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万历明君 > 第168章 反躬自问,盖棺定论

万历明君 第168章 反躬自问,盖棺定论

作者:鹤招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1 23:50:13

第168章 反躬自问,盖棺定论

第168章 反躬自问,盖棺定论

会试结束,就要殿试分列排名了。

国初以三月朔日御殿而亲试之,后率以三月十五日。

于是,三月初五当日,礼部上读卷传胪、殿试酒饭、读卷官赐宴等仪。

帝咸允,并下诏。

以殿试天下贡士,大学士张居正、高仪、吕调阳、王崇古,尚书王国光、朱衡、马自强、张瀚、石茂华,侍郎申时行、温纯,都察院葛守礼,通政司倪光荐,大理寺陈栋,翰林院王希烈,国子监陶大临等,充读卷官。

三月初七,清明,以世庙德妃张氏薨逝,辍朝三日。

同日,国子监祭酒陶大临,以疾请告。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皇帝再一次出宫了。

这次出奇地,没有人劝谏阻拦。

哪怕李太后有些微词,也在内阁一力支持的背景下,默默允许了皇帝出宫。

因为作为东宫旧臣,太子日讲出身的陶大临,快死了。

在排除了传染病的风险后,朝臣对皇帝这一番亲自探望,都抱着肯定的态度。

朱翊钧等着徐文璧将陶府周遭排布好侍卫,才在陶家人受宠若惊,惶恐不安地神色中,迈进了陶府大门。

刚一走到房门前,就有医官被锦衣卫放了过来。

“陛下,陶祭酒风寒数日,不见好转,如今已然是寒毒攻心的急症了,恐怕……”

御医向皇帝陈述着病因,委婉地摇了摇头。

朱翊钧默默听着。

寒毒攻心,那就是心肌炎之类的心病了,在这个时代确实药石难医。

他并未责怪御医,只等其说完,让其退到一边去。

张宏见皇帝有进屋的意思,出声劝道:“陛下,您千金之躯,在门外探望便是了。”

门没关,但有屏风挡着。

医官既然说陶大临药石无医,那必然没几天了。

即便不传染,多少也有些晦气,所以张宏才劝了一句。

随行的文臣却对此默不作声,既没有跟着劝谏,也没有出言驳斥。

此行跟着皇帝的,是尚书马自强,侍郎诸大绶等一众礼部官员。

朱翊钧摇了摇头:“陶卿是朕的日讲官,朕的老师,一身浩然正气,哪有邪祟能盘桓在屋内?”

说罢,他跟在开道的锦衣卫身后,直接迈了进去。

一进屋内。

朱翊钧就感觉草药的味道扑面而来。

桌上瓶瓶罐罐都收了起来,但药汤水渍的痕迹,仍旧到处都是。

朱翊钧视线从桌案上挪到床上。

就看到陶大临面色惨白,一手捂着胸口,被家人搀扶着,艰难行礼。

“陛下。”

“拜见陛下。”

陶大临是官宦世家,家里人都很懂规矩。

尤其是他的兄长,是右都御史广西巡抚致仕,面对皇帝突然登门,安排得井井有条。

朱翊钧见状,制止道:“重病缠身就不要虚礼了,快扶老师躺下罢。”

也就是这声老师,否则,外人还真没资格让朱翊钧登门探望。

说罢,朱翊钧面朝张宏,用侧脸点了点了陶大临。

张宏立刻会意,上前将人扶到床上。

陶大临此刻心悸胸闷,已然是重度乏力,随时可能晕厥过去。

他没想到皇帝会亲自来探望,刚一躺在床上,眼泪就顺着脸颊流了下来,气息微弱道:“敢蒙陛下厚爱,竟亲自关切臣卑鄙之身。”

朱翊钧静静看着陶大临这时候的模样,浑然没了日讲、廷议时躲在人身后的机灵与狡黠。

这便是人之将死啊……

陶大临今年才五十九岁,身体健康,也没什么老年病。

孰料一个呼吸道感染的风寒,就弄得寒毒攻心,眼看就要成为朱翊钧此世第一个去世的熟人。

皇帝心中感慨,出言勉励了几句——在条件允许的时候,朱翊钧是个很有人情味的皇帝。

什么早日康复,按时吃药,带了羊酒给老师,略作温补云云,反正吉祥话不要钱一样往外冒。

这些当然都是废话,在场的人都知道攻心的急症,本身就药石无医。

但即便如此,无论是陶大临的家人,还是朱翊钧身后的礼部诸臣,都为这一幕有所触动。

陶大临突然坐起身子,挥手让家人先出去。

而后看向皇帝:“陛下,臣昨夜,呼吸已经感觉困难,今日已然晕厥了二次,自己的事自己最清楚,臣定然是活不成了。”

朱翊钧动了恻隐之心,不肯接话。

马自强心有不忍,开口劝道:“陶祭酒不要泄气,天无绝人之路。”

陶大临释怀一笑:“大宗伯,礼部恐怕将我的讣告都写好了吧?”

