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洪武年间小神医 > 第三百零五章:这个办法确实不错

第三百零五章:这个办法确实不错

看着站在自己面前的朱元璋,陈松淡淡的一笑,说道:“陛下,有大明钱庄在,这些事情不过手到擒来罢了。

只要到时候,给天下官员发放俸禄的时候,全部通过这种方式,那么就能够有效的减少贪腐情况的出现!”

这是后世的办法,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发放俸禄的时候,不用通过上官,直接采用大明钱庄进行分发。

如果有贪腐的情况,那么只需要查看大明钱庄这边的账本记录。

就算贪腐,清查起来也非常的方便,也非常的省事。

而且这样做的效率非常高,比以前的那种方法高上不知道多少倍。

朱元璋看着陈松,大脑飞转。

他现在正在考虑一件事情,那就是陈松当初在设立大明钱庄的时候,到底有没有想到后面的这些事?

如果有的话,那么陈松可就是太恐怖了。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就意味着陈松超出了朱元璋的控制。

朱元璋起了好奇心,试探的问道:“为何要通过大明钱庄来分发?为什么不采取之前的方式?难道说,你在设立大明钱庄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这些事情?”

对于朱元璋的疑问,传送自然能听明白。

解释道:“陛下,臣又不是神仙,怎么能够在很多年之前想到这些事情呢?臣就算再厉害,也推算不出郭桓会有贪腐的情况啊!

臣之所以会想出这样的办法,是因为,大明钱庄给那里面的账房分发工钱的时候,就是采用的这个办法。臣也只不过是将这个办法推广开来!”

朱元璋倒是信了几分,说的也是,陈松就算再怎么厉害,也不可能推测到未来几年的事情。

陈松说的这些话,朱元璋没有过多的怀疑,非常的符合逻辑,最起码在逻辑上没有任何问题。

“这个办法确实很精妙,也确实能为朝廷节省不少的事情!

但你还没有回答刚才的那个问题,如果你的那些学生要成为吏员,是不是也要进行考试?”朱元璋不再纠结刚才的问题,再次开口询问。

陈松点了点头,说道:“陛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们首先是陛下的臣子,其次才是臣的学生。

虽然他们有几分本事,可总归要按规矩办事,必须要进行考试!”

听到这里,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

最起码,没有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而循私舞弊。

如果今日陈松说,他的那些学生不用通过考试,朱元璋大概率也会同意。

可如果这样做的话,就会在朱元璋的心中埋下一根刺。

“你的这个办法确实很精妙,不过如果算起来的话,天下的吏员数量要远超于官员的数量,恐怕所需要的吏员,将会是一个海量的数字。

再还有,天下之大,路途劳累,难道将天下所有的吏员全部集中在京城考试吗?这不现实,吏部的官员也有限,如果贸然再加上吏员,恐怕他们所要做的事情将会翻上很多倍,这无异加大了吏部的工作量……”

朱元璋说着自己的担心。

后世的国考省考就是一个很好的模板,直接拉出来用就行了,哪里还需要那么多呢。

思考着后世的种种制度,陈松开口道:“陛下,臣以为,可以将这种考试分为两种。

一种是省考,一种是国考。

省考就是在地方上进行考试,所选用的吏员,皆为当地职务。

至于国考,就是朝廷举行的考试,所选用的吏员,为朝廷各部所驱使。

地方上的吏员也可能进入朝廷,只要经过相应的考核,那么就能够完成升迁。

地方上的考试,可以通过朝廷委派的方式来进行……”

陈松说的很详细,几乎就是后世国考和省考的另外一个翻版,只不过根据现在的时代背景进行了一定的改动。

朱元璋越听越恍然大悟。

忽然之间,朱元璋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他在想,如果陈松能早些年出生,能够在自己登基之前出生,那么在自己登基之初就推行这些办法,现在的大明会不会不一样?或者说,现在的大明会不会没有那么多的破事儿?

朱元璋非常好奇,陈松怎么知道这么多的事?这小脑袋瓜里,究竟装了多少东西?

