频出,六月一小改,三年一大改,朝臣没有离心离德,都已经是相忍为国的结果了。”

“陛下亲政之后,说是大刀阔斧也好,说是急功近利也罢,总之,对朝臣颇为苛刻。”

司马祉的这番话,不由让沈鲤多看了一眼。

地方府县的堂官,还真是打磨人。

自己稍微露出赏识的态度,其人就能用一副和盘托出的模样,做起投名状了。

面对这位度田马前卒,新党拥趸,亲口说出皇帝苛刻,沈鲤不好奇都不行。

他看着司马祉,也不提司马祉言语失礼,反而毫不避讳地追问道:“怎么个苛刻法?”

司马祉见沈鲤这个态度,眼中喜色一闪而逝。

他脱口而出:“这话有指斥乘舆之嫌,但先生既然问了,学生也没有遮遮掩掩的道理。”

这场谈论,本来下了马车之后,无人会再提起。

但这一声先生之后,已然有了不一样的意味。

司马祉斟酌片刻,缓缓道来:“这几年,吏部受内阁辖制之后,陛下对朝臣惩戒日渐苛刻。”

“我同科的胡汝宁,时任山西曲沃县令,赴任以来,天滋亢旱,便在当地禁捕鼃(青蛙),希望可以感召上苍。”

“当地百姓不愿,闹了些事端出来。”

“以往这种事,无非在朝臣中沦为笑柄,落个虾蟆县令的浑名而已。”

“但陛下得知后,直接下诏吏部,准其致仕。”

说是准其致仕,实则是保留致仕待遇的革职。

哪怕司马祉赞同如今新政的大体,也不免兔死狐悲,提及之时,更是不乏为其伸冤之态。

沈鲤闻言,忍不住嗤笑一声。

胡汝宁这一手靠禁捕鼃来感召上苍……就是典型的死读四书五经,给自己都绕进去了。

四书五经是用来教化世人的,用来为政,那就是荒唐无比。

每年的进士里面都有几个这种奇人异事,否则司马祉就不会说,按照以往的惯例,会被嘲笑为虾蟆县令了。

当然,以前大家同僚相护,今日你帮我,明日你帮我,对这等不涉及根本的小事,往往轻轻落下。

但沈鲤是从皇帝登基,亲眼旁观到万历二年,对皇帝的为人,比司马祉更清楚。

朝臣们哪怕是心思坏点,皇帝都还会试试找个合适的位置看能不能用用,一如揽财的王崇古、伏阙邀名的吴中行、只为家族计的李春芳等人。

但胡汝宁这种蠢货,皇帝是打心眼里厌恶,只当作是扶不上墙的烂泥。

初时登基还要在乎贤名,不好太过苛责,如今一朝亲政,自然是不再留手。

沈鲤轻咳一声:“陛下这也是为了保全胡汝宁,免得其人位置越居越高,犯的错漏也越来越大,届时不可挽回。”

君上要保全臣子,做什么都是对的。

沈鲤一本正经。

司马祉面色古怪地看了一眼沈鲤,难怪朝中都说皇帝智可以拒谏,总是有说不完的道理。

敢情都是从这些帝师这里来的。

司马祉勉强附和道:“先生说得是,陛下有如天之德。”

他勉强扯了扯嘴角,继续说道:“除此之外,陛下亲政以后,重启了大朝会,将次数从国初定制的两次,改为了一次,时间在初一当日。”

大朝会与常朝不一样,后者只是各部堂官能参加的小范围会议,前者便是囊括了大多数京官,在皇极殿开大会。

国初定制,每月初一、十五共两次,其作用便是让京官能够直接感受到皇帝的威严与意志。

“先生是知道的,历朝历代的大朝会,文武百官难免有失朝者,往往夺俸一月便是了。”

