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万历明君 > 第178章 足蹑华峰,目观沧海

万历明君 第178章 足蹑华峰,目观沧海

作者:鹤招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8 22:31:43

第178章 足蹑华峰,目观沧海

第178章 足蹑华峰,目观沧海

“……当场诛杀董狐狸、拱难;二日后,生擒长秃;又三日,诛杀把来。”

“只有叉哈来与猛安歹,二人见势不妙直接投了请把都儿,有朕与兵部叮嘱在前,戚都督并未与其冲突,当即便收了兵。”

朱翊钧说着,便将手上的奏疏递给张宏,让他拿下去传阅。

奏疏自然是戚继光的战报了。

结果还算圆满。

这次的主要目标,频繁作乱的董狐狸,当先便授首了。

五个儿子死了四个,还搭上一个拱难。

至于其弟长秃,则是与历史上一般无二,落入下风后直接俯首系颈,为戚继光所生擒。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董狐狸的残部被其第五子猛安歹收拢,与叉哈来一同投了青把都儿。

蒙古右翼三个万户,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

青把都儿是喀喇沁的领主,实际控制着永谢布万户,在蒙古内部,权势稳当前五的人物——蒙古拢共就六个万户,兀良哈万户经此一遭,更是彻底被分食一空。

青把都儿这等人物可跟朵颜卫一干小角色不同。

此人插手,戚继光也只好收兵。

之后的手尾,自然要中枢来处置。

眼下,便是皇帝与内阁、兵部、京营,在为此事开小会。

承光殿内,朱翊钧端坐在御座上。

王崇古半边屁股沾着矮墩,兵部石茂华与京营总督顾寰,则是站在大殿内,束手而立。

石茂华来时已经在值房内看过兵部的奏疏,此时直接当先开口:“陛下,青把都儿收拢朵颜溃部之事,顺义王业已上奏说明原委,恳请朝廷允准。”

朱翊钧失笑摇头:“事情做了再上奏,哪里是恳请,传达还差不多。”

石茂华连忙辩解:“好教陛下知道,青把都儿此次应下胡守人借道之事,本就是打着分一杯羹的主意,这是与咱们的默契所在。”

有些话是不能写在公文里的。

如果不是分食董狐狸部有好处,蒙古右翼凭什么坐视呢?

皇帝的眼睛不能只盯着看瑕疵,不管怎么说,这一战的战果,毋庸置疑。

王崇古作为北事通,此时自然责无旁贷开口解释原委:“陛下,当初朵颜卫举族携带乌格仑哈敦之宫屋,以万户之尊自行降为阿拉巴图(纳贡者)时,顺义王便将影克的几个兄弟及其部族据为己有,而据险以守、只是名义上归附的影克部,则是赐给了老把都儿。”

“这些年老把都儿只能在朵颜卫征收岁献,并不能实控。”

“如今朵颜卫遭天威惩戒,青把都儿收拢溃兵本就名正言顺,渊源如此,俺答汗也制止不得。”

“若是非要穷根究底,只怕恶了双方关系。”

王崇古话说得委婉,但这双方关系,指的不仅是俺答汗与青把都儿,同样也是朝廷跟俺答汗——没有相应的实力,就不要耍天朝上邦的性子了。

朱翊钧听罢,并未直接表态,而是又将目光看向顾寰。

顾寰见皇帝看来,斟酌片刻,道出了自己的视角所见:“陛下,诚如王阁老与大司马所言,此事即便是青把都儿自行其是,罔顾朝廷与顺义王的默契,也不应当深究。”

“青把都儿属众多娶汉地妇女,尤其杂居于板升附近,习俗交融,贸易密切,本就与我朝最是亲善,比他几个时常劫掠我朝的弟弟,要好上数倍不止。”

“奈何老把都儿死后,青把都儿一直与其弟哈不慎、满五索、满五大摩擦不断,至今仍没有彻底捏合部族。”

“我朝若是为此小事贸然呵斥,反而易生变故。”