“你说的这些东西,一时半会之间俺也记不下,你这样吧,你写一个奏折呈送上来,将这些东西全部详细的记录下!”朱元璋指着陈松,说道。

陈松朝着朱元璋拱了拱手,领下了朱元璋的命令。

朱元璋找陈松的事情,无非就是这件,完成了之后自然就放了陈松离开。

走出皇宫,陈松接着朝新学学堂而去。

走到一半的时候,陈松突然一拍大腿,有些懊恼:“忘了一件事儿,哎呀哎呀,真不应该真不应该啊!”

现在大明学堂的学生数量已经可观,最起码授课的老师也不用再发愁了。

既然如此的话,那么就可以进行新一轮的招生。

但问题来了,新学学堂的面积有限,所能容纳的学生也有限。

这样一来的话,必须要对新学学堂进行扩建。

如果让陈松自己在京城当中买地,长安米贵,居不易,就算陈松愿意花钱买,也不一定能够挑选到好的地段。

再加上,贸然扩大新学学堂规模,肯定要给老朱提前说一声,免得触动了他的神经。

只不过现在已经走出了御书房,走出了皇宫,只能再等下次有机会再说这事了。

……

来到新学学堂大门外,陈松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将揣在怀中的那张名单取出,走了进去。

新学学堂的课程安排仿照后世,后世有寒暑假,这个时代也有。

不过,这个时代的寒暑假相较于后世来说都非常的短暂。

因为这些学生基本上没有什么基础可言,所以必须要加班加点,抓紧时间的向这些学生灌输知识。

所采取的方法也都是填鸭式教育。

填鸭式教育在后世备受诟病,不管怎么说,这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能提高学生知识的最好办法。

能够进入新学学堂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工匠子弟。

他们为了能够改变自己的阶级,所以学习起来,要比普通人更加努力。

那个努力的劲,陈松在后世都不曾多见。

对于这些工匠子弟来说,读书真的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

走进新学学堂之后,陈松将参加考试的学生集中在了操场上。

陈松站在这些学生的最前方,大声的朗读着,他说给朱元璋的那些话。

同时给这些学生大声的解释着什么叫做吏员,解释着他们以后有可能所做的工作。

至于成绩排名,陈松让人抄录了一些,分发了下去。

接下来就是毕业的事情,通过考试的人可以回家了,在家时刻等候消息,不能通过考试的,就接着学习。

完成了所有事情之后,陈松回了家。

进入书房,开始书写给朱元璋的奏折。

此时的老朱也没有闲着,他将朱标和朱雄英找了过来,在御书房中开着家庭会议。

在朱元璋的面前,朱标父子俩没有坐的地方。

两个一个站在朱元璋的左边,一个站在朱元璋的右边。

朱元璋坐在最中间,手中端着一杯热茶,热茶热气腾腾,水蒸气不停的往外冒着。

朱元璋细细地呷了一口,长长的出了一口气,看着自己的儿子和大孙。

“今天把常青找了过来,他给俺说了一些事,不知道你们两个是怎么看的!”

朱元璋说着话,将今天陈松所说的那些大差不差的重复了一遍。

朱标听着朱元璋说的这些,不由得皱紧的眉头,开始沉思。

说起来,朱标对陈松的那些理论,了解的倒不是很多。

朱雄英平时里也会经常给朱标说这些东西,可朱标毕竟是儒家礼学之人培养长大的,在接受度方面远不及朱雄英。

但也不能说他的能力不行,论起能力,朱标还是很有分量的。

朱雄英的心里倒是有了结论,可自己的父亲还没有开口,现在要是说的话,有些不尊敬。

过了好久,朱标开口说道:“父亲,孩儿觉得,常青的说的有几分道理。

如果抛开其他的不管,抛开各种各样的成本,孩儿以为这个办法很好,不管怎么说,这个办法非常好。

只怕……”

说着说着,朱标开始担心起来。

朱元璋问道:“只怕什么?”

“父亲,自古皇权不下乡,就怕……”朱标说了一半。

朱元璋明白朱标说的这话是什么意思,无非就是害怕当地士绅反扑。

“怕当地乡绅吗?呵呵,俺设立的里甲制度,不就是皇权下乡吗?里甲制度再加上这个,到时候,就算是当地士绅有什么别的心思,也翻不起什么风浪来。

或许,俺还可以给这些基层的官吏更大的权利,让他们监察知县知州,要是知县知州有什么不法事,或者欺压百姓,可以直接禀报朝廷,禀报给俺。

这个办法,确实不错,要是不用考虑其他方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