马自强讷讷无语。

陶大临又看向皇帝:“陛下,臣能听一听讣告如何写的吗?”

人死如灯灭的,是黔首。

大多文官死前,还没几个不在乎身后名的。

陶大临这两日躺在床上的时候,最恐惧的事,并不是自己命不久矣。

而是,害怕自己在史书上轻如鸿毛,要不了多久,就被所有人遗忘。

相反,要是能有个好名声,不说建祠立庙,享受香火,好歹也能传个名字下去,说不得后人写演义的时候,还能于书里再活一遭。

所以,盖棺定论,对文臣而言,真的很重要。

朱翊钧挥了挥手,让一干随行之人在外间等候。

太监们二话不说就退了出去,礼部众人迟疑片刻,也跟了出去。

房中只留君臣二人。

朱翊钧顺势坐到床边,缓缓道:“老师的讣告,是我亲自写的,用不着也就罢了,若是用得着,礼部也不会再改。”

他看得出来,将死之人,又得见皇帝,此时的表达欲,已然是到了巅峰。

朱翊钧面对将死之人,十分宽容,干脆跟这位旧臣说起了体己话。

陶大临也不避讳自己将死之事,坦然道:“陛下,臣想听。”

朱翊钧沉吟片刻,诵道:“大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嘉靖丙辰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侍读、南京翰林院侍读学士、掌院事、国子监祭酒、少詹事……”

他顿了顿:“为人沉毅,寡言笑,清介持躬。”

陶大临扯了扯嘴角:“倒是难为陛下替我找好话了。”

这是说他没有业绩,能力不突出,唯一优点就是个人操守没问题。

这评价,让陶大临神色有些复杂。

朱翊钧摇了摇头,认真回道:“老师遇事,从来都是急流勇退,这难道不是老师心中所求的定论么?”

同样是日讲官。

陈栋在南直隶一事上毛遂自荐;余有丁外放山东,辅天下盐政;陈经邦自降身份,去监考武举。

与这些人相比,陶大临的主观能动性就差很多了,每每遇事,便将同僚护至身前,朱翊钧又不是看不到。

陶大临趁着皇帝说话的功夫,大口喘着气,呼吸急促。

等皇帝说完,他才放缓呼吸,艰难道:“陛下教训得是,臣确实有负陛下信重。”

朱翊钧好奇道:“老师是对我有意见?”

他是单纯好奇。

自己这个皇帝干得也不差,但陶大临始终没有彻底归心,也不知道其人是什么想法。

陶大临沉默片刻。

好一会儿后才摇了摇头:“陛下……挺好的。”

朱翊钧看着陶大临,等着他的解释。

陶大临也不知是死前没了顾忌,还是已经昏昏沉沉,缓缓开口解释起来:“陛下,臣祖父陶谐,官至兵部侍郎。”

“侍奉武宗时,为刘瑾所中伤,榜为奸党,为武宗下诏狱,两度廷杖,斥为民。”

“世宗时复官,又遇宫廷大火,为世宗所疑,自陈致仕而归。”

“臣兄陶大顺,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广西,恪尽职守,安定一方。”

“侍奉先帝时,为人陷害,司帑失银,无奈以家资充补,仍旧遭罢。”

陶大临絮絮叨叨说着父兄的遭遇。

最后喟然一叹:“陛下,臣不是对谁不满,臣只是怕了。”

仕途不好走。

司礼监嫉恨、皇帝疑心、同僚构陷,他的父兄没有登时丢了性命,都算是运气使然。

尤其他当初中进士后,年少无知,差点被吴时来卷入弹劾严嵩的大案之中。

此后,他便是如履薄冰,小心谨慎。

既不敢党朋,也不敢做事,生怕自己什么时候万劫不复。

别看皇帝如今什么都好。

当初世宗刚登基时,复起他祖父,不一样礼贤下士,温声软语?