这位京营总督的意思是,虏情复杂,理当见好就收,至于朵颜卫些许残部,无关紧要。

朱翊钧听到此处,终于缓缓点头:“既然如此,便发文给顺义王,遂了青把都儿的意就是。”

皇帝表态,方才说话的几人自然没有二话。

“陛下圣明。”

“臣领旨。”

王崇古更是开口赞道:“在隆庆五年时,元辅与定安伯曾上奏先帝,言及,蒙古左翼患在属夷,右翼患在板升,二患不除,我朝终无安枕之日。”

“俺答封贡时,板升赵全明正典刑;如今用兵董狐狸,左翼属夷一扫而平。”

“两朝奋勇,庙算伐兵,北方终是可安枕些年岁了。”

朱翊钧瞥了王崇古一眼。

他对这厮的心思,可谓一清二楚。

无论是方才给青把都儿开脱,还是此时说的话,都是在为其功勋张目。

所谓平定二患,不都是他王崇古的定策之功?

正因如此,听话听音也就够了,真要信了什么北方高枕,那朱翊钧就跟先朝的父祖们没区别了。

且不说所谓二患只是左右翼的军师、马前卒之流,疥癣之疾而已,鞑靼本部势力不曾损过半点。

哪怕是如今土蛮汗失了触须,短时间不会驱使本部侵边,那也不可能就高枕无忧了。

矛盾是在不断转化的。

俺答封贡以前,边关固然饱受其劫掠。

但封贡以后,又导致“边防大驰,军饷皆入帅囊,啖寇之外,间以遗京。近边之卒,馁瘠无复有生理,而板升生齿日繁,强硬无赖,议者忧之。”

区区板升都敢逐渐强硬无赖。

可见一个劲的惠,并不能保证右翼永远恭顺下去,休养生息后,野心随着势力一起膨胀,也不无可能。

蒙古右翼如此,左翼则更是一言难尽。

历史上朵颜三卫虽然没跪得这么快,但好歹在万历二十年前后悉数俯首——董狐狸被李成梁打服,长秃被戚继光活捉,长昂部被大明与土蛮汗联手瓜分。

但兀良哈万户的弱势,随之而来的,是牧区女真人的吞并兼收,死灰复燃。

大明天下就是这样丢的。

对手的没落,并不意味着自己就在蒸蒸日上。

终归会有新的对手。

归根到底,修炼好内功,才是硬道理。

想到这里,朱翊钧摆了摆手说回正事,朝石茂华嘱咐道:“论功行赏之事,兵部也不要拖延,尽快拟出来。”

也不是他这个皇帝性子急。

而是按大明朝的惯例,论功行赏这种事,不聚集个几千人到校场讨要,是不是有结果的。

石茂华连忙领旨。

王崇古则是立刻接过话头:“陛下,与朵颜卫互市的条陈,臣已然拟好了,选址当是在喜峰口往北八十里处,宽河一带(今河北省宽城县)。”

说罢,便从袖中掏出奏疏,让内侍呈上。

朱翊钧接过仔细翻阅起来。

选址没什么问题,这一片如今还是争议地区。

本属宽河守御千户所,但大宁都司弃了之后,如今在事实上已经属于朵颜三卫的牧区了。

又列了些别的互市的细条,交易的类目、互市的时间等等。

与宣大的互市,大差不差。

朱翊钧看过一遍后,便合上放在一旁:“王卿,互市的时间,缘何是春夏之交?”

