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奋斗在五代末 > 第六十五章 投其所好

奋斗在五代末 第六十五章 投其所好

作者:有点混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2:04:43

第六十五章 投其所好

迎着墨玉亮晶晶的双眸,李延庆微微一笑:“这的确不可思议,我知道某些读书人痴迷古籍,但王溥痴迷古籍的程度的确超乎想象。”

说着他脱去厚厚的披风,坐到了床榻上,紧挨着妻子安清念。

左手伸入厚厚的绒毯中,准确搂住妻子纤细的腰肢,李延庆接着说道:“而且王溥似乎缺乏为相的自觉,这是冯吉与王溥接触多日后的推测,我今日也稍有感觉。”

温暖和炽热从宽大的手掌弥漫至全身,安清念舒服地眯上了眼,语调慵懒道:“缺乏自觉?这是何意?”

李延庆徐徐说道:“最近这些日子,王溥依然如往常一般向冯吉倾诉苦闷,也依然无意识地向冯吉透露官场上的种种机密,甚至包括不少枢密院的机密,可见他并未意识到他目前的权位是何等之重要,再联想到他上个月丧父,以及他过往的种种明智举动,我便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安清念小鸟依人地枕在丈夫肩上,顺势问道:“什么想法?”

两人婚前书信联络一年多,成婚也已近一年,但面对面相处的时间实则非常短,如今正是如胶似漆的时候。

“我认为,王溥在过往的十余年中每一次选择都无比正确,而如今却逐渐乱了方寸,是因为其父王祚才是阴影中的宰相,而王溥不过是代行王祚的意志。”

李延庆的猜想不可谓不大胆,而且并非毫无根据。

王溥的父亲王祚出身行伍,投到前朝高祖刘知远麾下后却不再领兵,反而成为了刘知远的行军司马,替刘知远管理粮秣军需。

现如今,经李延庆推举,投效到李重帐下的楚昭辅也是干的同样的工作。

话说回来,待到刘知远创立后汉,王祚摇身一变当上了后汉朝的三司使,成为了执掌一国财政的计相。

若非刘知远早亡且后汉朝短命,王祚极有可能会以武人出身入主政事堂,成为三位宰执之一。

按理来说,像王祚这样与前朝深度绑定的官员,在改朝换代后一般都会遭到清洗。

可王祚非但没有遭到先帝郭威的清洗,反而在周朝建立后升任地方刺史,成为了封疆大吏,其子王溥也随之入主政事堂。

一时间,王家的声势反而比前朝更为显赫。

在李延庆看来,王家能在两个朝代都吃得开,王溥年纪轻轻就能入主政事堂,必然都是靠着老辣的王祚从中运作。

其实类似推测李延庆与安清念早已有过讨论。

为了李、安两家的将来,夫妻二人对未来进行过各种各样的猜想与推测。

大到局势的变化发展,小到某个棋子具体该如何安排,李延庆与安清念都会不厌其烦地推演。

当然,所谓计策终究是越复杂越容易失败,而越简单的计策则越容易成功。

无论是从原本的历史走向看,还是从眼前的局面看,郭荣都支撑不了多久了。

按照李延庆记忆中的原本历史,赵匡胤会在陈桥驿黄袍加身,篡夺周朝。

这陈桥驿么,李延庆自然查过地图的。

此地位于开封城东北三十余里,乃是一处寻常军驿。

唯一特别之处,就是此驿乃是开封兵马北上河北的必经之路。

前世的记忆模糊不清。

赵匡胤为何会选择在此地举兵?李延庆如今并不清楚。

但根据现有的情况来看,赵匡胤无疑是找了个借口领兵出城,而后再趁乱杀回开封,一举掌控局势。

而他所率领的军队不出意外就是殿前司,至于这借口,李延庆认为是契丹南侵。

赵匡胤的铁杆韩令坤此时正统领河北兵马防备契丹,对他而言,伪造一封契丹南侵的紧急军情并不是什么难事。

回归眼下,要想在最终的皇位争夺战中取得胜利,枢密院就是重中之重。

在当今体制下,只有枢密院拥有调兵遣将的权力。

缺了枢密院加盖的军令,一兵一卒都无法离开开封。

而枢密院的整体权力最终会归拢到当今的三位枢相身上,李延庆因此有了可乘之机。

这还得多亏了郭荣的精妙布置,新设立了两位参知枢密院事,否则这枢密院就将成为魏仁浦的一言堂。

魏仁浦与赵匡胤关系匪浅,甚至有可能就是他与赵匡胤合谋刺杀了前枢相王朴。

李延庆能够争取的,就只剩下范质与王溥。

范质在朝中隐隐有自成一派的态势,且此人一向高深莫测,最难揣度。

所以李延庆与安清念将第一个目标锁定到了王溥身上。

经过几番查探,再加上今日的亲自接触,李延庆愈发肯定了自己的大胆猜测:王溥就是其父王祚的傀儡,如今王祚病故,这个傀儡少了牵线人,正值迷茫不定之际。

安清念在李延庆耳边轻声道:“既然三郎肯定自己的大胆推测,那何不乘虚而入?有冯吉为助力,应当并非难事。”

“说来容易,做起来却难,王溥虽迷失了自我,但他终究是一国宰执,总有旁人难以企及的过人之处,洞察与眼光也绝非寻常官员可比,我如今与他只是初步有了些交情,要想继续深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可我们的时间却极为有限。”

李延庆自信自己的猜测,却也并未盲目自信,王溥毕竟是宰执,与此人在往来的初期绝不可透露任何目的,不然就会前功尽弃。

“既然此人痴迷古籍,那不如继续投其所好,妾身明日就联系家父,让他在襄阳尽力搜集南方的古籍,而三郎也可动用手中的乌衣台,搜罗各地的古籍,所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就算他王溥密不透风,我们也可用海一般的古籍砸开他的嘴。”

安清念虽靠在丈夫肩上,温温婉婉小鸟依人,可说出来的话却是霸气非凡。

她也确实有这个底气。

安清念的父亲安审琦如今仍是山南东道节度使,是自成一派的土皇帝,与南方各大割据政权皆有利益往来。

当年给幼时的安清念启蒙时,安审琦就能请来南唐大儒。

搜集些南方的县志、古籍啥的还不是手到擒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