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奋斗在五代末 > 第十一章 以工代赈

奋斗在五代末 第十一章 以工代赈

作者:有点混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2:04:43

第十一章 以工代赈

一秒记住!!!狂沙网手机用户输入:

赵匡胤待之以礼,李延庆也以礼还之:“下官昨冒然辩驳太尉,实乃下官孟浪,幸得太尉宽容,下官不胜感激,为推官,审讯囚犯乃是下官本分,若有遗漏,还请太尉多加监督指正。”

而且李延庆也表明自己不会完全承担审讯的职责,赵匡胤为滁州守将,大权在握,自然有监督之责。

“哈哈,好说好说。”赵匡胤站起,大笑着走到李延庆面前:“只要李推官愿意接下审讯的担子,这些都好说,现在还是让某带推官去瞧瞧公廨,这可是某亲自为推官挑选的。”

李延庆也站起,并婉拒道:“此等小事何须太尉心,让卫兵带下官去便是。”

这赵匡胤的态度转变得也太离谱了吧?完全就是一百八十度转弯...李延庆心中的警惕值已然拉满。

“嗨,此事无需卫兵。”赵匡胤一步就跨到李延庆面前,伸出大手把住李延庆的肩膀:“还是某亲自带你去。”

赵匡胤盛相邀,李延庆心知难以推辞,而且也确实想更多地了解了解赵匡胤,便跟着他去往新设立的推官衙门。

李延庆的公廨位于这豪宅第三进的一处独立院落,共有一间主房两间厢房,而且还有一道侧门直通宅邸外,十分便利。

带着李延庆来到推官衙门,并将公廨内的两名胥吏介绍给李延庆,而后赵匡胤便借口公务繁忙离去。

李延庆这位滁州推官,目前统共就只有两名文吏可以差使,两人皆是二十出头,一位名为戴景,一位名为娄斌。

文吏只是对州衙里刀笔吏的统称,在推官公廨里,文吏有个专有称谓:孔目官。

按照规矩,推官衙门内的一切判案公文,都应该出自孔目官之手,作为推官的李延庆,无需动笔书写判词、供状之类的文书。

似孔目官这等吏职,在州衙内算得上最高一级的胥吏,而且有较高的书法、刑名等能力要求,为求方便,一般况下都是在家族师徒间传承。

戴景、娄斌两位孔目官的父辈,曾经都在滁州州衙内充任孔目官,两家皆是本地高门,家族势力深厚,在滁州三县极有影响力。

赵匡胤离去前提醒过李延庆,让李延庆切莫轻易开罪这两位孔目官,以免彻底无人可用。

如果按照原本的胥吏定额,李延庆这位滁州推官手下,应该还会有负责查案、审讯的推司和法司,负责缉拿押运犯人的院虞侯等重要胥吏。

只不过原本在滁州衙门中当差的上述胥吏,现下都还没有返回衙门当差。

李延庆这位推官也就只能一力担当起查案、审讯的职责,缉拿押运犯人的任务则交由赵匡胤手下的士兵们负责。

与两名孔目官交谈一番,略微熟悉后,李延庆便开始了对囚犯的审讯。

李延庆坐在公案后,着宽大的青色官袍,头戴短翅平顶幞头,面色肃穆地盯着面前的犯人:“姓名?”

“韦江。”囚犯形干瘦,穿着污秽的褐色麻衣,披头散发,下颌胡子拉茬。

“籍贯?”

“滁州清流县人。”

“所犯何事?”

“六前,小人饥饿难忍,跑去城外,在一院中偷了两只鸡,被户主给逮住报官,然后就被抓进了大牢。”说罢,韦江用力磕着响头:“小的只是偷了两只鸡,罪不至死,还请官人开恩啊!”

李延庆当即命令衙内士兵:“扶他起来。”

立刻就有两名士兵上前,钳住韦江的双臂,把他提将起来,额头已然满是鲜血,嘴上还在不停求饶。

李延庆面如沉湖:“三月以前,你在滁州是做什么营生的?为何会沦落到偷鸡?”