与俺答汗的互市,时间都是不定的——俺答汗想要了,才会约个时间。

但朵颜卫显然没这个资格,主导权自然在朝廷这边,想定几时,就是几时。

王崇古有问必答:“陛下,深秋马正肥,臣思互市之期定于春末夏初者,以虏马方瘦,不敢驰骋深入。”

“退而言之,届时即使有变,也可以关隘步卒之强击疲兵瘦马之弱,此乃防患于未然。”

朱翊钧闻言,心中暗道专业。

不过,他既然这样问了,自然是有别的意见。

他朝王崇古投去征询的目光:“既然是防患于未然,当有别的方法,朕问王阁老一句,这互市若是常设,能不能开起来。”

王崇古一怔,不免有些疑惑。

但还是回着皇帝的话:“陛下,常设自然也能开起来,不过简单搭个市场恐怕不行,少说也要堆个小城出来。”

宣大互市虽然常有贼虏乔装打扮,纠集劫掠,但那是因为其选址为了让俺答汗放心,离宣大颇远,以至于鞭长莫及。

但朵颜卫就不一样了。

既然被打服的,那自然没什么主动权,哪怕互市设在距离喜峰口不过八十里的地方,也不过这边一言而决的事。

相对的,劫掠对互市的影响,自然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朱翊钧点了点头:“宽河属海河流域,经滦河出勃海,若是开启互市,无论大宗物资,还是人员往来,都比宣大方便不少。”

“既然如此,何不将互市做得大些?”

“羁縻朵颜卫的同时,又能繁茂北地边关的百姓。”

朱翊钧意味深长。

既然热仗打完了,后续金融仗哪里能不跟上呢?

作为当世生意人里面官位第一,做官里面生意第一的王崇古,听了皇帝这话,似乎有所感悟。

俨然换上了商业头脑的表情,皱眉点着下巴,开始沉思起来。

一旁的顾寰见状,迟疑插嘴道:“陛下,如此……恐有啖寇资敌之嫌。”

宣大互市的规模,也就让三个万户的贵人过过好日子,奴隶们分口汤饿不死罢了。

要是再增扩些规模,难免有养虎为患的顾虑。

朱翊钧摇了摇头:“顾卿多虑了,在商言商。”

俺答汗以精兵强将,而有求讨锅布之恳,朝廷哪怕吃亏也得答应。

但跟朵颜卫的互市,朱翊钧是不会做亏本买卖的。

王崇古思虑半晌,终于开口回应:“陛下,或许,可以效仿板升,汉夷杂居,开放市易。”

朱翊钧闻言,怔然片刻,而后突然拍案叫好:“王卿真知灼见!”

“朵颜三卫既然四处开枝散叶,如今岂不正适合居中经营此事?”

读作开枝散叶,写作三方分食。

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王崇古提议甚好,在打经济仗之外,又给朱翊钧提了个醒。

作为东亚文化的高地,不输出点什么怎么行。

大一统,可不仅仅是武力与经济。文化一统,同样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谁说蒙古人不能考进士呢——当然,也只有彻底清算之后的部族,朱翊钧才会考虑赏赐这个资格,至于加分,就更别想了。

见皇帝反应激烈,答应得也快,石茂华与顾寰两个插不上嘴的,不由面面相觑,疑惑怀疑激动个什么。

而王崇古虽然是提议的,不过他还是谨慎表态:“陛下,还是下廷议罢。”

“此举要讨论宽河互市商税、赋税的征讨,必然要户部过目;为吸纳汉夷杂居,对逃亡的汉人,说不得也要三法司酌情宽释彼辈;此外,边军如何防备、是否设立千户所、如何教化羁縻的蒙古人……”

“事涉多部,尚且需要集思广益。”朱翊钧本也不急,反而对王崇古这持重模样很是满意。

他赞许着点了点头:“这等事,确是得充分讨论,朕稍后便将王阁老的意思,下常朝议论。”

“对了,干脆让胡守仁即刻护送长昂及其诸子进京,一起议一议。”

朵颜卫不仅仅是互市的交易方,更是要作为宽河自贸区的对外渠道。

既然扮演重要角色,定然是要让长昂深刻领会会议精神的——不领会也没关系,长昂生的儿子多,总有愿意领会的。

王崇古连忙行礼应声:“圣明无过陛下!”

