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奋斗在五代末 > 第七十六章 师徒聚首

奋斗在五代末 第七十六章 师徒聚首

作者:有点混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2:04:43

第七十六章 师徒聚首

最新网址:在得知符贵妃被立为皇后并垂帘听政后,李延庆就意识到,郭荣这是真不行了。

能让郭荣这种工作狂兼权力狂交出手中的权力,只能是他彻底丧失了行使权力的能力。

而赵匡胤的外放更是让李延庆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

一场新的洗牌或许即将到来。

更神奇的地方在于,这场洗牌似乎并非由郭荣来主导,而是那个一直不显山不露水的首相范质。

顺带一提,赵匡胤被外放为忠武军节度使,驻地许州,就在开封南边两百里不到,快马加鞭一日便可回返开封。

四月下旬,夏意渐浓。

一场急促的暴雨过后,一心院迎来了一位客人。

这位客人正是郓州掌书记吴观。

北伐刚开始的时候,吴观就随李重进出土门关,从河北入山西,牵制后汉军队。

李重进也确实不负“黑大王”之名,他率领一帮地方杂牌部队在山西多次击破后汉营寨,累计斩首超过两千,摆出了一副要威胁后汉都城太原的架势。

这迫使后汉不得不全面收缩防线,自然也就无法派兵支援河北战场。

只可惜周军在拿下四州之后被迫撤退,李重进的战果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如今周军早已尽数退回开封,李重进也没有再驻守山西的意义,他径直带兵返回了驻地郓州,而掌书记吴观则顺路到了开封。

进了一心院,稍作几番寒暄,李延庆与吴观自然而然地就聊起了朝堂上的骤变。

大方向上,师徒二人的看法是一致的:郭荣时日无多,为确保其子郭宗训顺利继位,势必要构筑一个均势的朝堂,以及一支权力分散的禁军。

任何一方的独大,都会危及帝位。

至于这均势的朝堂能否够构筑起来,师徒二人自然都认为是不可能的。

开玩笑,郭荣在人世的时候朝堂禁军的平衡尚且一团糟,他若真传位给幼子,区区六岁小娃娃又如何能维持好平衡?

聊了一阵后,吴观问出了他目前最关心的两个问题:“朝堂的平衡必然崩塌,不过郭荣真的已经病入膏肓了?往后就是符氏垂帘听政?”

这第一个问题,李延庆只能给出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郭荣的病情依然是个迷,朝臣中除了范质谁都见不到他,而范质嘴巴一向很严。”

至于这第二个问题,李延庆则有不同看法:“至于符氏么,我认为她并未掌握实权,垂帘听政也不过是个幌子罢了。”

“幌子?”吴观面露疑惑:“可郭荣如今病重于深宫,若符氏还只是个幌子,那究竟是谁在操纵朝局?”

李延庆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热茶:“我觉得,是范质。”

“范质?他在操纵朝局?可有确实证据?”吴观很是吃惊,这是超出他想象的答案。

“只是一个推测罢了。”李延庆放下茶杯,微微一笑:“不过证据也是有的,就在昨日,赵匡胤被外放节镇,老师可知道他去了哪个节镇?”

“他本来就是同州节度使,自然是回了同州吧?还是说,他被调镇了?”吴观匆匆从山西赶回开封,尚未掌握最新消息,故而有些迟疑。

李延庆轻轻点头:“是的,他被任命为忠武军节度使,驻地在许州。”

这下吴观坐不住了,他腾地从椅上起身,忍不住惊呼:“许州?郭荣怎会将赵匡胤调去许州?这不对啊!”

赵匡胤原本的驻地是陕西同州,离开封有八百里之远。

这年头没有电,自然也就没有电话,一切信息都要靠马的四条腿来传递。

所谓的八百里加急,只有在面临紧急军情时才能通过朝廷的驿站来实现。

而像赵匡胤这样的地方节度使,要想获取开封的讯息,只能靠私人信使进行传递。

开封发生的事情传到同州,依靠私人渠道,就算日夜兼程也要四五日方能送抵,一个来回就是小半个月了。

若是赵匡胤真被外放去了同州,那就意味着他基本远离了周朝的政治中心,也就几乎无法再干涉到朝堂。

许州就大不一样了。

许州离开封不过二百余里,而且开封南面的官道是周朝境内维护得最好的官道,讯息的传递速度远快于同州。

赵匡胤虽被外放至许州,但依然可以向开封施加自己的影响力。

看起来,这完全违背了郭荣朝廷再制衡的政策。

以赵匡胤为首的新兴武将派系是禁军中最为强大的派系,他若只是被外放到许州,和留在开封又有多大区别?这所谓的制衡又从何而来?

这正是吴观吃惊的原因所在。

在短暂的惊讶过后,吴观斩钉截铁道:“这绝无可能!郭荣怎么可能只将赵匡胤外放到许州?这和不外放又有什么区别?”

与赵匡胤外放的许州相比,李重进所在的郓州就要差了不少。

光从地理位置上而言,郓州离开封有四百余里,光这一条就比许州差远了。

当开封有变时,赵匡胤在第二天就能收到消息,第三天就能返回开封。

而李重进呢?收到消息至少要两天,返回开封又要两天,会比赵匡胤晚整整两天,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李延庆劝慰道:“这条调令毫无疑问是真的,赵匡胤今早就已经出城了,老师不必如此激动。”

“你这话怎这般轻巧?这可是许州?我能不激动吗?”吴观瞪了李延庆一眼,似是在问:这可是关乎你李家的切身大事,现在都火烧眉毛了,你怎这般云淡风轻?

李延庆当即会意,早有腹稿的他不慌不忙地回道:“老师且坐,容我细细分析。”

吴观已稍稍平复,他往椅上一坐:“好,我就听听你的高见。”

李延庆徐徐分析道:“我与老师的看法一致,赵匡胤外放许州的调令绝不可能出自郭荣,以郭荣的手笔,真要外放赵匡胤是不可能只让他离京二百里的。”

吴观轻轻颔首,以示认可。

李延庆接着说道:“这就正符合我之前的推测,如今的幕后主使者并非皇后符氏,而是首相范质,这条调令也正是出自范质之手。”

最新网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