沈鲤点了点头。

他自然知道,隆庆六年的大朝会,有一百七十三人失朝,万历元年的大朝会,有二百七十四人失朝。

沈鲤在散朝后,遇到过从勾栏出来,与自己尴尬对视的朝官;遇到过酒楼酗酒,被家丁抬回去的勋贵;也有刚刚结束讲学,与沈鲤谈论心得的翰林。

司马祉神情中颇有不赞同之色,同时又在憋着笑:“但那一次,陛下直接让御史、内臣,去往失朝官吏府上查探缘由。”

“将一干失朝的朝臣,逮到了皇极殿。”

“一些衣衫不整、酩酊大醉的也就罢了,还有一名郎中,跟家中猎犬勾连到一块不能分开的,被司礼监带着狗一起抬到了皇极殿。”

“事后更是被皇帝布告在了邸报、新报上,刊行天下。”

说完,他终于忍不住,噗嗤一声笑出声来。

如果这不算苛刻的话,就没有比这更苛刻的了。

司马祉虽然觉得好笑,但站在士人的角度,同样也觉得皇帝此举,折辱过甚。

沈鲤闻言,脸上也不禁也浮现出异样的神色。

这种事刊行天下,朝臣名声恐怕就一朝丧尽了,说句皇帝苛刻,倒也不算过分。

不过……话又说回来。

当初皇帝被宋儒捏造了烝母的事,都大度地让郑宗学在笑林传播这笑话。

那朝臣这种粘一块的事,似乎也没必要太过避讳?

沈鲤为人持重,并未跟着笑,只是找补道:“陛下连俸都未夺,只是刊载出来警醒来者,可见惩前毖后,只是为了治病救人,亦是一片仁德之心。”

司马祉瞥了一眼沈鲤。

他莫名又想起自己那位顶头上司,河南布政使邓以赞。

似乎每一位皇帝身边出来的大臣,都对皇帝有着难以言喻的认同。

即便是这种败坏士林名望的酷烈之后,都还要替皇帝勉强遮掩。

司马祉摇了摇头,终于将心中对皇帝最为不赞同的地方提了出来:“先生说得对,这些事,陛下哪怕苛刻些,也没人说得了一句道理上的不是,就怕陛下有不占理的时候。”

沈鲤大惊,难以置信:“陛下还有不讲理的时候?”

司马祉一噎。

这叫什么话。

他被沈鲤的目光弄得有些不自在,别过脸去,看了一眼车窗外,嘴上解释道:“万历四年十一月,霍冀任上离世。”

“陛下便没能像以往一样,公道行事,甚至险些掀起了文武之争。”

霍冀死在任上了?沈鲤愣了愣。

倒不是觉得死得意外,毕竟万历四年,霍冀也六十一岁了。

只是霍冀屡屡在京营的事情上,跟皇帝唱反调。

本以为皇帝亲政后,应该会直接调任,乃至罢官的。

司马祉不知道沈鲤在想什么,再度掀开车帘,确认了一番周遭没有人。

他这才继续说道:“跟赵孔昭之事如出一辙——霍冀离世后,皇帝再度阙官不补,兵部侍郎协理京营戎政之职数年空悬,视阅京营右都御史也自此缺位。”

“京营总督顾寰区区勋贵,竟然不仅登堂入室,上常朝议事,还要实掌京营,配十万大军。”

司马祉的语气,清晰地表达了他在这件事情上对皇帝的不满。

哪怕他做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来支持新政,那也是有原则的。

沈鲤闻言后,这次难得没有替皇帝找补。

他自己比司马祉更清楚皇帝在做什么,无非又是在步步为营,想撇开兵部独掌京营而已。

说句肺腑之言,沈鲤对于皇帝在这一点上的做法,殊不认同。

皇帝口口声声要君臣一心,这难道不是自己在开上下相疑的坏头吗?