“回官人,小的曾是通淮门旁弘济脚店的一名行菜,自幼无亲无故,全仰仗东家照顾,才能住在脚店里吃上口饭,三月之后东家就已无踪无影,脚店也开不下去,小的上没多少钱,城里也没有用人的地方,半个多月后钱花光了,饥饿难耐,只好出城偷了两只鸡。”

韦江沙哑着嗓子颤巍巍地说完,想从眼角挤出点眼泪来,却怎么也挤不出来。

李延庆牢记职责,不为所动,依旧沉着脸问道:“你所言是否句句属实?本官已派人去告官的户主那取证,若是你有半句虚言,即便你罪不至死,本官恐怕也难以保你命。”

韦江当即高喝:“小的句句属实,绝无虚言,还望官人明察啊!”

李延庆对士兵摆了摆手:“先押下去,等候发落,带另一名囚犯上来。”

两名士兵当即将哭嚷着的韦江拖出了衙门。

“你们可记录好了?”李延庆转头看向右手边并派坐着的两名孔目官。

按照惯例,一名囚犯的供书需要誊抄两遍,一份上交,一份自留。

孔目官戴景放下笔:“回推官,已记录完毕。”

“很好。”李延庆点了点头,问道:“这通淮门旁,确有通济脚店?”

“通淮门旁确实是有这么一家通济脚店,目前已经歇业。”孔目官娄斌也将细毫搁到笔架上:“听闻那东家是江宁人氏,能从江宁府弄来好酒,故而在城中生意极好,下官也曾去那通济脚店吃过酒,不过觉得味道一般,便只去过一次,故并不认得这韦江。”

戴景出声附和:“下官也是,并不认得这韦江。”

李延庆再度问道:“那你们觉得这韦江的供词是否为实?”

戴景轻声回道:“下官觉得还算可信,家父自上月初起,就在全椒城外开设粥棚,确实有不少如韦江这般给人做工的帮佣来吃粥,但究竟实如何,还得看司马参军带回的证词。”

说罢,戴景又补上一句:“不过下官家中存粮现已告罄,粥铺也在十前就已拆除。”

开粥棚,这戴家家底恐怕相当厚实,应该是怕周军上门征粮,故意开设粥棚掩人耳目......李延庆心中猜度着。

此时,士兵拖着第二名囚犯进到衙门内,李延庆与两名孔目官再度忙碌起来。

李延庆审讯速度极快,下午申时刚过,就已完成了二十余名囚犯的审讯。

这些囚犯都是清流县人,李延庆拿到供词,只等司徒毓拿回证词,两相对照,便可初步判刑结案。

李延庆本来也不想如此草率结案,但在目前人手不足、监狱爆满的况下,也是无奈之举。

而且周朝新占滁州,朝廷一再强调要以仁政待民,李延庆认可朝廷的政策,将不少无辜或者轻罪的囚犯长久关押下去,并不符合仁政的理念。

这二十名囚犯大多是没有耕地的城市居民,城内百业凋零,这些人沦为失业人口,加之城内物价飞涨,这就导致他们无法购粮生存,迫不得已偷盗打劫。

李延庆现在头疼的是,这种类型的囚犯绝对不是少数,而且滁州城内此刻也许还有不少处于犯罪边缘的失业市民。

将这些囚犯施加刑罚并放出监狱后,该如何安置他们,又该如何杜绝此等犯罪?

推官衙门主房旁有两间本是卧室的耳房,李延庆审完囚犯后,进到左耳房,躺在上小憩。

赵匡胤这厮很贴心嘛,连都备好了......

望着透过纸窗的蒙蒙阳光,李延庆灵光乍现,突然想到了一个好法子:以工代赈。

原来的滁州州衙被烧毁,现在的临时州衙是一处豪宅,虽然排场足够,但却不够庄严,而且屋舍的布局也完全和衙门搭不上边,若是重建州衙,那便可以安排这些囚犯就业。

待到新州衙建好,滁州城内的各行各业估计也会初步恢复,届时这些囚犯们要找到工作也并不困难。

这主意不错,李延庆越想越觉得这法子靠谱。

但这法子必须得通过赵匡胤的认可,才有施行的可能。

正当李延庆起,打算去找赵匡胤商量时,赵匡胤麾下的士兵却找上门来。

“李推官,太尉有事找你,请推官立刻随我等去见太尉。”

李延庆跟着士兵刚进入赵匡胤的公廨,着绯色官袍的赵匡胤就笑着迎了上来:“李推官来得正好,快随我去迎马知州入城。”