而后四人又商讨了一番别的事宜。

譬如对土蛮汗略作安抚,同时加强防备,以防其人恼羞成怒,不顾大局。

又譬如向占据了泰宁、福余的内喀尔喀万户去书,说明原委,附属不改云云。

等诸多手尾商讨结束之后,便已经是正午了。

王崇古等人起身告退。

皇帝挽留三人一起午膳,王崇古、石茂华纷纷以公务婉拒,顾寰有心留下,见状也只好跟着离去。

朱翊钧见君臣一起吃饭都不好使了,不由撇了撇嘴。

他索然无味之下,只好收拾收拾,回万寿宫用膳。

走出承光殿之时,艳阳高照,万里无云。

入夏后,已经初有了一丝炎气。

一行人迈步走在御道上。

“大伴,选妃的章程拟出来了吗?”

回寝宫的路上,朱翊钧随口问着近日需要他关切的事。

选妃这种事,自然轮不到皇帝本人插手。

什么年龄、范围、流程,都是礼部跟司礼监拟出来,给两宫过目拍板的,皇帝连知情权都没有。

不过,规矩只是规矩。

张宏闻言,一点犹豫也没有,脱口而出:“回万岁爷的话,已经拟出来了。”

“先期选天下淑女年十三至十六者,有司聘以银币,其父母亲送之,集于京师者五千人,为家世海选。”

“而后内监循视之,去其体态稍短、稍肥、稍瘠者千人;再去其声之稍雄、稍窳、稍浊、稍吃者千人;去其腕稍短,趾稍巨者,举止稍轻躁者千人;余下者精挑细选,以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扪其肌理,只余三百人入宫,为容貌再选。”

“此三百人,由两宫熟察其性情言论,而汇评其人之刚柔愚智贤否,筛得五十人为妃嫔,为性情终选。”

“至于皇后之选,则由陛下圣裁。”

朱翊钧听着听着,不由露出古怪的神色。

什么综艺选秀。

这一套流程下来,难怪皇帝想结个婚,起步都是大半年。

朱翊钧忍不住嘱咐道:“派信得过的人看着点,不要全是些贿选的歪瓜裂枣,这事若办差了,朕可不会顾及你先前的功劳苦劳。”

他后世见过某些嫔妃流传的照片,可谓是丑不忍睹。

那种只能在朝臣里面搞政治婚姻也就罢了,若是天下海选也还是这个质量,那他是真要发脾气的。

张宏连忙保证:“陛下放心,这事奴婢亲自盯着。”

朱翊钧撇了撇嘴,这种被包办的感觉,着实有些不习惯。

上辈子虽然也是团委、工会、组织部轮流上阵硬给介绍的,但却是相处了些年头才结的婚——好歹去司法局帮小姑娘搬过几轮冰箱,一起接过刑释人员什么的。

朱翊钧收起胡思乱想,摇了摇头,再度问道:“日期如何安排的?”

张宏对答如流:“陛下,初定的是八月圣诞海选,九月初选入宫,十一月选出妃嫔。”

他顿了顿,将声音放低:“两位娘娘的意思是,让陛下明年春便大婚。”

朱翊钧掐了掐时间。

现在已经立夏了,到明年春,那就是九个月。

这确实算快的了,像云南、海南这些动辄半年路程的地方,铁定都赶不上海选。

还想再快的话,就难免显得仓促了。

朱翊钧点了点头:“就这样吧,不用改了。”

张宏连忙应是。

见皇帝不再开口,他又说是另外一事:“陛下,李坤今日向翰林院求请,希望辞去翰林编修,出知地方。”

朱翊钧闻言,忍不住笑了笑。

不愧是后世能入祭孔庙之人,果然懂事。

孔庙西庑先儒三十八人,李坤——彼时已经改回了吕坤——正排在王阳明后一位,自然不是简单之辈。

这小子一入京,朱翊钧立刻便注意上了。

当然,除了做学问有说法之外,其人也确实是个办实事的。

《乡甲法》就是其做知县的时候弄出来的。

这位可谓是后世基层治理学说上,迈不过的人物——算是封建版的梁漱溟。

如今朱翊钧对其人的安排,自然是物尽其用。

他摆了摆手:“朕已经跟王希烈知会过了,先在翰林院学满半年再说。”

中枢的方针战略,还是要好好灌输的,不然去了地方容易没头苍蝇一样瞎搞。

再者说,总得让内阁、礼部堂官们,确定好师生关系才是。

说着话的功夫,一行人已经回了万寿宫。

此时自然有人去传膳。

朱翊钧将冠摘下,随手放在桌案上,走到屏风前检查着木牌上是否还有未办完的事项:“上次朝臣奏请王阳明入孔庙被朕驳回的事,有什么下文了?”