况且,当初赵孔昭的事情,以及马自强提请顾寰入廷议,都是大家捏着鼻子认下的。

毕竟总归是内阁王崇古,经由兵部,对京营发号施令,怎么说也还在以文制武的圈子里打转。

如今兵部侍郎协理京营戎政、视阅京营右都御史双双空了下来,让顾寰一个勋贵登堂入室,掌控京营,恐怕迟早酿成大患。

可惜,自己不在皇帝身边,时刻警醒皇帝。

如今皇帝在文武之事上行差踏错,说不得,身边已经尽是申时行、栗在庭、吴中行那一类佞臣了。

沈鲤心中叹了一口气,面上关切道:“闹得很厉害吧?”

这种文武格局的变动,稍不注意就是党争之祸,甚至动摇国朝根本,都不是没有过前车之鉴。

司马祉语气不是太好:“国朝哪里缺得了有识之士,兵部上到尚书石茂华,下到郎中主事,以及都察院、兵科给事中,屡屡上疏挑明厉害。”

“可惜,皇帝一概留中不发。”

“此后便开始争闹不断,太仆寺扣押军饷不发、兵科给事中弹劾顾寰老迈、兵部成批削职顾寰的一干亲信、参、游、佐等将,可谓是乌烟瘴气。”

沈鲤露出忧虑之色,追问道:“之后呢?”

司马祉摇了摇头,放缓了神色:“之后,似乎是各自退了一步,陛下将中书舍人郑宗学、赵用贤充入了京营,授参谋官,直接受辖于皇帝。”

“又从了内阁之奏,选拔近年的三甲进士、举监、武进士,充入京营为坐营司政,每营按照一将官一司政授官,除日常操练、军纪、统帅、战事等仍归将官负责外,其余政务,皆由坐营司政向参谋官、以及内阁奏报。”

对于这个结果,司马祉只能说差强人意,虽然真让顾寰上桌吃饭了,但总归皇帝没忘了以文制武。

沈鲤默默叹息一声,此举虽然按下了文武相争的隐患,还是皇帝终究还是将兵部撇开了去。

也难怪上下相疑。

他抬头看了看马车外,见到已经驶入了归德府城内,便放低了声音,轻声道:“即便如此,有内阁居中调和,也还闹不到朝臣串联宗室,给藩王递话的地步吧?”

皇帝伤了根基这种事,一旦让藩王听了去,免不得又是暗流涌动。

再加上皇帝当初打压宗室,连郡王都死了好一批,要说宗室对皇帝没有怨怼之心是不可能的。

这种遗祸无穷的大事,哪怕有朝臣起了二心,非要推波助澜,但新党势大,内阁的几名辅臣,无一不是向着皇帝,那么理应尽快扼杀在萌芽之中才对。

司马祉听了沈鲤这问题,一时不知从何答起。

他思虑片刻:“都御史守礼葛公故了。”

沈鲤一怔。

“内阁南宇高公,去年冬月,中了风痱。”

沈鲤收敛了神色,显得有些严肃。

“内阁豫所吕公,今年正月以来,身体衰弱,已经不能下床。”

沈鲤正襟危坐,身子下意识前倾。“鉴川王公,本就只管兵事,不管政务,近年来,更是因为板升生齿日繁,强硬无赖,在用人上与陛下有些分歧,之后王公便除了谋划九边、倭寇的大局外,再无插手政事。”

沈鲤听罢,终于明白,朝局为何今年如此动荡,连皇帝无嗣的事情都压不住,被人拿到廷议上讨论。

隆庆六年至今,把持大政七年的内阁,平稳时自然足以压服一切。

但一旦陆续凋零,声势自然大不如前。

司马祉最后叹息一声,做了个总结:“如今的政务,差不多都是陛下与元辅在操持。”

虽然对皇帝作为,有些微词——尤其是外放进士到地方这一点。

但大略上,还是认同的。

如今中枢局势微妙,他不免也有些担忧。

沈鲤听罢,问题自然极多。

他沉吟片刻,突然问道:“敬甫说,陛下跟王阁老,在宣大用人有些分歧……”

“是宣大总督谭公也故去了?”