“马知州回滁州城了?”李延庆随口问道。

“方才士兵来报,只有三里地了。”赵匡胤子急,此刻已经走出了公廨。

李延庆跟着赵匡胤,在一众军士兵的簇拥下,从北门望泗门出城。

“太尉可知,这滁州城中一斗稻米市价几何?”李延庆与赵匡胤并辔而行,若无其事地问道。

“一斗约莫七十文。”赵匡胤扭头看了眼李延庆:“推官问这作甚?若是家中缺米,只管向某说一声,某立刻就叫士兵搬几车去推官家中,管够。”

李延庆提起马缰,拱手称谢:“那便多谢太尉了。”

赵匡胤咧嘴笑道:“这有何可谢?你乃是本州推官,若是让推官挨饿,某可无地自容。”

“听太尉这说法,咱们滁州城的存粮应该不少吧?”李延庆很想知道滁州城目前的底细。

“多倒是不多,但绝对够用。”赵匡胤转头看向前方大道:“那皇甫晖倒也是个妙人,他派人烧了州衙,却没有烧府库粮仓,某俘虏他后,问他为何不烧,你猜他是如何作答的?”

李延庆心中已有猜测,但还是配合着问道:“他为何不烧粮仓?”

“那皇甫晖虽说是三姓家奴,降过契丹南唐,却也心怀百姓,他说若是烧了粮仓,周军便会向滁州百姓征粮,届时滁州将会生灵涂炭,所以他才留下了府库粮仓,里边有滁州去岁征收的粮草钱财,某找来账簿一对照,甚至分文不少。”

听语气,赵匡胤对那皇甫晖甚至还有些淡淡的钦佩之意。

想不到这皇甫晖还有如此一桩壮举,李延庆对自己之前给皇甫晖“跳梁小丑”的评价而感到一丝羞愧。

心中思绪一闪,李延庆称赞道:“这位皇甫晖确实心怀百姓,倒也是位仁者。”

“他皇甫晖仁不仁,某不清楚,不过这粮仓确实对我军裨益极大,也保住了滁州百姓,某也向圣上呈报过此事,希望他能有个善终,可惜这皇甫晖刚进寿州大营就逝世了。”赵匡胤的语气中带着不加掩饰的遗憾。

当初赵匡胤进攻清流关,还曾在这皇甫晖手上败过一阵,折损了好几百兵马。

对皇甫晖的用兵才能,赵匡胤也是完全认可的。

“皇甫将军骤然逝世,下官也深感遗憾。”李延庆接着说道:“不过既然滁州粮秣充足,下官却有个不之请。”

“推官直言便是,若是有益于滁州,某绝对支持。”

赵匡胤已经看过推官衙门递上的二十余份供词,心中对李延庆的审案能力已然认可,虽然抱有成见,但两人目前可谓是一条船上的蚂蚱,将滁州治理好,得到朝廷的褒奖,才是最要紧的。

甚至,赵匡胤还有些期待李延庆能提出什么绝妙的法子。

李延庆开门见山:“下官想重建滁州衙门。”

“重建滁州衙门?”赵匡胤略带疑惑地问道:“重建衙门有什么用处?”

李延庆并不急着回答,而是徐徐说道:“太尉若是看过下官呈上的供词,就能知道,今的二十名囚犯,大多曾是滁州城里的坊郭户,他们在城外没有耕地,只能靠着给人做帮佣讨口饭吃。

如今滁州城内百业凋零,这些帮佣们失去了工作和薪俸,只能坐吃空山,加之城内粮价高涨,有的人已经沦为了罪犯,其余人估计也即将成为罪犯,若是不加以救济,恐怕滁州将来会更加混乱。”

赵匡胤脑筋一时没能转过来:“此事某也略微听马知州说起过,但重建衙门和他们有什么关系?”

李延庆点醒道:“重建衙门需要工人,城中正好就有不少失去工作的坊郭户,州衙出粮,雇佣这些失去工作的坊郭户来做活,这样不就能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吗?”

赵匡胤也是一点就通,称赞道:“李推官此法确实不错,与朝廷灾年修筑河堤很是相似。”

支持把本站分享那些需要的小伙伴!找不到书请留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