张宏听皇帝问得生僻,一时不知道如何作答。

一旁李进的干儿子见状,连忙上前答话:“回禀陛下,陛下以道统不明驳回的奏疏后,礼部便开始梳理阳明道统。”

“据说是往前承继自孔孟、周张、程朱、九渊,往后延拓开创出如今的七贤。”

“理学一脉的两人,与王守仁两位弟子已经认下了这个脉络,只有孔家还在与礼部拉扯。”

朱翊钧见张宏茫然无知,东厂的人细数家珍,便知道又是宫里那点事。

不过这种细枝末节,他也不会干涉。

他将屏幕上的木牌放下,啧啧称奇:“孔家……让其入京,不就为了道统的事?”

“大家心知肚明,如今还敢待价而沽起来了,怕是不知头痒水凉。”

道统是必须要正的。

这一步,可以说是轻而易举,却又至关重要。

就是为了革去秦以后的所有儒门学说的命脉。

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过是黄老之说没有儒家好听,换了个外壳而已。

什么天人感应,大一统轮?不过是董仲舒六经注我罢了。

总之,这些都是外道,攀附儒学罢了。

真儒学,就得看道学。

儒门正统在道学,那么如今的道学道统又是如何传承的?

这就是如今朝野内外,亟待定论的事情。

好在,最难的部分过去后,只需要走一个流程了。

一旦这个流程走完,就应该开启儒家哲学的新篇章了。

想到这里,朱翊钧朝张宏吩咐一句:“传诏让衍圣公入礼部,议阳明道统。”

张宏连忙应是:“奴婢这就去。”

说罢,便低头躬身缓缓往外退。

……

朱翊钧将屏风上的事过了一遍之后,便算是处理完了今日的事。

午膳也正好端了上来。

与隆庆六年时,一桌八道菜让高仪动容有所不一样的是,如今改成了十一道的规制。

没办法,那时候一个人吃饭,少点也无所谓。

今年以来,朱翊钧不是与朝臣一起吃,就是回万寿宫跟李选侍一起吃,少了品类还真容易遇到全是不爱吃的菜。

不过,话又说话来。

他这个皇帝倒是不愁吃,多增几道都随心所欲,哪怕跟太祖一样一顿二十七道菜也行。

但百姓恐怕没这么容易了,如今已经入夏了,听有的州县上奏,至今还有燕子没有回巢,百姓拖着不肯春种。

小冰期啊……

朱翊钧心中感慨,往后必然会越来越难。

农事上恐怕也得想想办法了。

“可是尚膳监的厨艺不得陛下喜欢?难以下咽?”

朱翊钧正想着事情,突然听到李白泱叫他。

他这才回过神来,温和解释了一句:“不是,只是在想些事情。”

李白泱狐疑地打量皇帝。

说句实话,尚膳监做的菜,确实说不上好吃,至少比她在家里的时候吃的差多了。

她只当皇帝遮掩,当即便开口求请:“陛下,晚膳让臣妾下厨吧?”

朱翊钧瞥了李白泱一眼,还你下厨,神厨李富贵是吧。

偶尔做一两顿就得了,要是给了后宫经常下厨的权限,说不得什么时候就添些慢性佐料。

不过这倒正好提醒了他。

他朝李白泱露出笑容:“下厨就不必了,不过食材上李选侍倒是可以下下功夫。”

李白泱一愣:“食材?”

朱翊钧点了点头,正色道:“须知,后宫有劝农劝桑之职责……”

他顿了顿:“李选侍,种土豆去不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