司马祉闻言,反应过来自己没有全面,点了点头:“谭公多年痰疾,万历五年一朝发作,已经故去了。”

万历五年,也不过五十八岁,可谓英年。

这种指挥一方的帅臣,往往都是寿数不长。

沈鲤皱眉。

他跟谭纶没有什么交情。

但是,板升生齿日繁……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当初白莲教的赵全,凭借板升,差点辅佐俺答汗称帝建制。

沈鲤凝重道:“鞑靼左右翼局势如何?”

这倒是问到司马祉的盲点了,他只有关切内政的功夫,边事他并未投注目光。

他只能含糊道:“不太清楚,只知道俺答汗那边板升闹得厉害,聚集了不少人,土蛮汗前年召集了八万蒙古人,召开了忽里台大会,推行法典、选举六大执政,其他的没有过多关注。”

沈鲤闻言,心中更是忧虑。

见司马祉不太清楚,沈鲤沉吟片刻,换了一个话题:“那如今宣大总督哪一位?”

司马祉脱口而出:“原大理寺卿陈栋,陈公。”

“听闻,王公本欲启用张四维,皇帝直接强点了陈公。”

沈鲤闻言,思索片刻,松了一口气般地点了点头。

难怪皇帝跟王崇古两人有了分歧。

皇帝厌恶张四维几乎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了,世宗、穆宗实录修完,朝廷推功名录上,连他沈鲤都不曾漏下,却没有张四维这个副总裁的一席之地。

王崇古这个舅舅夹在中间,恐怕也是难办。

但平心而论,陈栋这个人选,确实比张四维要好。

后者商人之心太重,蝇营狗苟,又因为其父的事情,对皇帝恐怕也有怨怼之情。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陈栋却是无可挑剔。

当初南直隶一事挺身而出,可谓皇帝最早的班底。

甚至为人也不乏狠辣,当初查盐课,陈栋不善骑马,为了赶时间,便让擅驭者将其绑缚同乘。

无论立场,还是心性,无不是上上之选。

说来,自己与陈栋还是一科进士,虽然陈栋是一甲,起步高一些,但也算出身相同。

没想到,陈栋竟然已经是封疆大吏了。

沈鲤将这多余的想法抛诸脑后,继续关切道:“既然内阁诸臣多老迈,陛下没有递补阁臣么?”

司马祉摇了摇头:“当然递补了。”

“万历四年的时候,便递补了马自强入阁办事,仍为礼部堂上官。”

“但病得比高、吕两位阁老还要早,前年开始,就频频卧床不起,连礼部事都交给左侍郎诸大绶处置了。”

沈鲤忍不住摇头,还真是青黄不接。

司马祉继续说道:“今年以来,陛下有意递补吏部温纯入阁办事。”

“但接任都御史的陈炌,威望不够,十三道御史、佥都御史等自行其是,开始接机弹劾阁臣、堂官,谋取晋升之阶,将都察院弄得乌烟瘴气。”

“温纯便没有入阁,而是接任都御史一职。”

“年初的时候,又令申时行入阁办事,王锡爵入京接任吏部左侍郎之位。”

“又恰逢王锡爵之女昙阳子白日飞升,举家大祭,王锡爵耽搁了好几月后才动身,申时行这段时日操持吏部事,哪怕入阁,也无暇分担政事。”