官宦世家,先辈走过的坎坷,都是看在眼里的。

所以,才让他“为人沉毅,寡言笑”,皇帝扔来的茬也不敢接,只求安稳致仕而已。

朱翊钧听完陶大临的言语,一时不知如何去接。

做臣下的,显然不应该在皇帝面前说这种话,陶大临必是人生走马灯,有些神志不清了。

心里想着,朱翊钧没有多做评价,只是点了点头:“朕知道了。”

君臣相得本就艰难,尤其是既有能力又有意愿的。

若是想团结这些朝臣,跟框选动员兵一样,那才是不可能的事。

陶大临这种,何尝不是如今一部分朝官的真实心态呢?

所以,朱翊钧也没有勃然大怒,呵斥教训,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他知道了。

陶大临精神恍惚:“陛下会给臣一个什么谥号?”谥号本是礼部选的,但自己的讣告都是皇帝亲自写的,显然不会放过谥号。

朱翊钧从床沿边上站起身:“还没想好,正在文比、文思、文宻之间犹豫。”

历史上,陶大临的谥号是文僖。

《明谥纪汇编》中,小心畏忌为僖。

《逸周书·谥法解》中,有过曰僖。

这不是好谥。

朱翊钧还要要给自己的东宫日讲官留一些颜面的,亲自挑了三个称心的谥号。

陶大临听了皇帝给出的三个谥号,犹如回光返照一般,面色兀地涨红。

他抓着床沿,说话艰难,而显得声嘶力竭:“追补前过曰宻;追悔前过曰思。”

“陛下恼我尸位素餐么?”

成化年间的阁臣彭华,其人与同乡李孜省、邓常恩结党营私,倾轧同僚,事后追悔改过,便是谥号文思。

朱翊钧认真摇了摇头:“朕不怪你,朝官要是有老师这秉性,朕做梦都要笑醒。”

节操不亏,做好本职工作也够了。

不可能指望谁都想进步,围着皇帝团团转。

他斟酌片刻,缓缓道:“幡然醒悟,人之大善,朕只是觉得,老师掌国子监以后,比以前做得都好。”

虽然陶大临不主动,但不得不说,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朱翊钧登基后,总归比以前要敬业许多。

陶大临脸色的涨红消退了下来,喃喃道:“难怪跟文比放在一起。”

朱翊钧颔首:“择善而从曰比,比起之前,朕登基以后,老师在本职上已经做得很好了。”

“老师要是觉得前两个谥不合适,那便谥文比好了。”

好谥坏谥,也要看前人的成例。

既然陶大临介意彭华将文思用臭了,那就选文比好了——后者国朝还没用过。

至于择善而从……指的不仅是本职,更是指他朱翊钧。

这是对东宫日讲官的优待。

“随便皇帝罢,皇帝比我做得好,做得更好……”陶大临声音越来越小,“天资一等,权术一等,心性一等,连学术也是一等。”

陶大临缓缓闭上双眼,声如蚊讷:“当初你在青宫的时候,资质平平,我给你上课心中止不住嫌弃,谁知你如此早熟,那时候竟然学会藏拙了。”

“彼时藏也就罢了,现在还在藏,我掌国子监后,常与李贽来往,你可瞒不住我……你如今恐怕已经有宗师积累了。”

“我还想三日后看看你究竟要如何炮制王畿等人,可惜我……可惜我……”

说到一半。

陶大临靠着的身子突然一软,朝床外直接倒下,眼看就要坠地。

朱翊钧眼疾手快,一把将其扶住。

他伸手朝陶大临鼻子上摸了摸,而后叹了一口气,旋即将人放倒在床上,盖上被子后,才转身离去。

朱翊钧推开房门,众人连忙迎了上来。

他摇了摇头:“陶卿故了。”

朱翊钧说得很轻巧,心中却不乏感触。

尤其是,这种上了年纪的老伙计离世,怎么都让他有些堵得慌。

不过,也只是如此了。

陶大临家人闻言,失声而哭。

群臣见状,无不扼腕。

朱翊钧心中思绪百转,看向马自强:“陶卿讲读效劳,教化天下,功苦尽在。”

“荫一子为国子监生,再赐钞布米,特准祭葬,赠礼部尚书,谥……文比。”

皇帝话音刚落,马自强有些惊异:“文比?”

择善而从,是个好谥,至少比他们礼部内部讨论的文僖要好。

他迟疑片刻:“陛下,是不是先让礼部考究一番……”

讣告的措辞就罢了,外人也不怎么关注。

谥号可不一样。

这是要写在墓志铭上,流传万世的。

跟礼部意见不同的事,怎么能让皇帝一言而决?