沈鲤蹙眉。

难怪朝中争斗到了这个地步。

内阁王崇古不管政事,高、吕、马老迈多病,不能任事,继任的申时行替张居正掌吏部脱不开身。

而九卿之中。

都察院素有威望的葛守礼离世,大理寺卿陈栋外放宣大,张翰、陈炌无能,兵部因京营事与皇帝相疑。

若是以往,这种过渡期,也算不了什么大事。

提拔新任,补阙空位,也就一两年的磨合罢了。

奈何新政七年了,皇帝跟内阁大刀阔斧,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

对考成法不满的官吏。

恐惧清丈田亩的乡绅。

抵触核查丁口的地方衙门。

怨怼于宗产被没收的宗室。

下放地方数年、吃足了苦头的新科进士。

这些人,必然会瞅准了内阁新老交替的空子,借皇帝无嗣之事,大做文章。

沈鲤低头看了一眼自己。

以他的资历,若是此刻回朝,一个六部侍郎的位置必然少不了——这也是司马祉五品的同知,在他这个六品左中允面前毕恭毕敬的缘故。

但奈何,他如今哪怕养好了身体,也回不了朝。

母亲才去世三个月,他至少要守孝到万历九年,才能回朝,替皇帝分忧。

想到这里,沈鲤看了一眼司马祉。

单看这厮行事,已经让他觉得地方上局势紧张。

如今这厮一说起朝中形势,便干脆让他有些坐立难安的感觉了。

哎,沈鲤叹息一声。

只盼那位圣君,能顶住这一轮度田的反噬。

他本来还打算入城之后,只是约束一番自家人,便速去速回。

但这一路上听着司马祉陈说朝局之后,沈鲤对于司马祉的请求,不免有了更为热心积极的态度。

在抵达归德府后。

沈鲤婉拒了司马祉接风洗尘,休息半日的邀请。

而是直接马不停蹄,开始替司马祉控制起归德府的局势。

当日,沈鲤便以本地豪强、族内长者的身份,将府衙胥吏,好生训斥约束了一番。

随后更是与沈家的小辈逐一会见,勒令众人以朝臣政令马首是瞻云云。

翌日,又将县学、府学的士人请来,自恃名望长者、当朝翰林,凭借士林地位组建社团——曰文雅社。

旨在教化风俗,共期为善,尤其批判了一干炸毁堤坝、抵抗府衙的恶行。

三日后,特设晚宴,将归德府城内有头有脸的人,聚集到了府衙之内。

沈鲤以世家之首,中枢上官的姿态,阐述朝廷苦衷,言必称在遵从政令之事上,沈家必然以身作则,对世家众人晓之以情,威逼利诱。

本是准备与这个左中允好生做过一场的司马祉,生生跟在沈鲤身边,以学生自居,动辄先生云云,左中允指使。

略过几家人私下贿赂、无关紧要的疯子冲撞司马祉家眷、几次拙劣的聚众打砸之外。

归德府的度田,终于要开始了。

……

接下来是府衙的主场,沈鲤也并不能帮上太多。

因为孝期还要回去举行第三次虞祭的缘故,沈鲤当晚便提前向司马祉道别。

沈鲤交代了司马祉一番,什么随时可以去虞城县找他,看护好黄册小心失火云云。

司马祉自然不会赠什么金银财宝感谢,而是亲自做了一番文章,称赞了沈鲤的高风亮节,家国情怀。

又将近几年的邸报、新报、东林学报、格物日报等报纸搜集起来,统统放进了沈鲤的马车中,聊表谢意。

翌日一早,沈鲤为免叨扰过甚,一大清早便收拾好,准备不告而别。

不过,沈鲤乘车将欲行,忽闻府内呼喊声。

“先生留步!”

沈鲤保持着钻进马车的姿势,屁股朝外,无奈又退了出来。

只见司马祉快步地追了出来。

手里拿着最新的邸报:“方才布政司又递了一份邸报来!”

沈鲤转过身,呵然一笑:“下次来沈府,一并带上就是,何必这般风风火火。”

他随手接过。

只一看,便怔住了。

邸报的日期是一个月前,也就是今年八月的邸报。

第一行映入眼帘——丙子,大学士张居正父丧,奏请致仕,扶棺归乡。

沈鲤抬头看向司马祉。

后者迎上沈鲤的目光,有些犹豫道:“先生,这田还能度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