文臣给皇帝上谥才是成法,怎么还倒反天罡让皇帝给臣子定起谥来了。

就算他马自强不在乎,礼部上下又不止他一人。

朱翊钧闻言,点了点头:“那马卿就议出朕要的结果来,不要耽搁朕替陶卿画像铸碑。”

马自强一滞,张了张嘴,不知道说什么是好。

礼部我家开的?天天搞这些事?

一旁的礼部左侍郎诸大绶抓住皇帝后半句,下意识追问道:“画像铸碑?”

他对皇帝选的这个谥号,倒是没什么不满。

陶大临是他亲家,本身就想陶大临上个好谥,如今皇帝这说法,他乐见其成。

朱翊钧露出一丝伤感:“驱驾英才,推心待士,如今中兴未半,陶卿溘然长逝,朕难免伤怀动情。”

“正好内帑还有些闲钱,顺势起座殿阁,悬画铸碑,让朕缅怀一番罢。”

千金买马骨,这也是陶大临死的时机抢了先。

功劳不显,正适合用来表态,往后位置挤了,恐怕还没这么好的机会。

此话一出,在场礼部群臣纷纷一惊,面面相觑。

马自强看了一眼皇帝,这是真要再起凌烟阁啊!

不是!

朱翊钧拍了拍马自强的肩膀,面无表情:“走吧,回宫。”

马自强抓耳挠腮,魂不守舍地默默跟上。

……

三月初十。

此时,寅时过半,天色昏暗。

薛应旂收回伸在屋檐外试探的手,满意点了点头——清明过后又下了两天雨,今日真的停了,钦天监难得靠谱一次。

他走回茶室内,朝跪坐斟茶的顾宪成感慨道:“陛下待臣,已经算得上是推心置腹了,陶大临声名不显,竟然也能得陛下如此礼遇。”

“你日后为官,务必要全力辅佐陛下。”

顾宪成闻言,恭谨地点了点头:“知道了,老师。”

薛应旂见弟子中举之后没有心浮气躁,不由颔首。

旋即又不知道想到了什么,叹了一口气:“也是我操之过急了,让你今年赴京赶考。”

“否则,以你的水准,再打磨三年,至少也能摸一摸一甲的边。”

顾宪成会试的位次并不高,第三百二十四。

可以说,要不是今年会试龙飞首科,皇帝开恩扩招了一百人,这就是个落榜的水准。

所以薛应旂才说自己操之过急。

顾宪成将斟好的茶,推到老师面前,认真道:“老师这是哪里话,今年既然扩招,就没有不来试一试的道理。”

“如今会试虽然位次不高,但能不能够到二甲,还得看殿试。”

“退一步说,即便是同进士,我也才二十五岁,未尝不能选庶吉士。”

他说得毫不含糊,显然对自己今科赶考的决定并不后悔。

薛应旂见弟子稳得住心性,越发满意。

他感慨道:“希望吧。”

“此番,你虽然被李贽辩了下去,但好歹积累了名望,在士林之间占据了一席之地。”

“靠着这些积累,若是能选庶吉士,往后的路就好走了。”

名望太贵重了。

别看顾宪成如今吃了亏。

但只要养了望,那一切都值得了。

提起李贽,顾宪成脸上终于有了波澜。

他有些担忧地看着薛应旂:“老师,今日王世贞的文会,您当真有把握吗?”

今日初十,也是王世贞邀约的时间,顾宪成替老师有些担忧。

这些时日,他面对李贽一败涂地。

但他终究只是小辈,输了也不可耻,反而有利于他积累名望。

他老师薛应旂就不一样了。

要是当众败下阵来,可真给李贽做垫脚石了。

薛应旂自顾自喝了一口茶,漫不经心答道:“我最后教你一课。”

“学问,除了为自己做之外,更是说给世人听的。”

“你的学问可以杂糅,可以长进,可以修整。”

“但是永远不要怀疑自己不如他人。”

“连自己都不信,世人又凭什么从你?”

说罢,薛应旂看了自家弟子一眼,只见顾宪成皱眉,陷入沉思。

薛应旂继续说道:“台子是你我与李贽先搭起来的,名望再差也该咱们与李贽两处得去。”

“如今王世贞来横插一脚,凭什么?不管他是自己想唱,还是别有居心,咱们都不能将戏台让出去。”

“至于辩得好不好,正统花落谁家……还有你师祖到场压阵。”

顾宪成似乎明白过来,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两人又闲聊了一会。

薛应旂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开口道:“快到卯时了,走罢。”

顾宪成连忙起身:“我去备轿。”

薛应旂嗯了一声,走到屋檐下,负手等了起来。

他抬头看了一眼天色,只见晨光微熹,一道流光划破清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